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7193500000068

第68章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

作者简介

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曾多次获波兰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奖。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主要作品有剧本《诺昂之夏》、《假面舞会》和长篇小说《名望与光荣》等。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名篇鉴赏

《草莓》是一篇寄寓着深刻哲理的美文。

全篇处处围绕一个“变”字来写。交与不变,扑朔迷离。作者见微知著,否定不变的错觉,揭示“变”的必然,从而使人的心灵被震撼。

文章开头即交待“时值九月”,但是作者却强调“夏意正浓”,所描写的一些景物也颇有盛夏时的“容貌”。作者和友人曾于五月来到乡下,尽管时光流逝,但四个月后,此地景色却依旧。这是作者见到那颗晚熟的硕大的九月草莓,心潮顿时掀起波澜的原因所在。作者被触动,于是直接抒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先写对自然界“变”的感受,再写对人生“变”的感受。写人生的“变”,作者也是先写出一种“不交”的错觉,然后笔锋陡转,写时光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而作者最后的感悟是光阴对我们“有所剥夺,亦有所增添”,剥夺了年华,却增添了阅历和经验——既有对时光不复返的丝丝惆怅,又有一种过来人的沉稳与豁达。

从艺术上看,本文语言洗练精美,遣词造句间无不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如“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这样的语言与朱自清先生散文《匆匆》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