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女性生活指南
7193600000034

第34章 家庭与日常起居(1)

家的概念

家,照字面上解释,即是屋顶下一头猪。这说明造“家”的先民首先看到的是象征那一时代物质文明的“豕”。有了“豕”,才有温饱,家就是一个给人以温饱的地方。

时至现代,家的定义已经十分宽广了。对于儿女来说,尤其是小儿女,妈妈就是家的同义语;对丈夫而言,妻子就是家的象征。有一个诗人这样写道;“家就是有一个人点亮了灯,在夜晚等你归来。”

家意识缘于何时?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三四千年。可是在有文字以前的人类难道就没有家吗?人类的两性关系是什么状况呢?人类的繁衍有其固定的模式吗?长期以来,这都是一个谜,西方人揭不开这个谜,就只能求助于上帝,说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这大概是家庭最初的诠释。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存在,只有女子才能传宗接代,那时,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持者和指挥者,女子为中心,生下来的孩子都跟母亲。在“安”字造法中,就是一个家里有女人管着,这个家就平安了;“姓”字的造法是由“女”、“生”组合而成,说明生下孩子要姓女方的姓。

群婚杂交,使孩子不知其父;女性从事劳作要比男子狩猎获得的多;原始人不知道繁殖人群是两性关系的结果,以为是上天所为。这一切,使女性当时成为社会的中心。

后来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男性在狩猎过程中发展了畜牧业,在氏族战斗中,抓来的俘虏归男人掌握,男人渐渐地在家庭中处于了支配地位,一个男人就可以有权把一个或更多的女,人归为已有,孩子也就有了固定的明确的父母亲,财产也就以家产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遗传下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庭模式。当然,我们今天的《婚姻法》规定是一夫一妻制,同时占有一个以上的女人或男人将以重婚罪论处。

社会学家们对于家庭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法律和道德所承认的两性的结合。即一个男人与女人结识,恋爱、结婚,是两性结合的产物。然后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产生了血缘关系。所以婚姻关系是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第二纽带。有的说是人类进行人口生产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但是不能自圆其说,不要孩子的家庭就不成其家了吗?美国有个定义叫:家庭是有血统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的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居住在一起的单位。这个定义应该说比较全面。

现在我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或许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是要营造一种家的氛围:那就是躯体在这里归宿,精神在这里栖憩,生命在这里繁衍,爱情在这里延伸。而作为家庭的主妇,这一切当成为我们尽职的标志。

珍惜我们的家

有一种曾经广泛流传的理论认为:家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必将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而消亡。或许从哲学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论断是正确的;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只要有人类存在,家就不会消亡,或许改变的只是家存在的形式。

人是一种很贪心的动物,他往往想同时得到彼此矛盾的东西。譬如说,既想要安宁,又想要自由;既想要一个温暖的家,又想随时可以去做浪漫的远游,很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满足于已得到的这一面而向往未得的那一面。于是对家庭这座“围城”而言,就有了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的迷乱与折腾。但是这大多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原因很简单,人离不开家。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家在远方,所以才显示出莫名的惆怅和悲凉,离家的游子,戍边的军卒,经商的孤旅,常吟着“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怀乡歌,思乡曲才永远悠悠地打动着人。

“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活在世上,谁都不愿永远的漂泊。决定人的幸福的要素,并不是事业和天赋,而是家的温暖。事业和天赋只能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不能决定他是否幸福。我们说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天才,泰戈尔是一个幸福的天才,其标准就是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的不同遭遇。我们常常把好的婚姻看成生活的最高成就,把一个好伴侣看成上苍对我们的恩赐,而世界上最使人绝望的莫过于家破人亡,最悲惨的莫过于妻离子散,就是这个道理。

