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7193500000004

第4章 德莱塞(美)

作者简介

西奥多·德莱塞(187l-1945年),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他的作品以广阔的社会画面,丰富曲折的情节,深入细致的心理描述,不同情景的对比手法及独具个性的语言,揭露了美国社会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的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嘉丽妹妹》、《珍妮姑娘》、《天才》等。

我的梦中城市

它是沉默的——我的梦中城市——清冷的,肃穆的,大概由于我实际上对于群众、贫穷及像灰沙一般刮过人生道途的那些缺憾的风波风暴都一无所知的缘故。这是一个可惊可愕的城市,这么的大气魄,这么的美丽,这么的死寂。有跨过高空的铁轨,有像峡谷的街道,有大规模攀上壮伟广市的楼梯,有下通深处的踏道,又有公园、花卉、河流。而那里所有的,却奇怪得很,是下界的沉默。过了二十年之后,它竟然在这里了,和我的梦差不多一般可惊可愕,只不过当我醒时,它是罩在生活的骚动底下的。它具有角逐、梦想、热情、欢乐、恐怖、失望等等的哗鸣。通过它道路、峡谷、广场、地道的,是奔跑着、沸腾着、闪烁着、朦胧着,一大堆的存在,都是我的梦中城市从来不知道的。

关于纽约——也可说关于任何大城市,不过说纽约更加确切,因为它曾经是而且仍旧是这么与众不同的——在从前也如在现在,那使我感着兴味的东西,就是它显示于乖巧和迟钝,强壮和薄弱,富有和贫穷,聪明和愚昧之间的那种十分鲜明而同时又无限广泛的对照。这之中,大概数量和机会上的理由比任何别的理由都占得多些,因为别处地方的人类当然也并无两样。不过在这里,从中挑选的人类是这么的多,因而强壮的或那种根本支配着人的,是这么这么的强壮,而薄弱的是那么那么的薄弱又那么那么的多。

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可怜的、一半失了神的而且打皱得很厉害的小小缝衣妇,住在冷街上一所分租房子厅堂角落的夹板房里,用着一个放在柜子上的火炉子在做饭。在那间房的四周,她有着充分空间可以大大地跨三步。

“我宁可住在纽约这种夹板房里,也不情愿住乡下那种十五间房的屋子。”她有一次发过这样的议论。当时她那双可怜的没有颜色的小眼睛,包含着那么多的光彩和活气,是我在她身上从来不曾看见过,也不再见到的。她有一种方法贴补她缝纫的收入,就是替那些和她自己一般下等的人在纸牌、茶叶、咖啡渣之类的地方望运气,告诉许多人说要有恋爱和财气了,其实这两项东西都是他们永远不会得到的。其实那个城市的色彩、声音和光耀,就只叫她见识见识,也就足够赔补她一切的不幸了。

而我自己不也曾感觉到过那种炫耀吗?现在不也还是感觉到了吗?百老汇路,在四十二条街口,在这始终如一的夜晚,城市被从西部来的如云的游览闲人所拥挤。所有的店门都开着,差不多所有酒店的窗户都张得大大的,让那种太没事干的过路人可以看望。这就是这个大城市,而它是醉态的,梦态的。五月或是六月的月亮将要像擦亮的银盘一般高高挂在高墙间,一百乃至一千面电灯招牌将在那里眨眼。穿着夏衣戴着漂亮帽子的市民和游人形成的潮水;载着无穷货品震荡着去尽无足轻重使命的街车;像嵌宝石的苍蝇一般飞来飞去的出租汽车和私人汽车;就是那轧士林也贡献了一种特异的香气。生活在发泡,在闪耀;漂亮的言谈,散漫的材料。百老汇路就是这样的。

还有那条马路,那条歌唱的水晶的街,在有市面的下午,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一般热闹。当正二三月间,春来欢迎你的时候,那条街的窗口都拥塞着精美无遮的薄绸以及各色各样缥缈玲珑的饰品,还再有什么能同样分明地报告你春的到来吗?十一月一开头,它便歌唱起棕榈机、新开港以及热带和暖海的大大小小的快乐。及到十二月,将是这条马路上又出现皮货、地毯,跳舞和宴会的时候,陈列得多么傲慢,对你大喊着风雪快要来了,其实你那时从山上或海边回来还不过十天。你看见这么一幅图画,看见那些划开了的上层的住宅,总以为全世界都是非常的繁荣、独出而快乐的。然而,倘你使知道那个俗艳的社会的矮丛,那个介于成功的高树之间的徒然生长的乱莽和丛簇,你就会觉得这些无边的巨厦里面并没有一桩社会事件是完美而沉默的了!

我常常想到那庞大数量的下层人,那些除去自己的青春和志向之外再没有东西拥有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日日时时将他们的面孔朝着纽约,侦察着那个城市能够带给他们怎样的财富和名誉,或者是未来的地位和舒适,或者就是他们将可收获的无论什么。啊,他们青春的眼睛是沉醉在它的希望里了!于是。我又想到全世界一切有能力的和半有能力的男男女女们,在纽约以外的什么地方勤劳着这样那样的工作——一爿店铺,一个矿场,一家银行。一种职业唯一的志向就是要去达到一种地位,这样就可以靠自己的财富进入而留居纽约,支配着大众,而在他们认为的奢侈的环境里面奢侈着。

你就想想这里面的幻觉吧,真是深刻而动人的催眠术!强者和弱者,聪明人和愚蠢人,心的贪馋者和眼的贪馋者,都怎样的向那庞大的东西寻求忘忧草,寻求迷魂汤。我每次看见人们似乎愿意拿出任何的代价——拿出那样的代价——去求一啜这口毒酒,总觉得十分惊奇,他们是展示着怎样一种刺人的颤抖的热心。怎样的?美愿意出卖它的花,德行出卖它最后的残片,力量出卖它所能支配的范围里几乎是高利贷的部分,名誉和权力出卖它们的尊严和存在,老年出卖它疲乏的时间,以求获得这一切之中不过小小部分,以求赏一赏它颤动的存在和它造成的图画。你几乎能听见他们唱它的赞美歌吗?

名篇鉴赏

《我的梦中城市》选自德莱塞的散文集《一个大城市的色彩》。文章通过对20世纪初纽约城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城市生活的内在实质。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善于展现互相对立的两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强烈反差:有梦中城市的清冷、静穆,也有现实城市的沸腾、朦胧;“住在冷街上一所分租房子厅堂角落的夹板房里,用着一个放在柜子上的火炉子在做饭。在那间房的四周,她有着充分空间可以大大地跨三步。”——一面是缝衣女工如此贫困生活。“当正二三月间……那条街的窗口都拥塞着精美无遮的薄绸以及各色各样缥缈玲珑的饰品……十一月一开头,它便歌唱起棕榈机、新开港以及热带和暖海的大大小小的快乐。及到十二月,将是这条马路上又出现皮货、地毯,跳舞和宴会的时候,陈列得多么傲慢……”——另一面却是诸如此类的纽约城的喧嚣、繁华。文章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了美国城市日常生活里潜藏的不易为人察觉的社会危机,意在告诫人们不要沉湎于浮华的城市生活,要看到在表面的繁华下潜伏于整个社会中的深刻精神危机。

从整体上看,本文思想深刻,语言凝练,笔调沉郁,行文自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