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7193500000074

第74章 罗素(英)

作者简介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著作颜丰,作品内容涉及到认识论、心理学、道德、教育、政治和社会改革等诸多领域。主要著作:《哲学的问题》、《数学哲学入门》、《数学原理》、《逻辑知识》、《怀疑论短文》等。

论老之存至

虽然有这样一个标题,这篇文章真正要谈的却是怎样才能不老。在我这个年纪,这实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的第一个忠告是,要仔细选择你的祖先。尽管我的双亲皆属早逝,但是考虑到我的其他祖先,我的选择还是很不错的。是的,我的外祖父六十七岁时去世,正值盛年,可是另外三位祖父辈的亲人都活到八十岁以上。至于稍远些的亲戚,我只发现一位没能长寿的,他死于一种已罕见的病症:被杀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的朋友,她活到九十二岁高龄,一直到死,她始终是让子孙们全都感到敬畏的人。我的外祖母,一辈子生了十个孩子,活了九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此外还有过多次流产。可是守寡之后,她马上就致力于妇女的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的创办人之一,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总好讲起她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面容悲哀的老年绅士,她询问他忧郁的缘故,他说他刚刚失去了两个孙子。“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失去一个就要悲伤不止,那我就没法活了!”“奇怪的母亲。”他回答说。但是,作为她的七十二个孙儿孙女的一员,我却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上了八十岁,她开始感到有些难于入睡,她便经常在午夜时分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里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而且你又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么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这种纯粹的统计学情况,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至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皆随心所欲,醒不了的时候就睡觉。我做事情从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为根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的。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当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的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在未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增加。人们总好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真的如此,就该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就可能并不是真的。

另一件应当避免的事是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他们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不受压制地得到运用。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来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假如事实确是如此,那么当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譬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的时候,你就必须明白,绝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活。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生。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物,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耻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一至少我是这样看的——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的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名篇鉴赏

“老”,在一般人看来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它是一个人即将退出人生舞台的标志,是生命行将消失前的最后一段历程,所以许多人对“老”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而思想家罗素在本文中对“老之将至”的思考,却是温和而平静的,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篇散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以自己的几位长辈,尤其是外祖母的生活态度为例,论述了“怎样才能不老”的问题,极有说服力。在作者看来,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愉快而又充实地去生活,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醒老年人需要防止两种危险:一是过分沉湎于往事;二是过分地依恋年轻人。他认为这两件事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害的,而积极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而又恰当适意的活动才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河水”比喻“人生”,阐述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问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在这里,作者大彻大悟,他对“老之将至”的思考也升华到一种很高的层次。

本文语言清新,境界崇高,作者在哲理的层面上阐释了自己对“老之将至”的理解,认真赏读此文,无论对老年人还是对年轻的朋友都大有裨益。

我为何而生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深入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的心灵,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他认为数的力量驾驭着万物的变化。我得到了为数不多的·点知识。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

名篇鉴赏

《我为何而生》是罗素为其晚年所撰的自传而写的一篇序言。文中作者以隽永的话语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字里行间闪烁着博爱的光辉。

关于“我为何而生”这一问题,罗素在文章开篇就简要地做了回答,他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一回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三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基本上展现出了罗素一生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体现了其博大的胸怀和仁爱之心。他的人生目的不只是为自己、为个人,还包含对全人类的爱,他渴望尽个人的绵薄之力去为人类做点什么,特别是为那些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们。作者的这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他崇高的生存目标令人肃然起敬!

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从人生目的和生命意义角度出发对“我为何而生”所作的思考。在作者看来,爱情是纯洁美好的,是它将人类带入了天堂般的美妙境界。而知识则可以丰富人的头脑,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事物。正因为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作者的思想感情经过升华才达到了对全人类的关爱。而关注人类苦难,并予以同情,渴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正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思想家对世界的终极关怀。

这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道出了罗素明确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人生境界,更引发了我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