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31

第31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消费心理学(2)

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开始出现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加之当前社会的浮躁性,使得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绪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而感性商品的出现就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而感性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市场的热门话题,从而导致感性消费时代的到来。

第三,女性的性格容易受人的影响,推销员、街头售货员、店员等人很容易说服女性们掏出自己的腰包而购买他们的商品。

但是心理研究发现,女性在这种感性消费中没有获得满足,相反的,这种购买行为不仅没有给女性带来满足感,而且使得女性在消费的激情过后产生了一种空虚感,以及对自己购物行为产生了怀疑,感到懊恼。

所以,适当的理性消费是抵制感性消费的必要手段。而怎样才能达到理性消费呢?

第一,明白什么是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就离不开生活必需品。明白了这种情况之后,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非理性消费行为。

第二,进商场之前列出一个清单,把要买的东西、可承受价格范围、可选择品牌等标清楚,并且严格执行,这样会减少突发购物的几率。

心理学迷津

感性消费尽管能让我们体验到购买中的快乐,但是不能否认,这种消费会让自己花去一些不该花的钱,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体验消费——我们理想中的消费方式

走进商场,来到家电区,康佳、长虹、索尼……一个一个的展区排列着。但是这些展区有一个地方是相同的,这里的销售员不会一见你来就跟着在你的屁股后,像防贼一样。每一个展区都有沙发,每一台电视都打开了,你可以坐下来静静地欣赏美妙的画面,你可以走过去向销售员咨询。要是你看上了某种产品,那么你就可以付钱买下。

当我们厌倦了广告,当我们担心我们购买的产品不合格,这时候,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正在崛起,笔记本电脑,你可以当场在该电脑上玩游戏;是数码相机,你可以逐一试用其功能,拍出来的照片还能打印出来看效果;是厨电产品,你可以当场炒菜试一试这些产品的功能……

这就是现在正在流行的体验式消费。

所谓体验消费是指让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自己亲身体验产品,让自己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认知、喜好并购买产品的一种消费方式。

这一种消费方式具有两层含义:第一,现今的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或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功能利益,更重视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在产品或服务功能相同的情况下,体验成为关键的价值决定因素,往往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二,人们对纯体验性消费的需求日增,“花钱买刺激”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人们全部收入中用于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开支比例也呈不断加大之势。种种迹象表明,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感性化、个性化、情感化,他们的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体验。

这种消费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拉近产品和顾客之间的距离。比如到了圣诞节的时候,消费者可以一家大小到商场现场做蛋糕,最后烘培出来的蛋糕你再买回家;买鱼竿的时候可以在商场试钓……创维公司从2007年起就开始推行“体验式营销”模式,将顾客选中的产品免费送货上门,让顾客在家中尽情试用,并公开向消费者承诺,试用期间只要保证外观完整无人为损伤,不称心可随意调换、退货,满意付款。

而苹果电脑的旗舰店、世界顶级服装品牌PRADA的旗舰店等,都通过极力营造舒适的购物环境吸引消费者流连忘返。麦当劳、肯德基室内的儿童游乐场也是吸引小朋友的“杀手锏”。街边的小店铺在体验消费方面也不甘落后,纷纷独辟蹊径,有的在炎热的夏季为口渴的顾客送上一杯茶,有的为陪朋友购物的“潜在消费者”送上一本消遣的书……

2009年3月14日,杭州市首届“3·15体验消费节”开幕,意味着在杭州已经正式把体验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纳入消费主流。

可以说,现在的消费越来越人性化,不像几十年前的中国,你要想买一件商品,必须看销货员的脸色,现在不仅不会有这种情况,而且你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的好坏。让你为你自己的购买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这种体验式消费在星巴克达到了极致。

星巴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但是它卖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叫“爽”的消费感觉。

星巴克为顾客提供了一个除工作和家之外的第三个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完全放松的感觉。星巴克在产品供应方面,充分尊重顾客的意愿,除了卖咖啡外,还出售饮料和食品,保证顾客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组合饮料订单,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创造性、个性化服务。

也许有人会认为,星巴克是一家咖啡店,它卖的就只有咖啡。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星巴克把旗舰店设在著名而高级的书店内,在咖啡飘香的环境中读书自是一种享受,这招很有效,强化了咖啡的高雅形象。另外,为了吸引音乐发烧友,星巴克又与销售音乐CD和多媒体的商店结盟,在其间设立旗舰店,再次成功地扩展自己的客户群。

