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圣经
7201700000008

第8章 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说话攻心经(1)

口才圣经--说话就像是一场场头脑的较量!只要你的意见与别人不一致,不管对方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还是你的部下、上司、客户,或者你说服对方,或者对方说服你。攻心说服力就是你最有用的聪明!

话不在多,“攻心”就行!你不能不懂攻心说服力!

探探他的心有多深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谈判专家,他的邻居是一位医生,这名医生的房屋由于遭到了台风的袭击而受到了一些破坏。房子是在保险公司投过保的,医生准备向保险公司索赔,请这名专家来帮忙。医生给保险公司打电话,保险公司的理赔调查员很快来到了他的家里。他主动先向谈判专家打招呼:“你好,先生,很荣幸在这里见到你。”谈判专家听了这样的问候,立刻明白了对方心里的感受,他也热情地回应对方:“你好,见到你很高兴。”

接着,理赔员单刀直入了,“先生我知道像你这样的交涉专家都是权威,但在今天的赔偿上,恐怕我们不能够赔得太多,请问您,如果我只想赔给您100美元,您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嫌太少了?”凭借多年的经验,再加上从对方口里听出来的语气,谈判专家判断这个数额绝不是对方的心理底价,这一次出价之后一定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而且理赔员一开口就说他只能赔多少、多少,显然是他自己也觉得这个数目太少,不好意思开口说,于是他选择了沉默。

理赔员果然沉不住气了,他主动说道:“抱歉,请不要介意我刚才的提议,我再加一点,200美元如何?”谈判专家说道:“不行,我还是不可能接受你这样的条件,数目少得简直难以置信。”于是对方又说道:“那好吧,我赔给您300美元怎么样?”谈判专家又一次回答:“绝对不行。”“好吧,那就400美元,这个数额已经很高了。”“我还是接受不了,你再来看一下房子的受损情况吧。”就这样理赔员一次次将赔偿金增加,最后竟然以惊人的950美元的赔偿费结束了这次谈判。

在交际过程中,能否抓住对方的软肋,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知道了对方的底线,再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那么胜算肯定是在你这边的。

于华在一家公司工作了3年,在公司他以出色的应变能力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一次,公司派他作为谈判代表与一家外企谈判一笔电子产品的合作合同,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在技术授权和资金方面双方存在很大的分歧,在预定的谈判期限的最后一天,于华认为自己所做的已经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但是,外企的谈判人员,得寸进尺,一再地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给于华一方施加压力。

这时候的于华清楚对方并不是不满意自己先前开出的条件,而是在争取更多的利益,自己绝不能再给对方机会了。所以,于华淡定地对对方的谈判代表说:“我们的诚意已经给贵公司看到了,如果贵公司觉得这笔生意不合适的话,可以寻找另外的合作伙伴。至于新的合作伙伴能不能做出我们这样的承诺,我想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了。”对方的谈判代表仍然想给于华一个下马威:“那好,于先生,既然这样,我们也不必多谈了,我们先离开了。”

于华始终面带微笑,没有漏出半点异色,外资谈判代表将要拉门离开的时候,发现于华没有挽留的意思,却又转身回来,缓和了语气:“于先生,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再谈谈,毕竟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了。”结果可想而知,于华已经看到了对方的底线,所以以不变应万变,为公司争得了一笔大生意。

关键时刻,一定要冷静地分析对方的思想,而自己的淡定往往成为自己胜出的关键。所以面对强大的对手,自己一定要稳住,不能让对方识破自己的底线,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精明的谈判者都会不择手段地揣摩对方的真实意图,摸清了底牌,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这时再以什么方式取胜,便是技术问题了。暂时离开谈判桌,也就是说,以退要挟达到进的目的,就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有1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格,于是便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谁也不肯退缩,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最后这一幅画了。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最后,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然以600美元的价格成功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价却能卖到如此之高,其中的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因为他“有恃无恐”,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画,正照应了“物以稀为贵”。同时,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就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宁肯出高价也一定要买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一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垂手而得。

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图达到最高利益,这个时候,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当然,要想利用好这种策略,就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后盾,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如果最后美国人没有买那幅画,印度人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悔莫及。

