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7193500000077

第77章 伍尔芙(英)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著名女作家、女权主义者。她是英国最早尝试意识流手法写小说的作家之一,也被看做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星期一或星期二》、《雅各的房间》。

果园里

米兰达睡在果园里,躺在苹果树底下一张长椅上。她的书已经掉在草里,她的手指似乎还指着那句:“cepaysestvraimentundescoinsdumondeouleriledesfilleseclatelemieux……”仿佛她就在那儿睡着了。她手指上的猫眼石发绿,发玫瑰红,又发橘黄,当阳光滤过苹果树照到它们的时候。于是,微风一吹,她的紫衣起涟漪,像一朵花依附在茎上;草点头;一只白蝴蝶就在她的脸上扑来扑去。

她头上四呎高的空中挂着苹果。突然发一阵清越的喧响,仿佛是一些破铜锣打得又猛,又乱,又野蛮。这不过是正在合诵乘数表的学童,被教师喝住了,斥骂了一顿,又开始诵乘数表了。可是这个喧响经过米兰达头上四叹高的地方,穿过苹果树枝间,撞到牧牛人的小孩子,他正在摘篱笆上的黑莓,在他该上学的时候,使他拇指在棘刺上刺破了。

接着,有一声孤寂的号叫——悲哀,有人性,野蛮。老巴斯蕾,真的,是泥醉了。

于是苹果树顶上的叶子,平得像小鱼抵住了蓝天,离地三十呎,发一声凄凉愁惨的音调。

这是教堂里的风琴奏“古今赞美歌”的一曲。声音飘出来,被一群在什么地方飞得极快的鸫鸟切碎了。米兰达睡在三十呎之下。

于是在苹果树和梨树顶上,离睡在果园里的米兰达三十叹高的地方,钟声得得,间歇的,迟钝的,教训的,因为教区里六个穷女人产后上教堂感恩,教区长谢天。

再上去一点,教堂塔顶上的金羽,尖声一叫,从南转东了。风向转了。它嗡嗡地响在旁的一切之上,下临树林、草场、丘陵,离睡在果园里的米兰达多少哩。它刮向前去,无目,无脑,遇不着任何能阻挡它的东西,直到转动了一下,它又转向南了。多少哩之下,在一个像针眼一般大的地方,米兰达直站起来,大声地嚷:“噢,我喝茶去怕太晚了!”

名篇鉴赏

《果园里》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以意识流手法为文。是本文有别于大多数散文的一大特征。

作者伍尔芙根据个人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来捕捉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美的现象,并以这些现象来传达自己审美理想。本文以人物“米兰达”和果树这两个具体“形象”为中心,以各种不同的声音为线索,组成一个画面不断交换、意识情绪时时流动的诗的境界。读本文,可以使人的多种感官获得“美”的享受。

然而按照传统的美学观点,无论艺术还是文学,“和谐”都是美的形式的第一要素。这篇散文却似乎缺乏“和谐美”的基础——明确的思想主题。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如果我们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本文的思想性完全是通过十分感性的东西来传达的。作者通过柔弱、纯洁少女“米兰达”的心理活动把感性印泉与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果园”的姹紫嫣红中蕴涵着一种甜美的忧伤情调,梦一样美的意境恰恰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执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