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黄帝内经
7183700000005

第5章 金匮真言论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汁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本篇要点

一、从四时气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二、从一日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用。

三、以四时阴阳五行为中心来演绎、讨论人体脏腑功能和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循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若冬天不进行按足乔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腹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疒卑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规律。

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则属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为什么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砭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岐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发生在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窍于耳,精气内藏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脉和五脏,在五音为徵,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精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彘,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它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察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意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专家点评

“金匮”,古帝王藏书之所。“真言”,至真至要的言论。由于本篇是重点阐发“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的重要篇章,须藏之于金匮,故篇名为“金匮真言论”。

1.人体适应昼夜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临床运用

(1)昼夜阴阳消长节律的辨证方法自然界昼夜阴阳消长变化节律,人体与之是相同步的。应用这一机理来加以辨证。一般认为,上午症状出现和加重者,大多属于阳气盛实或阴虚病人。因为此时阳气始盛,对于本来阳盛或阴虚的患者,在值此阳盛之时,会使阳热更甚或阴虚加重,使病势更重。症状消失或减轻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之证,因为阳虚者得到阳盛之气资助,阴盛者受到阳盛之气的制约,故使病势见减。下午症状出现或者加重者,大多属于阳虚或阴盛之证,因为此时阳衰而阴生之时,阳虚证得不到阳气扶助,阴盛者又值阳虚不能制约,故使病势加重。如果症状消失或减轻者,大多属于阳盛或阴虚之证,因为阳盛者得到阴盛之气制约而阴虚者得到阴生之气资助,故病势见减。前半夜症状出现或加重者,可考虑为阴盛或阳虚之证;如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可考虑为阴虚或阳盛。后半夜症状加重或出现者,可考虑为阴虚或阳盛;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可考虑为阳虚或阴盛。

(2)昼夜阴阳消长节律的用药方法根据昼夜阴阳消长节律来合理地使用药物,讲究服药的时间,对于治疗疾病,提高疗效是十分有利的。程士德认为,从清晨、午前、午后、入夜的时间服药法来看,大体上有下列三种规律:(1)大凡升提外透的药物,宜于午前服用;沉降下行之品,宜于午后服用。(2)大凡温阳补气之药,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而滋阴养阴的药物,宜于入夜服用。(3)大凡祛除阳分、气分之邪的药物,宜于清晨、午前服用;而清泄阴分之邪的药物,宜入夜服用。

2.人体脏腑组织结构阴阳属性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首先用此理论便于确定五季多发病的病位:原文指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又曰“阴中之至阴脾也”。不仅如此,《内经》将五脏与经脉相配合,亦与四时相应,这种经脉主时的节律,更有利于确定季节多发病的病位。

其次用该理论确定辨证论治:原文提出“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这是要求按照五季发病的规律,进行辨证论治。由于五季与五脏密切相关,所以在五季之中,其发生疾病后,应当结合其相应五脏加以辨证论治。如咳嗽一证,虽有肺与五脏六腑之异,然五脏系统皆与五时更替密切相关。春季发生咳嗽,病位多在肝肺,因肝旺于春,肝木旺反侮肺金,肝肺气逆,治宜润肺抑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