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7206800000024

第24章 时刻关注男孩的情绪(3)

蓝蓝是一个7岁的孩子。有一天,爸爸对他说:“蓝蓝,妈妈和我明天要一起去外边进晚餐,你明天和保姆阿姨一起吃饭吧!”

“不行!”蓝蓝大声嚷嚷道。

“对不起,宝贝,明天是我和你妈妈结婚8周年纪念日,我们一定要单独在一起庆祝一下。”爸爸又说。

“不行!就是不行!”蓝蓝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孩子,管不了你啦?真不听话!”爸爸有些生气地说。

蓝蓝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开始摔桌子上的书本,继而号啕大哭。

爸妈决定把他隔离,让他在隔壁的小房间里单独待一会,以为这样他就可以听从父母的话。没有想到,蓝蓝在小房间里声嘶力竭地又哭又喊,还不停地摔打每一件触手可及的东西。半个小时过去了,蓝蓝的哭声变小了,但他仍然没有平息因暴躁而引发的怒气。爸妈在外面悄悄打开了房门,蓝蓝仍然没有停止他的破坏行为,甚至开始自残,把自己的手往墙里抠,还把头往墙上撞。

像蓝蓝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父母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孩子暴躁地发脾气时,父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切都会有所好转。

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因为父母稍有不慎就会损害孩子的情感,并给其个性带来终身“残疾”,这种损失比任何投资都要惨重得多。父母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理解他们,允许他们自由地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当孩子暴躁发脾气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场景一:在商场的玩具专柜前,5岁的灵灵拿着喜欢的玩具不松手,但是看见妈妈仍不愿意买,他就撒泼、哭闹,甚至摔东西。

孩子之所以发脾气,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家长好面子,赶快买东西走人,还有的家长,当场就大打出手。其实两种做法都不合适。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大人也会心情失落,这时孩子发脾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否则,会强化他用发脾气来表达情绪,甚至让他感觉只要自己发脾气就会什么事都如愿以偿。

但是,家长当场大打出手或训斥孩子也不妥当。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遇事家长怎么处置,他也会从家长身上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5岁左右也是自尊心最初建立之时,家长当着别人的面对他进行批评,会损伤他的自尊。

家长可以走过去,用轻柔和同情的语气说:“你是不是很不开心?看见你这样,我的心里也不舒服。”就这样分享他的情绪。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拒绝你的关怀,你可以走开,一会儿再回来,仍然用同样的方式跟他说话。用这种方式向孩子表明,你对事情的立场是坚定的,但在情绪方面,你愿意和他分享,因为你理解和在乎他的感受。甚至,你可以告诉孩子,他不开心,你也难过,因为你是很心疼他的。但他的要求不合理,是不可以答应的。不过,如果孩子需求合理,尤其家长曾答应过孩子,就必须满足孩子的要求。

场景二:早上起床,6岁的明明正准备穿衣服,妈妈过来不问缘由,匆匆帮他穿好,他坚持要解开,重新自己来穿。可妈妈怕耽误上学时间而不肯,明明竟发起了脾气。

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愿望,特别是在行为上要求独立时,他们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也常用“不”来表示自己的独立性。如果被家长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碍,他们不仅会产生愤怒情绪而发脾气,还会挫伤刚刚萌发的积极性。

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一方面,家长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不要给孩子提出过多规定、要求,以维护孩子逐渐发展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因为能力所限,做不好事而发脾气,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必要时为其做示范,然后让他独自再做一次,并及时予以肯定和奖励。

场景三:最近,4岁半的游游特别容易发脾气。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玩人家的东西,别人不给,他就抢夺,而自己的东西却不肯借给别的小朋友玩,别人强行拿走的话,她就会大吵大叫,表现得很霸道。

儿童时期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显著的“自我中心”现象。家长不妨尝试这些方法:向孩子倾诉情感。明确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很高兴,你那样做,我会很生气等,并讲清楚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绪。这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欢乐或痛苦,还能学到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表达情感的方法。另外,还要教孩子换位思考。比如遇到一个孩子摔倒时,让他回忆自己摔倒时痛苦的感受,从而换位体会他人的情绪。

