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思想史
7179700000018

第18章 近代前期的西方思想(8)

斯密之所以会犯错误,根本原因是不能区别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的价值。他还错误地认为利润、地租和工资一样都是商品生产的费用,从而决定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为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开了方便之门。

在价值构成方面,斯密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社会里,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全部归劳动者所有,进行的交换也是等价交换,花费的劳动和购买到的劳动是相等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劳动生产物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除了给工人工资以外,还要给资本家利润,给地主地租。这样商品交换的比例,不再由劳动决定,而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构成。也就是说,劳动和资本的交换是不等价的。由于他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错误地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而不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因而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转而成为收入构成价值论。

他不仅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以怎样的比例来构成商品的真实价格,而且考察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关系,探讨了价值规律。他认为每个社会或地区的地租、利润和工资都有一种平均率,即自然率。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的价格就是自然价格。商品的自然价格随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作用而上下波动。通过这样的竞争和波动,会对生产起到一种自发的调节作用,使供求相符,并最终使市场价格和自然价格趋于一致。由于斯密不了解价格和价值的内在联系,未能学地说明价值规律的形成,更不能说明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和经常的表现形式。

分配理论

斯密的分配理论是他学说的核心。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可以说是他第一次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通过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范畴来展开他的理论。

他把以劳动换取工资的人,称为工人阶级;把以资本购买劳动而取得利润的人,称为资本家阶级;把占有土地以出租而取得地租的人称为地主阶级。然而他的理论是不彻底的,也是自相矛盾的。

在工资问题上,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社会的自然形态。他认为工资就是劳动的报酬,而且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这样,他就混同了一般劳动收入和工资的区别,将工资范畴永恒化,实际上就是将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

在利润问题上,他指出利润是随资本主义社会而产生的。这是他在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然而他对资本的看法也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他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出发,认为利润是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从他的收入构成价值出发,又认为利润是资本是自然报酬,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也是商品价值的来源之一。

此外他还考察了利润量的决定和利润变动的趋势。

在地租问题上,他一方面正确地指出地租是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的劳动的生产物在工资和利润之外的一种扣除;另一方面,他又把地租看作是商品价值的构成因素和源泉之一,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本质。有时,他还把地租说成是自然的恩典,是自然生产力的利用。

再生产理论

由于斯密把资本看作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他对资本的性质、分类、积累和使用都作了研究。

他对资本的看法也是二重的,一方面他把资本看作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获得利润的手段,从而接近认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另一方面又把资本理解为过去劳动的积累,从而割裂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实质。

在资本的分类方面,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汽动资本的概念,从而在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内在机制方百前进了一大步。由于他方法的内在矛盾,其划分又是表面和肤浅的。他不懂得在流通资本和商业资本方面不能作这样的划分,只有从资本流通的角度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才有意义。而从资本增值的角度,这样的划分只能掩盖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理解。另外,他把工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也看成是固定资本的一部分,这固然包含有“人力资本”的思想,然而这与他的阶级划分理论是相互矛盾的。

我们知道,早在斯密之前,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就曾按部门区分过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斯密则把这个问题放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来考察,按照劳动的性质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就大大地超过了他前辈的眼界。然而他的区分仍是二重的,一方面他认为,能为雇主提供利润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不能为雇主提供利润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点来分析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固定和实现在物品上并增加其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而不能固定和实现在物品上和增加其价值的是非生产劳动。这只是反映一般商品生产的性质和特点,混淆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

在再生产理论方面,他并没有在魁奈的《经济表》分类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反而提出了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人构成商品价值的错误公式。这个公式后来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奉为教条,马克思讽刺地称之为“斯密教条”。

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斯密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实际上经济人是资产阶级在理论上的化身。在他看来,“经济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社会上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资本家投资是为了取得利润,就像工人出卖劳动是为了取得工资一样。在这种人人追求个人私利的条件下,要保证社会的公共利益,就要充分实现经济自由,放手让大家自由竞争一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去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发展了。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种推动力量是政府和政治家所不能代替的;相反,如果限制竞争,则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会加剧,国民财富的增长便受到限制。只要每个人不违反“正义的法律”,就应该给以“完全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法律的约束和政府的于预都应是有限度和有原则的。

从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出发,他主张自由地发:展国际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的限制。在他看来,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对富国和穷国都带来好处。

斯密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列宁把斯密称为“先进资产阶级的伟大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以及反封建的精神在他的《国富论》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沦证。在斯密的年代,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还没有妨碍他们公正无私地去研究客观经济规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还没有把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作为自己的任务。斯密虽然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自然的制度,然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资本主义以前存在着另一种他称为“原始社会”的商品生产方式。他记录了这一事实。他所提出的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仅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他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构成的初步分析池为后人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正因为如此,他和其他一些人的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确认价值的来源是人类劳动,这也构成了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功绩,马克思认为是“渴求理解现象的内部联系”,“了解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不同的内在联系”。应该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系,要正确地认识它,人类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和代价。

李嘉图的经济思想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时期,他对斯密的学说有批评,又有继承和发展,从而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李嘉图出生于英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工作,二十五岁时便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对经济问题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1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李嘉图经济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在论证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上,他不同意斯密的工资或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认为购买劳动不能决定价值,只有生产商品消耗的劳动才能决定价值;商品价值的大小由劳动量来决定,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在否定斯密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三种收人的总和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方面,李嘉图是有科学功绩的。

李嘉图还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主张商品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直接劳动,还取决于生产它时使用的生产资料中所物化的间接劳动。也就是说,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当然,他虽已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个别的实际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但他对社会必要劳动的形成机制还是不清楚的。因而马克思认为,李嘉图的价值论的缺点是他只从量的方面来研究价值,而且对价值持一种非历史的观点,把价值看成是任何社会制度下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自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