拜伦曾说:“女人视爱情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对女性而言,较之男性,或许更重于对家的感觉、对情爱的追求。选一个好夫君,就是这一辈子幸福的保障;然后筑一个好窝,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恤老怜幼,生命就变得踏实而祥和。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的生存形式形形色色,有的以事业为重,有的以家庭为重,有的以个人无牵无挂为重,婚姻似乎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那种向往的幸福。有一个好伴侣固然好,没有伴侣也可以做逍遥游;如所拥有的是个坏伴侣,专门来剥蚀你的青春,让你身心俱损,这样的婚姻除了苦难,有何幸福可言?为此,对于我们女人而言,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命运给予我们的一些事实,努力地去建立一个家,努力地焕发我们的爱情,尽量地不让爱情之花结出苦涩的果,不让饱满的果实半途蛀坏腐烂。把家当成活的、有生命的东西去培植它,给予它阳光、水分、营养,永远怀着一颗疼爱之心去珍爱它。

古犹太法典告诉我们,当一个男人和他的结发妻子离婚时,圣坛都会为他们而哭泣。男人当然比女人更容易摧毁这些,但我们要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之中,让我们的家人都明白家是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也知道酸甜苦辣,不要让家遭受蹂躏,这是我们自己的领地,细心爱护它,心疼它,心疼的情感会使我们不忍让家变得不成其为家的。

佛说,同船过渡五百年修。仅仅成为同路人都要修行这么久,何况于同床共枕的夫妻?何况注入了彼此生命的内容的家呢?愿我们的女主人常以心疼之心去疼爱这个家,那么我们的家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疼爱的。

家庭是怎样产生的

如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家庭,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产生发展过程。

当人类的祖先刚刚由动物进化而成的时候,也就是距今大约二三百万年以前,他们虽然已经学会走路,但还不会制造工具,也不知道用火,生产能力和智力都十分低下。他们惟有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否则就无法抵御猛兽和其他外力的袭击。人们的两性关系,也处于一种与动物没有多少差别的混乱杂交状态,当然就谈不上有什么家庭。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后,尽管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下,但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用火和制造简单的石器,食物范围也从果实、根茎扩大到鱼虾之类。新的问题伴随着也发生了,这就是一定地域内可供食用的物品毕竟有限。于是有些发展较快的亲属集团,因人数太多而不得不分散一部分人到其他地区去谋生。分裂出去的往往是年轻力壮的新一代层为年老体弱的经不起长途跋涉和冒险。这种分裂的结果,就逐渐地分清了辈分。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长幼有别的观念开始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逐渐被排除,婚姻关系上出现了这种最简单的限制。同辈分的人还是几十人为一体地聚居在一起,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家庭形式,即血缘家庭。

历史在继续前进,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缓慢发展,人类的智力水平也不断有所提高。到了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也许我们的祖先已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兄弟姐妹之间的血亲婚配,对后代健康所带来的弊害,人类初步具有了自身产生的自然选择观念。于是促使家庭形态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仅排除了上下辈之间的性关系,而且在兄弟姐妹之间也排除了性关系,实行的是两个集团的男女之间的伙婚,即在两个集团间,集团甲的一切女子,属于集团乙的一切男子;反之,集团甲的一切男子,也属于集团乙的一切女子。这种家庭形态,通常被称为普那路亚家庭。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得来的。那里的人们,当年在共有其妻的丈夫之间以及共有其夫的妻子之间,都互称“普那路亚”,意即亲密的伙伴。唐朝诗人白居易生前曾到过江苏一带的陈村,写了一首描绘当地习俗的诗,其中说到:“一村为两姓,世世为婚姻”,“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等等,看来多少还保留着一点这种婚姻家庭状态的历史陈迹。

无论是血缘家庭,还是普那路亚家庭,这时的男女双方,除了两性关系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关系,所以它们都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庭。只有到了对偶婚制度的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家庭才开始形成了。

对偶家庭是一种不牢固的个体婚,是从群婚制到个体婚的过渡,它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发生婚姻关系。当然,那时男女间的结合,主要并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关系松散,可以随便离异。直到我国的清代,在壮族地区还有这种制度的遗风。离婚极方便,只要一方提出,另一方一般不会反对。两人当众取绳一根,男女各执一端,绳子一断,夫妻关系就算结束。这种家庭形式,仍然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其基础的。那时弓箭等生产工具陆续发明、应用,不仅可以远距离捕猎,而且可以单个行动,男男女女的伙后已经不必要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现了,母权制逐渐被父权制所代替,子女们将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来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为了生育确实无疑属于某个父亲的子女,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终于应运而生了。它是同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一种婚姻家庭形式,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我国目前基本上都是这种家庭形式,并受到婚姻法的保护。

