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17

第17章 心扉别再静悄悄地开——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交际心理学(2)

朋友之间却因为最近的一点小事而闹翻了,甚至到了要绝交的地步。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因首因效应而在心里决定这个人值不值得去交往。但是当双方的关心很亲密了的时候,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他们常常会因为最近了解的东西或发生的事而掩盖对对方一贯的了解。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叫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一直默契要好的同事或搭档,忽然冒犯了自己,轻则难以高兴,情绪激动,重则反唇相讥,针锋相对,甚至大吵大闹,大打出手。

一直印象很好的朋友,因为他的一点点过错,就会抹杀他以前所有的好。

一直有来往的同学,因为最近某一件不愉快的事而断绝了往来。

这些都是近因效应的结果。

所以首因效应侧重开始,而近因效应则侧重结尾。

江林是一个相貌平平的男孩,尽管出身于名牌大学,但是每次都因为相貌的问题而没有找到工作。有一次,他去一家公司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因效应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交往下去的前提,但是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就算首因效应不是很好,只要对方给了你一个交往下去的机会,那么,你就要把握机会,通过近因效应让别人改变对你的看法。

其实,面试者第一次对江林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江林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江林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江林相貌平平而引起的“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江林前功尽弃。

可以说,近因效应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又一偏见,它对人际关系,特别是友谊产生的影响极其微妙,轻者闹一番别扭,彼此不愉快,重者还能酿成悲剧,断送友谊。

人际交往中的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所以,为了防止近因效应对我们的人际交往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强迫自己控制情绪。当朋友冒犯了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立即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可以找出一张纸,竖向折叠,左边写出交往以来的好,右边写出交往以来的不好。只要左边比右边少,就没有激动的必要。在具体实际中,往往写着写着,情绪就差不多控制住了。

第二,每次与别人分别时,都给予别人美好的祝福,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你的形象就会在别人心中美化起来。

心理学迷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磕磕碰碰以及怎样来解决这些磕磕碰碰。因为近因效应,我们不受别人的欢迎,因为近因效应,别人不受我们的欢迎,这都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晕轮效应──把你的优势亮出来

有时候,我们总是被眼睛所看到的一些东西迷惑,而事物的本质我们却要通过寻寻觅觅才能找到,那时才会水落石出。

这其中就有一种晕轮效应在起作用。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爱德华·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以偏概全。即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是好的”的印象。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它会慢慢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的一切。

陈君是一个专科毕业生,在一次招聘会上,他看上了一家公司的一个职位。但是这个职位投简历的人非常多,并且学历都比他高,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一起竞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简历,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于是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儿阅读。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英语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公司。

“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应聘的成功,就如陈君一样。

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有晕轮效应的发生,所以我们往往会因为某人一个方面的好而认为 他所有方面都好。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趣不同。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认识障碍,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心理弊端,主要表现在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容易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容易陷入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的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中。

这种非理性和片面的、断章取义的认识,很容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犯了错误,所以,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第一,要避免“以貌取人”。通常来说“以貌取人”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推断,这种推断是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在里面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绝不能只满足在他人的长相和穿着上,而应该更注重于去了解他人的行为和品质等这些内在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晕轮效应的影响。

第二,要注意“投射倾向”。在生活中,有些人看到他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人是天大的大好人,看到他人从监狱里放出来,然后不断地做好事,就认为这个人是别有用心,充当好人。这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人身上的现象,就是“投射倾向”。投射现象是一种非理性、非清醒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注意,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作出各种各样的偏见行动。

第三,要避免自己心理的“循环证实”。这是说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偏见,你就常常会为自己的这个偏见,而去寻找理由来证实。例如,你怀疑宿舍的室友偷了你的钱包,然后你就非常留心这个人的一举一动,时间长了,对方当然能觉察出你对他的异常举动,由此让对方产生对你的不满情绪,要么或者故意疏远你,要么防着你。而你对对方的这种本能反映,又会加深你对他是小偷的看法,认为他要是没有做亏心事,干什么要防着你呢。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即因为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感情的偏失,而对方感情的偏失又会反过来加强一方偏失的程度。而这种循环往复的心理证实,无疑会让自己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自己心理上的“循环证实”。

但是晕轮效应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可以好好地加以利用起来,若是利用的好,就会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会把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在别人的头脑中晕轮效应才会发生作用,那么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也自然就会好起来。

心理学迷津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别人的认可,那么你得首先把你的优势亮出来,那么接下来别人对你也就刮目相看了。

互惠原则——你帮助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

2007年4月11日,中国和日本在东京发表《中日联合公报》,中日根据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东海。

每一个加入WTO的国家都要遵守互惠原则:通过举行多边贸易谈判进行关税或非关税措施的削减,对等地向其他成员开放本国市场,以获得本国产品或服务进入其他成员市场的机会。在现实中,一国或地区加入WTO后,其对外经贸体制在符合《1994年关贸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及《知识产权协定》规定的同时,还要开放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市场。

不仅国家之间有互惠原则,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也有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每一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互惠原则简单的说就是你给我一件东西或提供了帮助,我就还你一件东西或提供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采用尽量相同的方式回报别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果一位同事送给我们一件生日礼物,我们也应该记住他的生日,届时也给他买一件礼物;如果一对夫妇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聚会,我们也一定要记得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一个聚会。由于互惠原则的影响,当我们收到恩惠、礼物和邀请后,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将来予以回报。因为对恩惠的接收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有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美国费城一间小旅店的大厅,希望能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度过这个夜晚。

“这里还有空房吗?”老先生问道。值班的服务生是个年轻小伙子,脸上挂着迷人的微笑。

“我们所有的房间都满了。”这个小伙子说,“但是外面下这么大的雨,又是半夜一点,我实在不忍心拒绝你们。你们是否愿意委屈一下,睡在我的房间?虽然那不是豪华的套房,但应该可以让二位度过一个舒适的夜晚。”

这对老夫妇不肯,但是这位年轻人坚持著∶“别担心,反正我要值班呢!”老夫妇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老先生到柜台前结账,对那位小伙子说:“你的好心,足堪担任美国最好的旅馆的经理。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栋旅馆,让你经营。”

小伙子微笑着看着他们,“那敢情好,我就可以更好的奉养我的母亲了。”他们三人有说有笑,非常开心……

两年之后,这个服务生几乎已经忘了此事。他忽然接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提到那个风雨的夜晚,并且附了一张去纽约的来回机票,邀请这位年轻人去访问他们。

这位老人在纽约接待他,并且领他到纽约市第5街与34街的交汇处,然后指着一栋全新的建筑,那是一栋红色石头盖的宫殿式建筑,还有高耸入云的塔楼与瞭望台。

“这就是我为你盖的,请你来经营的旅馆。”老先生说。

……

这位老先生的名字叫威廉·华尔道夫·阿斯特,这栋壮观的建筑就是最早的华尔道夫饭店。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后来成为它首任的经理,即乔治·波特。

互惠原则即利人利己,并且这种利人利己也绝不是世俗上的“互相利用”。利己的原始动机是在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中得到心理满足,对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只是自己利他行为的客观报偿,也就是说,利己的目的不是要索取什么,而是从给予中得到欣慰。

所以,互惠原则也就像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所说的:“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这也就是中国千百年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人际交往只有讲求这种互惠原则,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与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你只有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

心理学迷津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但是既然人是一种社会存在,那么也就决定了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损害别人的利益。与损害别人的利益相比,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处理与别人的关系,那就是互惠原则。

投射效应——社交干涉心理讨人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