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信仰
7196200000073

第73章 四海为家发展事业

哪里能发展事业,哪里就是家

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社会有农家小院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有公共文明的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的生活是相对静止安居的,而现代社会的生活则是相对动态流动的。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发展,正在使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市场化工商社会转化。要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而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进步。

中国是个有着两千多年小农经济历史的国家,文化自然也是与之相应的封建主义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是以“家”为中心的,所以老年人的地位会很高,人们的父母观念也会很强。可以这样讲,封建小农经济社会就是家的社会,也是家的文化传统社会。现代文明社会与封建小农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前者是社会性的公共文化,而后者是宗族性的家文化。也就是说,我们正在从小农式的家社会走向文明化的公共社会,正在从相对静止安居的生活转变为相对动态流动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要适时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科学认识“家”文化,促进民族精神的健康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虽然也有什么“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但是在封建小农经济社会,仍可以说“家就是一切”。在那种社会形态里,有家就能生存,就有安全,就能人丁兴旺,就有能够功成名就的基础。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就很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但是,现代社会却不是这样,家只能让人安身,却无法让人“立命”。在现代社会,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并且能在事业上得到很好发展,就必须走向社会,也就是使自己在公共社会的生活中实现理想追求的目标。

孝文化是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也是典型的家文化,因其把家无比神圣化了,所以会有极端自私狭隘的特点。如果说在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孝文化尚有存在的一定价值的话,那么在市场化的现代文明社会里,这样极端自私狭隘化了的家文化就明显地不合时宜了(因为在小农经济社会是要靠儿女养老人的,而现代社会的养老问题主要是靠社会公共福利制度的建立解决的)。正是由于没有重视这一点,现代文化没有能够及时取代陈旧了的小农经济文化,中国才走向了衰落。在中国社会艰难的转型过程中,不仅遭受了外国列强的入侵,内部也自相残杀,可以说这100多年里是既混乱动荡,又十分悲惨。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但是封建主义的腐朽文化传统,对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依然能够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虽然当今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了广播、电视,有了书籍、报纸,出行也有了汽车、飞机,还有了方便联络的电话、网络,等等,但是整体而言,中华民族并没有在民族精神上真正强盛起来,可以说仍然是个处于家文化纠结之中的弱性民族。因为传统的家文化太强盛了,人们太依恋自己的小窝——家了,感情上太依恋父母或是儿女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中,中国人说“家”的话最多,什么爹呀娘呀的喊声也最响,这在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里的表现就十分鲜明。如果没有文化形态上的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就永远会像一个长不大、不敢离家太远,或是永远离不开母亲怀抱的孩童。过于依赖“家”的人必然懦弱,过于依赖“家”的民族必然衰败。

中国人之所以缺少创新和勇敢精神,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一直都在努力塑造这样的人群,无论人们到什么时候都是恋家和依偎母亲怀抱的孩童。老是孩童怎么能够勇敢起来,又怎么能够创造出新的生活和新的文明,而不落后和不被人欺负呢?“成人”化的爱是成熟的爱,强盛的爱,而“孩童”化的爱不仅是懦弱的爱,温顺的爱,还是奴性的爱。爱的懦弱,直接导致出来的,就是民族精神的懦弱。封建主义的伦理传统,不仅为家庭培养出了一批接一批的“爱奴”,还为社会驯化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性国民”。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不管遇到什么激动的事情总习惯下跪的一个原因吧!

人是要爱家,是要爱自己的父母,但是总应该有长大的时候,都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了,总不能还像四五岁的孩童那样爱家、爱父母吧!人长大以后就应该去闯世界,而到了成年人,对父母的爱,更应该体现在责任和所取得的社会成就上。孝文化的问题就是这样,极端自私狭隘化地强调人无论有多大年纪,都必须要像尚无自己人格尊严的四五岁的孩童那样专心致志地爱家、爱父母。老年人和父母自然很乐于传承这样的极端自私狭隘的文化传统,因为其可以带来利益,可以满足其“人上人”等的不健康精神需求。中国落后,文化上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人总也“长”不大,中华民族总也“成熟”不起来。