但是,如果孩子依然情绪激动,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宣泄方式,比如让孩子捶打枕头、撕纸、大吼等;或者放点音乐,进行户外运动,既是一种释放,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敌意,让孩子变得好斗

可能太多的中国家长都喜欢攀比,觉得别人的孩子这比自己孩子强,那比自己孩子好,比来比去,比得孩子眼里只有敌意和争斗。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件事:

儿子正在幼儿园学武术,儿子的运动天赋还比较好,学运动之类的还不错,所以老师教的东西很快就会。一次我去看儿子练,他们在练侧手翻的时候另一个小孩的父母亲也来了,一看自己孩子翻得不是很好,再一看我儿子比他儿子好(我儿子比他孩子后学),劈头就是一句:“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做不好,你看别人比你后来都做得那么好了。”本来小孩看到父母来看自己了想好好表现,哪知得到这样的评价,我看到那个小孩看儿子的眼神,充满了不满和气愤。老师再让翻的时候他翻得更差了,因为面前有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他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父母把他跟别人比,没有跟他自己比),所以他的兴趣都没有了。我自己也有深刻体会,原来教儿子认字的时候我总是想用激将法,就说他的好朋友比他认得多,结果儿子跟他们吵架了,以后都不要跟他们玩了。

和成人一样,孩子天生就有权利了解并表达他们的情绪,包括愤怒。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有权伤害别人或破坏物品,像咬人以及拳打脚踢这样的行为应该被制止,他们还要养成不乱发脾气的习惯。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学会尽量用言语把怒气发泄出来,而不是用行为。父母要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挫败感,同时还要坚持规范孩子的行为,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是个不小的挑战。

现实中,一些父母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孩子好斗。在中小学校里,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是常有的事情。可不少家长却在教孩子怎样去和同学打架斗殴。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在值日的时候不小心把同学的作业本弄地上了,同学来了后,就恶狠狠地让那个男孩赔一个新的作业本。两个男孩就因为要不要买个新的作业本发生了口角。“值日男孩”可能觉得心里委屈就向父母撒谎说,那个同学打了他。第二天“值日男孩”的父母就到学校去找对方“算账”。夫妻俩直接到学校的班级里,把小男孩叫到教室外面,什么也不问,就开始暴打,一个拽着,一个打,导致男孩身残。这是多么残暴的行为啊!

在打别人的孩子之前,为什么就不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怎么就不去问问班主任老师?冲动的家长不仅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也葬送了两个家庭的幸福和两个孩子的一生。伤残的孩子这一生将在痛苦和仇恨中度过,而自己的孩子以后怎样在学校里继续学习?他的一生又将怎样度过?

家长这样做不仅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严重,而且会给孩子留下极坏的印象:有了争执和敌意,那就用武力来解决!

几乎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家长们完全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一定要记住处理事情的一个底线——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伤害那个“坏同学”,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样,尊重那个“坏同学”。同时要考虑所采用的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爱孩子,就需要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嘲笑,让孩子变得畏缩

某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男孩站在一套民房的2楼阳台上,双手抱着隔断墙,一只脚悬在离地面约四五米的空中,大喊:“非要让我上学,我就跳下去!”楼下一位中年女子眼中带泪,焦急地喊着:“孩子,快下来!有什么事和妈妈讲啊。”

据楼下一位周姓女士介绍,想跳楼的男孩今年8岁,在附近一所小学读二年级。小刚调皮,总爱和同学打架,经常被老师请家长。小刚学习成绩不佳,经常以各种借口逃学。而该女士和丈夫忙于做生意,一直没时间与孩子沟通。

就在早上的时候,在周女士的“押解”下,小刚极不情愿地收拾书包准备去上学。走到该处时,周女士遇到熟人停下来聊天。聊完准备继续前进时,却发现找不到小刚了。突然一个声音从头顶飘来:“妈妈,你非要让我上学,我就跳下去!”周女士抬头一看,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儿子竟然爬到了2楼阳台上,摆出跳楼姿势。担心孩子发生意外,周女士一下子慌了神,不知所措。