星巴克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因为它的这种经营理念以及抓住了客户的这一种心理。

因此,不管是出售产品还是服务,商业的实质就是要与顾客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创造出一种让顾客无法拒绝的感情体验,并使享受这种感情体验,成为顾客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原因。企业的获利途径就是通过消费过程使消费者在意识层面形成某种感觉,即“体验”,并且使这种体验在过程结束的时候,还长时间保存在消费者的记忆中,形成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吸引足够多的顾客,而顾客也会把这一种消费方式看成是自己最理想的消费方式。

心理学迷津

我们总是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当我们亲自体验过某种产品后,我们会相信这种产品的功能,我们会知道这种产品对我们自己是否有用,相对于在广告中听某个明星大吹还不如自己亲自去体验。

个性化消费——就是要不一样,我有我的风格

“今天你淘了吗?”网购一族如是说。

“今天你刷卡了吗?”刷卡一族如是说。

“你下个月就要结婚,你策划好了你的婚礼流程吗?你定制婚纱了吗?你定制自己设计的婚戒了吗?”定制一族如是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东西,每一种流行都是一种个性。

六十年代流行无领丝质上装、迷你裙、喇叭裤。七十年代流行蓝色牛仔裤、花格子衬衫、黑色高帮皮靴、露脐装、V领毛衣、金光闪闪的珠片裙、松糕鞋。八十年代前卫和非主流服装盛行,男性和女性服装往往异想天开地超常规装束,如膝盖打洞和裤角拉边。九十年代流行性感,斜裁紧身服装、薄纱人造棉织成的性感紧身连衣裙……

七十年代流行老爷车、八十年代流行甲壳虫、九十年代流行敞篷跑车……

不管服饰,还是汽车,抑或生活,现在都迎来了一个个性化时代,而人们的消费也进入个性化消费的时代。

所谓个性化消费,是指按着自己的个性选择消费方式的一种消费方式。

我喜欢网购,我喜欢刷卡,我喜欢定制……你想怎么消费,这个多元的时代就能给你提供怎样的消费。

梅小姐今年26岁,可她的网购年龄已经有6年了。从最初的服装、化妆品、床上用品、通讯工具,到后来的电脑、电视,最近,她又找到了网购的新内容:在网上买食品。

2009年2月份,中国最大规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商屈臣氏在广州举办了“我的购物另一伴──屈臣氏卡全国上市发布会”。即日起至屈臣氏各门店,消费者仅需支付10元,即可轻松申办新屈臣氏卡。这种购物卡给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消费服务:依靠强大的网络系统,新屈臣氏卡将根据不同会员的消费记录,对其消费习惯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人群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产品信息和优惠资讯,帮助会员在第一时间掌握最适合其个人的服务内容。例如,会员如果经常购买保湿类的面膜,屈臣氏就会在有此类新品推出或开展优惠活动时,通过短信或者邮件进行温馨提醒,尽显“另一伴”的强大魅力。另外,新屈臣氏卡还拥有积分优惠功能:消费者持卡到屈臣氏店铺消费均可参与积分,累积的积分可于下次购物时抵扣消费金额;在会员生日月的任何一日,消费者购物还可以享受双倍积分,收获双重惊喜。除此之外,屈臣氏会定期更新会员优惠、新产品上市等信息,并会在第一时间发给会员,以方便会员提前安排购物计划,最大化地节省时间。

一个世纪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感慨:“如果我能预定我的生活、时间,就像随时预定我的晚餐那样,该有多好。”现在她的梦想实现了。陈小姐就是一位定制消费的热衷追捧者,她结婚自己定婚纱、定钻戒;买房自定设计和家电;旅游时自定路线;闲来无事,她还自定铃声、定保养计划……

现在什么都讲个性,谈恋爱要有个性、结婚要有个性、打扮要有个性、穿的衣服要有个性、消费也要有个性。几十年前,福特公司有句傲气十足的名言:不管你需要什么颜色,我们只有一种颜色──黑色。

相信现在肯定是不敢说出这样的话了,因为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句名言连同那个时代早已成为尘封的历史。面对五光十色的消费品世界,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如同当年的福特公司一样,向厂家、商家傲气十足地宣布:我需要个性。如果你不能给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品,那么我们将会抛弃你。

这个时代呼唤个性,这个时代也渴望个性。在武汉,年轻人走进了“个性写真”,选一条古朴的小街,被摄者着锦缎旗袍,坐在旧式的人力车上;在深圳,人们在个人订做的手表上印上结婚照、本人头像和姓名等;在上海,人们走进了陶吧,自制陶艺品。这种个性化的消费带来了多赢的时代。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越来越多地出现个性化消费呢?

