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科疑难病诊断》病例分析
【病例一】
干燥综合征合并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热、关节肿痛、皮肤变黑4年,加重伴尿潴留10天。
1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治疗难点介绍
(1)主诉:间断发热,皮肤粗糙变黑及多关节肿痛4年余,加重伴尿潴留10天。
(2)病史:患者屈XX,女性,25岁,缘于4年前怀孕5个月时无明显原因出现全身皮疹伴低热,皮疹消退后渐出现全身皮肤变黑、粗糙。分娩2个月后出现高热(最高至40℃)及多关节肿痛,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强的松、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口服,病情一度缓解,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出现反复,再次就诊于河北医大二院,给予非甾体类消炎药、强的松、甲氨喋呤等药物应用,病情仍不稳定,之后辗转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病情始终无明显好转。近10天来患者多关节疼痛加重,以左髋关节疼痛最为明显,卧床不起,且出现尿潴留,当地诊所给予留置尿管及膀胱冲洗,无其他特殊治疗,为求明确诊治,于2008-11-26入我院。病程中患者皮肤变黑及粗糙渐进加重,晨僵、口干明显,进食较干食物需用水送下,闭经1年,出汗较多,无反复口腔溃疡、光过敏、脱发及肢端遇冷变色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3)入院查体:卧位,精神萎靡,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粗糙,局部脱屑,面部两颊淡黑色斑,四肢、躯干遍布陈旧性色素沉着斑,骶尾部7厘米x3厘米大小溃疡,部分结痂,颈前可触及多个黄豆大淋巴结,双眼睑浮肿,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脏肋下3厘米可触及,轻触痛,脾脏肋下6厘米可触及,留置尿管,引流通畅,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梭形变形,双侧腕关节僵直,左髋关节屈曲位,活动受限,左下肢强迫外展位,双足面轻度指凹性浮肿。舌干红,苔少,脉细涩。
(4)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HGB52g/L,PLT395×109/L尿常规无异常,r-GT21.8U/L,血清Fe7.49μmol/L,IgG46.4g/L,CRP17.8mg/L,ESR147mm/h,RF20~40IU/mL,ANA1:1000(+),抗-SSA(+),抗-SSB(+)。
②X线示:右骶髂关节变窄,关节间隙部分消失,双手诸掌、指骨,包括腕关节普遍疏松脱钙,指骨旁见层状增生;左下肺第三、四前肋间见斑片状增高影;双髋关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下可见囊性改变。
③心脏彩超:左室增大伴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
④腹部彩超:肝界下移(肋下3.6厘米),脾大(肋下6.7厘米,厚约4.9厘米)。
⑤心电图:T波异常(考虑前侧壁心肌缺血)。
(5)病例特点
①青年女性,怀孕过程中起病,分娩后病情加重,病情渐进发展,病程较长。
②以发热、皮肤色素沉着、关节肿痛起病,病程中出现晨僵、口干、闭经、尿潴留,皮肤症状渐进加重。
③发热最高至40℃,发热时未伴有明显恶寒及皮疹。
④皮肤色素沉着明显,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多关节肿胀、压痛、变形,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
⑤中度贫血,血小板升高,免疫球蛋白(IgG)明显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滴度升高,抗-SSA、抗-SSB阳性;多关节破坏、骨质疏松、畸形;肝脾增大。
⑥既往外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应用强的松、甲氨喋呤、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治疗有效,减量后出现病情反复。
(6)初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缺铁性贫血;POEMS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
2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关对症处理,同时积极组织专家会诊,综合患者相关病史,多系统症状、体征及各项理化检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较明确,同时及时完善相关检查,骨髓象提示缺铁状态,骨髓活检铁染色示贮铁阳性,肿大淋巴结活检提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免疫球蛋白固定电泳未见异常蛋白。排除POEMS综合征及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明确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缺铁性贫血。
患者病程较长,始终存在多汗、乏力、口干、肌肤甲错伴瘙痒等不适症状,观其舌象红而无苔,查其脉沉细而数,辨为气阴两虚血瘀证,给予益气养阴,养血活血中药口服,方选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化裁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柴胡、白芍、川芎。同时考虑患者病情较重,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具备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指征,建议患者行此治疗,但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要求药物保守治疗,故给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起始剂量30mg,后逐渐减量至5mg)及相关补钙、补钾、补铁、改善骨代谢等药物应用。治疗10余天后患者尿潴留及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复查免疫球蛋白降至29.95g/L,但口干、头汗多及皮肤粗糙、瘙痒较前缓解不明显,激素改为强的松口服(30mg/日),调整中药处方,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玉竹、沙参等甘寒润燥之品及莪术、山甲、土元等活血通络药物。继续治疗20余天后,患者口干、乏力改善明显;皮肤症状部分缓解,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阿胶、麻仁、桑叶、百合等滋阴之品,送服大黄蛰虫丸。目前随访病情稳定,皮肤弹性较前好转,瘙痒、脱屑明显减轻。