其实,谁不爱能给自己遮风挡雨的家呢?谁不爱养育了自己的父母呢?不只是中国人爱家,爱父母,世界上所有国家里的人们都一样爱家,爱父母。只不过他们敢于离开家闯世界,勇于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真正长大成人。无论是对家的爱,还是对父母的爱,都是自然存在的,即使不进行文化强调,这样的爱也一样存在,一样伟大。西方国家里的人就不爱家吗?就不爱自己的父母吗?爱,但却是自然的爱,理性的爱。自然的爱才是真爱,爱到了不健康的程度,不仅自私狭隘,还会走极端,那就根本不是真实的爱了,也就根本没有了爱的正确意义了。中国人很爱家和父母,但是走了极端,就永远都是孩童的爱,不仅弱化了自己,也腐朽了国家。没有爱是错误的,但是走了极端,进行什么(像《二十四孝》那样)所谓的“孝”爱,就是严重错误的了。因为,对于现代文明社会而言,爱不仅应当是自然的和理性的,更应当是健康的和积极的。

在中国长期流行这样两个词,一个是“保家卫国”,还有一个是“家国”。两个词的共同之处,就是“家”在前而“国”在后,说明在中国人眼里,“家”比“国”重要。自私自利的民族,当然建设不出先进文明的国家。家当然重要,但是没有国家的富强,哪里会有家的富裕和幸福。正是由于国家的落后,才使得人们在这100多年里承受了外敌入侵和自相残杀等等那么多的苦难。现代社会是人口动态流动的社会,人们家的生活更多地会依赖国家,只有国家文明发展了,富强了,自己的家才能真正富裕和幸福起来。

一、转变传统的回家观念,鼓励就地“过年”

在中国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春节时期前后的“蚂蚁大搬家”。为了回家“过年”,上亿的人无论身在何处也要千里迢迢挤破了头地回家过年,与父母等亲人团聚。春节前后的“春运”期间,全国的火车站和列车上简直都变成了“蚂蚁窝”,可谓是人山人海,列车上的乘务员有时候竟然要从人们的头上爬过去开车门。这是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严重不适应的典型现象,体现出来的只能是秩序上乃至是文化上的混乱和落后。在节日期间有人想和家人团聚,要到父母身边“过年”,也属正常,但是出现这样全民规模的“蚂蚁大搬家”局面,就很成问题了。

“春运”表现出来的拥挤和混乱,不只是愚昧,简直就是整个国家的“劫难”。人们在回家和返回的路上,哪里还有什么尊严,完全成了“过年难民”。而电视和报纸上对“回家”传统文化的不适宜渲染,无疑使人们有了不要命也要回家和父母一起过年的失去理性的激动情绪。人们都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尽了所谓的孝道,才是正确的道德选择,但实际却是十分错误的。.对于这样“回家过年”的小农文化传统,政府行为的不适宜宣传和一些鼓吹传统的知识学人们的误导鼓动,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

改革开放正在使国家走向现代化文明社会,市场经济也使中国民众的生活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家过年”在小农经济社会是一种好的文化传统,因为那一社会时期里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生活相对处于静止安居的状态,基本上都生活和劳动在父母的院落里(外嫁女人离家也很近),团聚一起过年是可以起到促进家庭和睦、保持社会和谐作用的。但是,市场经济不是这样,不仅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人的流动性也大,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一般都和父母家相距遥远,可以说众多的人离父母的家有千百里之远。在这样人们处于相对动态流动生活的社会形态里,再突出强调什么“回家过年”的传统,就很不合适宜了,自然就会出现那种人们为了回家和返程“蚂蚁大搬家”式的不和谐局面。由于很多在企业工作的人员每年都要“回家过年”,自然就很容易造成企业在节日期间的瘫痪。人员的大量流失,只能使企业被迫在节后重新组织招工。传统和现代的矛盾碰撞,导致出的必然就是这样经济秩序的混乱无序。

政府应该大力宣传就地过年,可以多组织一些适合外地人参与的节日庆祝的慰问和文化活动等,从而鼓励人们安心在异地创业。这样,就可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里回家探亲,既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个人事业发展,又有利于交通、治安等领域社会秩序的稳定。