社交场合中,不要以为谈判就非得谈不可。其实,有时候离开谈判桌,并不是你不想做成这笔交易,有时候,这反倒是成交的有效手段,交易筹码通常只多不少。所以,谈判时,别忘了随时准备离开谈判桌,而且要说到做到。当你再度回到谈判桌上时,行情往往看涨。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而且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以人生经验为基础的,经过多次实践,必然会变得老练聪明。与此同时,应变能力也反映着一个人的机智和修养。这方面功底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化险为夷,化拙为巧,使自己摆脱不利的境地,并在交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知己知彼,以实攻心

有一位穷秀才想赴京赶考,却苦于没有盘缠,无奈之下他想起当地有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希望能从他那获得些资助。但是听人说这个老翰林生性孤傲,于是在登门拜访之前这个秀才先献上一首诗:“翻山度水之名郡,竹仗草履遏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访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访的目的。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

这个穷秀才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顺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他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准确把握了自命清高者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却大都洁身自好,所以不愿与常人交往,却倾心于有才华的人,因此想要获得他的青睐,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交谈中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你的才华与学识,因其爱才便会自开家门。

与机灵的秀才相比,下面的这位面包商是在屡经失败之后终于变聪明的。所幸的是,他们都得偿所愿。

达威尔诺先生原想为纽约一家旅馆供应面包。4年期间每周他都去找旅馆负责人。他甚至在旅馆里租了间房间,住在那里,以便达成交易。不过,到底还是没能谈成。“但后来,”达威尔诺先生说,“我考虑了人的相互关系的本质以后,我决定改变策略,弄清旅馆负责人对什么感兴趣。我了解到,他是美国旅馆服务员协会的成员。不仅是这一协会的成员,而且还是协会的主席。无论这一协会的代表大会在什么地方召开,即便是跋山涉水,漂洋过海,他也会出席。于是,第二天见到他,我开始谈起这个协会。结果如何?他非常起劲地给我谈了半个小时。我一下子明白了,协会是他爱谈的话题,是他的嗜好。当时,我压根儿没谈面包的事。可没过几天,旅馆的财务管理员给我打电话,请我带样品和价目表去。‘我不知道您和他在一起干了些什么,’财务管理员对我说,‘但是您可以相信,您现在可以和他达成协议了。’想想吧,我想达成这个协议已经有4年了,假如我早不费劲地了解到这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就和他谈些什么话,那么早就达成协议了。”

你见过那种不听不问,一见到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吗?你和一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不管不顾就滔滔不绝地说话,就相当于不问病人就开药方的医生,效果怎么会好呢?你一定要对对方有所了解,才可以确定自己该怎么做才会最有效。

查尔斯属于纽约市一家大银行,奉命写一篇有关某一公司的机密报告,他知道某一个人拥有他非常需要的资料。于是,查尔斯先生去见那个人,他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当查尔斯先生被迎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一个年轻的妇人从门边探进头来,告诉董事长,她这两天没有什么邮票可给他。

“我现在为我那12岁的儿子搜集邮票。”董事长对查尔斯解释。

查尔斯先生说明他的来意,开始提出问题。董事长的说法含糊、概括,他不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无论怎样好言相劝都没有效果。这次见面的时间很短,没有实际效果。

“坦白说,我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查尔斯说,“接着我想起他的秘书对他说的话--邮票、12岁的儿子,我也想起我们银行的国外部门搜集邮票的事,从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上取下来的邮票。

“第二天早上,我再去找他,传话进去,我有一些邮票要送给他的孩子。我是否很热诚地被带进去呢?是的。他满脸带着笑意,客气得很。‘我的乔治将会喜欢这些。’他不停地说,一面抚弄那些邮票。我们花了一个小时谈论邮票,瞧瞧他儿子的照片,然后他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把我所想知道的资料全都告诉我,我甚至都没提议他这么做,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都告诉了我,然后叫他的下属进来,问他们一些问题。他还打电话给他的一些同行,把一些事实、数字、报告和信件,全都告诉我。”