第一,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价值观念日益个性化,进而要求产品的“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浓厚,这种个性化的消费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

第二,这个时代产品越来越丰富,供大于求,消费者可以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随意挑选。所有这些,都向营销者提出新要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加强个性化的商品生产,这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个性化消费的发展。

心理学迷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也就有自己的消费方式,只要不对他人有害,不对社会有害,个性化的消费也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成就消费——包装就是身份,缔造“白领消费一族”

如果哪一天有人对你说,从消费中能获得成就感,你会不会相信?

不管你怎样的不相信,但是这就是真的。

当一位穿着一身名牌、提着名牌手袋的小姐和一位土里土气的姑娘站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难道那位穿着名牌服装的小姐会自卑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们的包装就决定了她们的身份以及心理优势。

酷酷的墨镜、一身的名牌、手提LV包,整洁的衣着、自信的笑容、快节奏的步伐以及相伴于他们身上的信用卡、VIP卡,再加上价钱不菲的手提式电脑、商务通乃至私人轿车之类,这类人是什么人呢?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白领阶层。

所谓的白领,多半都是在办公室工作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把自己打扮得体,工作上能独当一面。他们所拥有的那些东西代表了一种高级、时尚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也是他们身份的一种象征。

而这种人以女性更为突出,也更吸引人的眼球。她们对穿衣打扮非常在乎,虽然不讲全是名牌,但是很注重品质。任何饰物都不可以掉以轻心,她们最爱用名牌彰显自己的品位。她们的鞋子和手袋从不马虎,几十块钱的折价皮鞋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她们的鞋柜里,就连逛街时随意拎的小布包也绝对“师出有名”。对于注重仪表而又派对多多的她们来说,价格不菲、品质优良的香水、化妆品成了不可或缺的“武器”。

萱萱今年28岁,是典型的白领阶层。她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主管,年薪在30万以上,去年,她在城郊买了一栋房子,又添了一辆车,带着10万元的宝珀表。她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叫上几个朋友去逛街购物。一次,她买了8件商品,就花费了8000多元。有一次她更“狠”,在MaxMara专柜一次购买了4万多元的衣服,可是就只有三件衣服而已。

尽管萱萱对于购物毫不手软,但是有的时候也还是比较理性的。她买东西有时候也是货比三家,有次她买一只LV包,她也同样做足了功课。准备工作包括了解LV在香港和内地的价格,还通过网络、向朋友请教,获取有关如何分辨真假LV的资料。经过一番比较后,她决定,请朋友在美国帮她代买。她想要的那款包要比在中国内地便宜一半多。

白领阶层是一种高收入的群体,但是外人看到的只是他们风光、成功的一面,他们工作压力大的一面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这一人群有着很强的紧迫感和压力,他们担心会被老板炒鱿鱼,担心自己负责的业务没有进展,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下风。他们大多不易满足,追求完美,力争在事业上家庭上都做到最好。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提倡独立,依赖感明显比传统女性弱,她们的承受力也在逐渐增强,工作的各方面压力锻炼了她们顽强的意志。她们更敢于冒险,追求时尚。

加之这种人以办公室工作为主、缺乏锻炼,老得快。她们往往生理年龄只有30多岁,而体质年龄过了40岁。但是她们又非常害怕变老,因为一旦变老,她们的青春靓丽就将会不在。

为了消除这种工作上的压力,她们就用消费来宣泄。为了保持自己的青春靓丽,她们就用消费来包装自己,给自己买名牌。并且她们也想在消费中获得一种成就感,所以她们是成就消费的主体。

所谓成就消费指的是在消费中获得成就感的消费。

众所周知,消费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每个人去消费都会有针对性,需要什么东西,才会去买什么东西,所以在一般人的眼里,消费讲求的是实用性。但是对于这些白领阶层来说,她们的消费更多的不是讲求实用性,而是想通过这种消费去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感。

所以,这种人的消费心理具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