爱家是对的,但是过于恋家就是错误的了。因为过于恋家必然地就会影响人的事业发展。人要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当然就需要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大家都很羡慕浙江人,因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走在了前面,不仅思想解放,还经济富有。他们是富起来了,政策先行是一方面,还有文化上的深层次原因。由于处于沿海地区,受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大,其小农经济的家孝观念相对淡漠,所以敢于出门闯世界,能够为了发展事业而四海为家。有很多这样的温州人,他们一家人有在北京的,有在太原的,也有在南京的,即使是春节也很少见面,平时只是打电话问候,全身心地在外做生意打天下。你贪恋家的安逸,享受了父母的爱抚,有什么资格嫉妒别人通过走南闯北地艰辛奋斗而拥有的富裕生活呢?财富是在外面“闯”出来的,决不是在家“睡”出来的。

现代社会里的人也有自己的家,但是这样的家只是公共社会“大家”中的“小家”,只有能够实现爱“大家”和爱自己“小家”统一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的强者。社会越是文明发展,人的活动空间就越大,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也就越强。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人走出家门,东奔西走发展事业的社会。哪里才是自己的家?正确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哪里有自己的市场,能发展事业,能维持生活和实现富裕,哪里就是自己的家。这个家是社会“大家”,也是自己“小家”的适宜所在之处。漂?白的生活固然辛苦,但是能发展事业才能最终拥有美好的生活未来。

家固然是要回的,父母当然也是要看望的。方便的话,将父母接到自己身边过节,也是很好的“回家”方式。有条件在春节期间回家更好,不方便的话,就应该安排在工作空闲的时间。这样,既不影响工作,还回了家,看望了父母,不仅方便了自己,也减轻了社会的压力。“远在天边”的工商从业人员挤破头地回家去过什么“近在身边”式的农家团聚年,只能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春远”这样严重的小农经济生活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颠倒”碰撞现象的不和谐局面的出现。时代在变,人的劳动状态在变,因而生活方式,尤其是回家过年“合家团聚”的传统观念也要变。对待“过年”是这样,对待过其他节日也应该是这样。

三、“好儿女要志在四方”,发展事业就是要四海为家

中华民族要创造现代文明的中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公共社会的文化和传统,就必须树立四海为家发展事业的思想观念。有“大家”和“大爱”的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的社会,才能成为文明的社会。而“小家”之爱,狭隘之爱,不仅目光短浅,缺少勇气,还会自私自利抑或懒惰。能四海为家的人,才是有大爱的人,才是能发展事业的人。

在小农经济传统社会,不出远门,尤其是过年在家和父母团聚,才是对父母的尽孝。这样的尽孝,一方面不健康,一方面完全和人们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方式所背离。对父母当然要爱,爱父母当然是重要的,但是真正对父母的爱,不仅能对父母尽到责任,还在于自己能快乐地生活,能很好地发展事业。为了父母的一时高兴而抛弃自己的事业,整日像个长不大的小孩子那样在父母面前发嗲,表面上看很有孝心,也很“高尚”,但却是极其错误的,也违背自然规律。那是真正在对父母爱吗?是“孝”,但却决不是真正对父母的爱。这并不是说就可以不关心父母了,而是在既有利于关爱和照顾父母,又不影响自己事业发展的前提下,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爱。父母也是一样,也要转变儿女“过年”归家尽孝,享受天伦之乐的自私自利的陈旧观念。生活和事业本来就是存在矛盾性的,只要是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心,并且只要是有献身事业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小家”爱心和“大家”生活的有机统一。

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人在他乡,远离亲人,有思念之心也是人之常情。在小农经济社会文明时期,当节日来到的时候,是要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的。但是,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哪里能发展事业,哪里就是家。中秋节的时候,在家里吃的是和家人团圆的月饼,而在异地他乡,吃的则是思念亲人和祝福亲人幸福平安的月饼。

中国正在向现代化文明国家的方向发展,国家也应该有现代文明的面貌,人们也应该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追求美好生活尤其是要奋斗事业的人们来说,什么最重要?事业有成最重要。事业有成了,生活也就真正幸福了。事实上,事业有成和生活幸福就是对家的最好贡献,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回报。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望子成龙”,就表达了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情。

“好儿女要志在四方”,有“大家”的地方才能有自己“小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什么是家?能生活的地方就是家,能发展事业的地方就是家。最好的家,就是能更好生活的地方,就是能很好发展事业的地方。能很好发展事业的地方,自然就是能很好生活的地方。现代人就是这样,追求事业才有真正的生活幸福,所以要四海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