如果你能事先探听到对方的消息自然好,如果不能也没关系,你照样可以临时了解他,并根据得到的信息做出反应。当然,这需要你处处留心。

一次,一名推销员去一位大学教授家里推销保险。这位教授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动物学专家。他对自己以前的保险代理人不满意,认为他们没有向自己提供较为完善的保险计划。

见面后,他细致地介绍了自己目前的保险安排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所做的调整计划,并问了很多技术性问题。他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好像并非是想知道答案,他的目的更像是在考查推销员的知识。推销员屡次想要把谈话引入正题,但这位客户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推销员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毕竟他不是专程前来听这位先生讲课,况且他的“课程”并没有拉近彼此的距离。于是他准备告退。

这时候,这位教授接了一个电话。内容是关于他的课程。大概可以听得出来,他下学期要开一门关于考拉熊的课程。在电话结束后,推销员便和他谈起了这种澳洲的小动物。

“你知道考拉熊?”教授的表情让他感到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这确实是一种很可爱的小动物。以前我看过有关的报道。”推销员实事求是地回答。

这位客户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提问,而是对推销员的提问给予详细的回答。

于是,那天除了从教授那里知道了许多有关考拉熊的专业知识外,他还收获了一张订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只是有的人偏于理性,有的人更显感性。不管什么人,只要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都一定可以将其说服。说话时要有针对性,有亲和力,善于打动别人。至于言外之意,要紧密结合具体语境,透过语言表面,显出话外之音,深究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样才算是起到了说服他人的作用,达到说服他人的效果。

老于刚调到一个机关单位做办公室主任,就碰到了个小麻烦,上级分配植树任务,单位的几十名同志都主动承担了一些任务,唯有几个“老调皮”任凭老于怎么在政治上动员都不愿参加,搞得老于很难堪。下班了,老于把这几位“刺头”叫到办公室,轻声地说:“我现在很为难,请你们帮个忙,真心谢谢你们。”刚才态度还很强硬的几个“老调皮”听了这句语重心长的话,纷纷表示:“主任我们不会为难你了。”说完立即同去认领自己的任务。

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请求话,比通盘大道理更有用,更能打动人心,这句话能让“老调皮”觉得,主任看得起咱,怎么能不给他面子呢?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为了联合抗击曹操,是又联合又斗争的一对盟友。孙权的经理人周瑜和刘备的经理人诸葛亮也是又联合又斗争。在联合抗曹取得一定的胜利后,为了荆州的问题两家闹起了别扭。诸葛亮定计“三气周瑜”,结果使周瑜一命而亡。东吴上下对诸葛亮是恨之入骨,决心要杀死诸葛亮为周瑜报仇。孙刘两家的盟友关系也遭受严峻的考验。为了不使两家分裂并结成仇恨,诸葛亮要亲自到柴桑口为周瑜吊孝。刘备一方的君臣坚持劝阻,认为诸葛亮一去必然要被东吴杀害,结果将是有去无回。

诸葛亮分析,周瑜死了之后,鲁肃就会执掌东吴的大权。鲁肃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不会做出鲁莽的事情;东吴要在江东站稳脚跟,也必须和刘备联合。孙权、鲁肃都不会拿他们的江山开玩笑。同时也需要通过这次吊孝化解双方的怨恨。加上由赵子龙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随身保护,即使出现点意外,也将是有惊无伤的。诸葛亮说服众人,过江去了东吴。到达柴桑之后,鲁肃果然非常礼貌地接待了他。诸葛亮到了灵堂,读完祭文就伏地痛哭。情真意切,流泪不止。

一口一个“周都督”,一嘴一个“周贤弟”,一边诉说两人联合抗曹的谋略,一边长叹周瑜一死没有了共同谋划之人。似乎这个世界上只有周瑜是他诸葛亮唯一的知音了。令所有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就连周瑜的夫人小乔也动摇了。人们对周瑜是不是诸葛亮气死的都产生了疑问,甚至认为周瑜之死是他自己心眼太窄造成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他用感情打动了对方。

除了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不管是用情还是用理,最重要的是对人心的征服,内心的城防一旦攻破,那么胜利就会有九成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