小刚其实并不是真的要跳楼。在众人的劝说下,年幼的小刚说:“我不想去学校,同学都不喜欢我。”他说,父母做生意比较忙,没时间照顾他,他经常穿着脏衣服上学,有些同学就嘲笑他,他才和别人打架。父母也不管他的学习,想找人问问题都找不到,所以成绩一直都不好。

就在小刚和下面的人说话时,一位好心的年轻男子已经上了阳台,趁小刚分神,一把将他抱住,救了下来。

这时众多围观的群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周女士更是紧紧抱住小刚哭个不停。周女士说,回家后会与小刚好好谈谈读书的问题,不再用粗暴的态度对待他,还要多抽出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每个孩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身的缺点,当孩子的一些缺点成为别的孩子嘲笑的焦点时,孩子就会变得消沉、羞怯、逃避现实。

12岁的小波是校篮球队的队员,但是他在运动方面天赋不高,每次比赛,他都会犯一些错误。于是,队员们见到他就会喊:“小波,再错一次!小波,再错一次!”被嘲笑的小波起先有点困惑,然后就变得很愤怒,接下来的比赛更打不好了。即使不在比赛场合,小波也没有逃脱被嘲笑的命运。他觉得很丢人,脸变得通红,不敢看别人的脸。于是,上学成了小波最沉重的梦魇。

嘲笑声中带着轻蔑,无论年纪大小,人们一时都很难认清。小波一开始根本没想到别人在嘲笑他,他的本意不过是参加一项人人都喜爱的游戏。意识到自己成为嘲讽的对象时,他变得难堪。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小波很容易变得畏缩、胆怯,不愿意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即使只是担心遭到嘲笑,也会让一些孩子倾向于做个局外人,进而养成胆怯内向的顽固性格。而一旦孩子变得过分谨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如果别的孩子发现某个孩子特别害羞,就更容易取笑他。一个孩子被迫担任这种角色是非常痛苦的,还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被嘲笑的孩子会觉得相当难堪,或者觉得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因此不一定愿意告诉父母他们的遭遇。父母的确帮不上大忙,如果父母插手孩子的事,只能让情况越来越糟。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战胜自卑,并且找到新朋友。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孩子嘲笑别人,我们也要有所察觉。做个正直的人,承认自己的孩子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做起来并不容易。如果只是简单地警告一声“别那么说”或者“那样不礼貌”可不够,应当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或者“看看人家多不好意思呀”,这样才更能让孩子体谅别人的感情。如果父母总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并且让他们知道“我就在你身边,我能理解你”,孩子就能学会同情和善良。如果孩子自己体会到这种情感上的相通,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推己及人和与人为善。

孩子被别人嘲笑,家长该做什么呢?

(1)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认真地听孩子讲述事情的整个过程,是父母给他提供帮助的重要前提。听完孩子的诉说,父母可以说:“这样肯定让你感到非常难受。”这时,父母不要做任何判断,先直接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找到了心理依托,进而会对家长产生信任,从而让孩子能够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2)和孩子商讨对策。父母可以开导你的孩子,比方说:“我记得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被别的小朋友说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被别人戏弄、嘲笑是非常孤单的事情,听说父母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会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立,同时他也会愿意继续听父母说下去。这时,千万不要认为父母已经可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了,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解决,“我们该怎么办呢?”因为在孩子自己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他才会有成就感,这能帮助他树立起一种自信心。

(3)给孩子心理支持。或者父母也可以站在戏弄者的角度,通过某种方式告诉孩子:“孩子,也许你很难相信,其实那些小朋友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为什么要这么和孩子说呢?因为这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那些孩子自身也是有缺陷的,他们并不是那么可怕,他们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

(4)细心观察了解孩子。最后,父母可以问孩子:“你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什么呢?”孩子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因为他们可能会觉得家长的介入会把事情弄得很复杂。但是作为一种选择来提供,这是很重要的。

一些孩子对于别人的玩笑过于敏感,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程度。父母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我的孩子是不是特别敏感?他们经常会自己嘲笑自己吗?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他与大多数的孩子相处得怎么样?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被嘲笑的对象,而且孩子已经习以为常,这时我们就得求助于学校或者心理咨询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