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7193500000033

第33章 茨威格(奥地利)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年),奥地利现代著名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月光小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给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所在。于是他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他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cntx,nullaeorom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做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名篇鉴赏

1928年。茨威格访问了俄国,期间他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之后他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文章写托尔斯泰墓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宁静、平凡、朴素,从侧面揭示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朴素平易的伟大人格。另外,作者在写托尔斯泰墓时,还加进了这位作家生前的一些事例,正面写托尔斯泰的性格,直接反映了文章的思想。

文章开头结尾互相照应,结构紧凑;文字简洁,富于哲理。作者着意描写的是托尔斯泰基地的朴素,其文笔也极为深沉朴素,如“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nullacullx,nullacoroma——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等描写性的语言质朴而耐人寻味。

文章通篇没有溢美之辞,没有雕琢和修饰,没有空泛议论。从整体上看,本文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读来撼人心魄,回味绵长,从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文学大师茨威格的写作风格。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我那时大约二十五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许多人都已称赞过我发表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有一晚,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慨叹着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热炽地反对他的意见。“就在这城里。”我说,“不是住着一个与米开朗基罗媲美的雕刻家吗?罗丹的《沉思者》、《巴尔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们的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吗?”

当我倾吐完了的时候,魏尔哈仑高兴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罗丹,”他说,“来,一块儿去吧。凡像你这样赞美他的人都该去见见他。”

我充满了喜悦,但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雕刻家那里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在老朋友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伟大的人是最亲切的。我们告别时,罗丹转向我。“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说,“我恐怕这里简直什么也没有。可是礼拜天,你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吧。”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不久,他温和的眼睛发出的激励的凝视,他本身的淳朴,宽释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许许多多小塑样——一支胳膊,一支手,有的只是一支手指或者指节;他已动工而搁下的雕像,堆着草图的桌子,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

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因而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着。

“这是我的近作。”他说,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女正身像,以黏土美好地塑成的。“这已完工了。”我想。

他退后一步,仔细看着,这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审视片刻之后,他低语着:“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之太初的上帝。

最后,带着舒叹,他扔下刮刀,宛如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用湿布蒙住女正身像。于是,他又转身要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门口之前,他看见了我。他凝视着,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他显然对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记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激地紧握着。也许他已领悟我所感受到的,因为在我们走出屋子时他微笑了,用手扶着我的肩头。

在麦东的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人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除此以外,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名篇鉴赏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同罗丹会见的背景和意义:初出茅庐的作者,在巴黎研究和写作,渴望找到“写得更好”的“症结的所在”。正在这时,“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一个伟大的启示”,“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寥寥数语,简洁明白地点明了本文所记叙的中心。

接着,文章记叙了作者会见罗丹的缘由、经过和感受。会见共两次,会见的缘由和第一次会见都写得很简略,作者详细记叙的是第二次。这一部分集中地描绘了一位淳朴的艺术家专注于他的工作的情景。作者在正面写罗丹前,先写了罗丹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住的是“朴素的别墅”,待客只是“在一张小桌前”“吃便饭”,而他“一生不断地追求与劳作的地方”——工作室,也只是“有着大窗户的简朴的屋子”。简单的陈设揭示了人物淳朴的性格。接下来,作者对罗丹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他是“身材魁梧、阔肩、白髯的老人”;工作时罩上粗布工作衫,“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工人”;他的眼光是“温和”的,手是“健壮”的;他“本身的淳朴”,足以宽释来客的不安。简单到位的肖像描写,充分显示了这位献身于艺术的大师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接着,作者集中描写了罗丹专注于艺术的情景,着力写他在工作时的神情动作:揭开湿布,在看来已经“完工”的女正身像面前,罗丹退后一步,仔细看着;他时而“眼睛闪耀着”,“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士,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时而又“双眉苦恼地蹙着”,“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这样的动作描写细致而传神。而此时作为旁观者的作者其感觉是:“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忘掉了一切”,“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之初的上帝”,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由衷的钦佩与崇敬。

文章的结尾,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阐发了这次会见中得到的启示:“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的全力集中,把易于松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不能“写得更好”的症结所在——缺少的正是这种“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最后,作者的结论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除此以外,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含义深刻的结论,既照应了开头,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至此,戛然而止,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