3评析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侵犯外分泌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是口、眼、鼻干燥,关节肌肉疼痛等,除此之外,其临床表现还可涉及多个脏器及系统,其中汗腺受累,可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甚至出现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累及淋巴,多见发热、淋巴结肿大、内脏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较严重的外分泌腺综合征,类似淋巴瘤,但不属于恶性病变;神经系统受累则可体现在中枢、外周及自主神经等多方面,出现肢体远端呈手套、短袜样痛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阳性,腱反射亢进及肢体麻木、疼痛,音叉觉消失,触觉减退,视力减退,尿潴留等症状和体征。本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改善局部症状,控制和延缓内脏损害。西医治疗通常选用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改变病情药物,配合人工唾液、人工泪液等局部治疗,相当一部分病患者情缓解不明显,且常常不能耐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多项副作用,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例患者病变涉及皮肤、关节、淋巴及自主神经系统,受累器官多,症状重,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中以口干及皮肤改变明显,尤以其肌肤甲错明显而异于常人。“肌肤甲错”语出《金匮要略》,是形容皮肤粗糙、干燥、角化,外观皮肤呈褐色,如鳞甲状的一种状态,多责之血瘀,如《金匮要略语释》曰“: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肉、皮肤得不到血液的滋养,故肌肤粗糙,如鳞甲状。”同时有人认为,阴液亏虚,肌肤失养,亦可导致肌肤甲错,这在温病阴亏之人尤为多见,《温病条辨》曰:“肌肤业已甲错,其津液之枯燥自不待言。”本例患者肌肤甲错明显,单用滋阴轻剂及活血化瘀药物效果均不明显,考虑患者病久,瘀血内生,暗耗阴液,病机混杂,非单一治则可以奏效,故合用滋阴、活血重剂,终见起效。
【病例二】
不能耐受各类西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多关节肿痛、变形。
1病例的基本情况和治疗难点介绍
(1)病例介绍:患者吴XX,女性,39岁,初诊时间为2007年9月17日,住院病案号为46939。主诉:间断多关节肿胀、疼痛、晨僵16年,关节变形4年,加重1个月。
(2)病史:患者于16年前出现双肩关节疼痛,后渐累及双肘、腕、手指、髋、膝、足趾等关节,晨僵明显,最长约4小时以后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口服中药治疗,关节疼痛、晨僵有所减轻,但病情时常反复,后加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药,均因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停药,关节疼痛严重时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后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因此长期口服奥美拉唑、丽珠得乐等保护消化道黏膜药物。4年前开始出现双手关节畸形,未予特殊治疗。1年前停服所有药物,停药后病情加重,双髋、膝关节疼痛严重,渐不能行走,双髋、膝关节屈曲畸形,再次口服甲氨蝶呤,因出现口腔溃疡而停用,后口服当地某中药粉剂,关节疼痛症状减轻,可扶拐行走,但出现进食量多,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空腹血糖9.6mmol/L)等表现,1个月前停药,停药后关节肿痛再次加重,不能站立、行走,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下午低热,最高至37.5℃,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进食差,偶尔活动后胸闷、气短,无皮疹、脱发、四肢肌无力等症状。既往20余年前患黄疸型肝炎,已治愈。
(3)入院查体:体温(T)36.4℃,脉搏(P)90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100/70mmHg,双肩关节压痛,抬举、旋后活动受限,双肘、掌指关节肿胀、压痛,左无名指屈曲畸形,双掌指关节尺侧偏移,除无名指外余手指呈“天鹅颈”畸形,右腕关节固定畸形,左腕关节掌曲、背伸受限,右髋关节屈曲畸形,外旋、内旋受限,左髋关节屈曲、内旋活动受限,双膝关节肿大畸形,伸直受限,触之皮温高,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舌质暗,苔黄,脉滑数。
(4)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白细胞(WBC)8.0X109/L,血红蛋白(Hb)96g/L,血小板(PLT)323X109/L。
②胸部X线:两肺间质性改变。
③双膝关节X线:双膝关节骨质普遍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厚,关节面下可见囊性骨质破坏。
④股骨头CT:双侧髋关节不对称,双侧股骨头边缘不光滑,有缺损,股骨头边缘可见高密度死骨,股骨头内下部可见双边征,以右侧为重。
⑤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T波异常。
⑥生化:C30.59g/L,C40.06g/L,CRP38.41mg/L,ESR67mm/h,RF1280IU/L。
(5)病例特点
①青年女性,病程10余年。
②多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明显。
③类风湿因子滴度升高,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关节X线示双膝关节、髋关节、股骨头骨质疏松、骨破坏。
④以往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免疫抑制剂有效,但不能耐受多种副作用。
(6)入院诊断
①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②中医诊断:痹证。
2治疗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