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黄帝内经
7183700000111

第111章 杂病

容易发怒而不思饮食,少讲话的,可刺足太阴经的腧穴;如果易怒而讲话特别多的,可刺足少阳经的腧穴。

本篇要点

一、指出经气厥逆所致病证的病位不同,应分经取治。

二、论述了喉痹、疟疾、齿痛、耳聋、衄血、腰痛、项痛、心痛等病,因兼症不同,应分经取治。

三、介绍了咸页痛、腹满、腹痛、痿、厥、哕等病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经气厥逆,在夹脊两旁作痛,上至头顶,头昏沉重,目视物不清,腰脊部强直,可取足太阳经在腘中的委中穴处的络脉刺血。

咽喉干燥,口中热而唾液胶粘,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治疗。

膝关节疼痛,可取犊鼻穴,用圆利针刺之,出针后隔些时候还可再刺。这种针身大如牛尾的长毛,用刺膝部无疑是最为适宜的。

喉痹肿痛,不能说话的,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能够讲话的,可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疟疾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的,可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如口渴,每日发作的,可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牙齿疼痛,不怕冷饮的,可取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如怕冷饮的可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耳聋并不疼痛的,取足少阳经的腧穴治疗;耳聋兼有疼痛的,取手阳明经的腧穴治疗。

鼻出血不止,如有黑色血不血流出的,可取足太阳经的腧穴治疗;如血不血结滞,可取手太阳经的腧穴治疗。如果没有治愈,可刺腕骨下的腕骨穴治疗;再不愈,可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处发寒的,可取足太阳、足阳明两经的腧穴治疗;如痛处发热的,可取足厥阴经的腧穴治疗;如腰痛不能俯仰的,可取足少阳经的腧穴治疗;如果内有热而气喘的,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与委中处络脉刺血。

容易发怒而不思饮食,少讲话的,可刺足太阴经的腧穴;如果易怒而讲话特别多的,可刺足少阳经的腧穴。

下巴部疼痛,可取手阳明经的腧穴与足阳明经的颊车穴泻血。

项部疼痛,不能俯仰的,可刺足太阳经的腧穴;如果不能左右盼顾的,可刺手太阳经的腧穴。

小腹部胀满膨大,向上波及胃脘以至心胸部,恶寒战栗时常有寒热,小便不利,可取足厥阴经的腧穴治疗。

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膨大向上影响到胸部与喉咙,气喘有声,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治疗。

腹中胀满,食物积滞不化,腹中鸣响,大便不通,可取足太阴经的腧穴治疗。

心痛牵引到腰脊作痛,恶心欲吐,可取足少阴经的腧穴治疗。

心痛,腹中作胀,肠中涩滞不通,大便不利,可取足太阴经的腧穴治疗。

下巴痛,可刺足阳明经在曲周部的颊车穴处出血,可以立即止痛;如果痛仍不止,再按摩人迎部,就可立即止痛。

气逆上冲,可刺胸膺中凹陷处的膺窗穴,以及胸前下方的动脉处。

腹中疼痛,可刺脐左右动脉处的天枢穴,刺后再按摩该处,可以立即止痛;如痛仍未止,可刺气冲穴,刺后再按摩,就可立即止痛。

痿与厥病,可将四肢束缚起来,待病者感觉气闷,就立即解开,每天两次,不知痛痒的,治疗十天就可恢复感觉,但不可中止,需继续至病愈为止。

呃逆证,可用草刺入鼻孔,使喷嚏,打了喷嚏后呃逆即止;又可以闭口停住呼吸,很快的迎其上逆之气引而下行,呃逆即止;或者使呃逆者突然受惊,也可以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