家庭有哪些职能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如果认为家庭就办这七件事,那是不全面的。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人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职能是多方面的。

它有生产的职能。人们要生存,就得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的,家庭内部就有所谓男耕女织的分工。现在,全国农村正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说明家庭还在起着生产组织的作用。城市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虽然还有不少个体户,以户为单位经营小型工商业,有些职工下班后在家里搞点副业劳动,增加经济收入。但大多数家庭的成员,都不在同一个单位参加集体劳动。不管怎么说,只要继续实行多层次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家庭的生产职能就不容忽视。

它有消费的职能。在家庭问题中,经济生活是基础。同一家庭的成员,总是结合在一起共同消费的,因此它是一个消费单位。值得注意的是,收入相仿、成员相等的家庭,有的安排得合理、舒坦,有的却捉襟见肘,人不敷出。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消费职能的问题。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是这方面的能手。当他还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时,收入并不丰厚。黑格尔总是与夫人一起,搞好家政。严格注意量人为出,对家庭成员的不同需要,如本人的图书资料费、夫人的医药费用、子女的教育费、日常的家用开支,认真地做好合理安排,通盘考虑。把钱用得更合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尽管收入不高,生活却过得很美满。

它有赡老抚幼的职能。赡养老人及丧失劳动力的家庭成员,抚养尚未独立生活的子女,这是人类繁衍的需要。虽然这也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但是,它作为一种家庭职能,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将长期存在。因为国家还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将赡养老人和抚育儿童的责任统统包下来。同时,赡老抚幼,不仅仅是个物质问题,其中还包含有感情的交融,这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中国自古就有“天伦之乐”的说法。有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建有环境优美,设备齐全,食物精美的养老院,老人们在那里从剪指甲、穿衣、送饭、喂食等都有专人负责。但是,生活在这舒适环境中的一些老年人。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丰衣足食并不幸福。享受不到家庭的欢乐,那才是晚年最大的痛苦。

它有教育子女的职能。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家庭教唷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孩子的学龄前有决定作用,在孩子人学甚至在参加工作以后,也还起着重要作用。孩子从小首先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即使长大了,也不能完全脱离家庭。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的过人才智,就是得益于他妈妈南希从小对他的循循善诱。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颜之推著书论家训、孟母三迁择邻而教、岳母刺字等等,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美谈。“养不教,父之过”,忽视家庭教有职能的现象,历来受到批评。

家庭还有愉快生活的职能。家庭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和生活上的密切关系,使他们除了在经济上、文化生活中结合在一起,更有一种感情上的结合,这是温暖愉快的家庭生活的基础之一。在我们周围,每个家庭成员,一般都能和睦、友爱相处,多数家庭生活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之中。革命先烈邓中夏,生前一度受到过机会主义错误的无情打击,心情十分苦闷,回到家里还是愁容不展。他的妻子察觉后,不仅没有丝毫责备之意,反而在生活上更加体贴他、照顾他。家庭生活的温暖,使邓中夏很快从苦闷中恢复了过来,以乐观主义的态度,鼓起了对革命和生活的勇气,在逆境中继续为党积极地工作。

当然,作为家庭,还有其他一些职能,如最基本的生儿育女职能等等。我们弄清了家庭众多的职能,为的是更自觉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

怎样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

家庭,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几乎找不到哪一个人能超然于家庭之外的。我们在家庭中诞生,在家庭中成长,在家庭中生活和休息……家庭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必须重视家庭的研究、分析、管理和建设。

社会学对家庭所下的定义是什么呢?

家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机构和体制,它的存在最古老、最普遍,对所有的社会群体有极大的影响。现在的家庭,都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夫妻就像是细胞核。它首先发展着亲密的两性关系,然后发展着亲朋关系。社会开始是以夫妻和直系亲属为主的各种关系间的相互往来,进行着物质生产、积累、分配和消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