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百病早知道
7179300000020

第20章 脐诊百病

脐为任脉之要穴,名曰“神阙”。脐居大腹中央,内通五脏,外达四旁,且前贯任脉,后应督经,脐又位处中州,根系于肾、命门,故为人身之重要枢纽。

脐位于腹正中央,为冲脉之所在,元气归藏之根,故有五脏六腑之本之说。脐又属任脉之神阙穴,神阙乃神气之穴,真气往来之门户,正如《厘正按摩要术》所述:“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曰神阙”。又曰“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所谓神阙为神气守舍之处,故《诊病奇侅》曰:“夫脐之凹也,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环中幽静,轮廓平整,徐徐按之有力,其气应手,内有神气之守也;若软柔如扩,按之其气不应者,其守失常也;突出而凸,气势在外,其守不固,至于弱如泥者,其命必不运,何得永保天年乎”。

脐又是生气之源,因脐关乎于肾,连及命门,所谓前有神阙,后有肾、命,共为生气之所系。故《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源”。肾间动气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生气,即元气。《诊病奇侅》说:“脐者,元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本”,“脐下丹田,真气之所聚”。真气乃先天真一炁气,丹田又称下气海,位于脐下,人生元气源于命门、肾,藏于脐、丹田下气海之中,系之于脐,故张景岳说:

“命门者,下丹田,精气出入之处”,“先天真一炁气藏于此”,“一点真灵之气聚于脐下”。以上论述皆说明脐与源之于肾、命门,藏之于丹田下气海中的元气关系十分密切。

脐,任脉贯行于中,督脉气应于后,任、督又各为阴经之海及阳经之海,总统诸经,故神阙脐能通应阴阳、内连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冲乃经脉之海,且任、督、冲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皆达于脐,可见脐与冲、任、督的关一系甚为密切。

脐又与人体十二经络攸关。脐,地处人体中枢,为经络通行之枢要,许多经络皆贯脐或挟脐而行,如手大阴肺之经脉,“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其直者,下挟脐”。其它,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阙阴肝经、手阙阴心包经、阴跷、阴维脉等经络的循行,皆近脐。此外,奇经八脉纵横串于十二经之间,具有横溢蓄经的作用,可见脐内联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种经气的循行,交通于五脏六腑,外达四旁,前主中州,后应肾、命门,实为人体气血相贯的一大枢纽。

从解剖生理来说,肚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和全身皮肤比较,肚脐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外皮与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有丰富的血管网,因此对外界的冷、热等气候变化很敏感,肚脐的变化也就容易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

以上说明脐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若脏腑经络有病均可反映于脐,故通过脐诊可测知人体脏腑经络的盛衰状况和内脏的病理变化。

望脐的时候,应让患者仰卧或直立,两腿伸直,两手放置于身体两侧,以使肚脐部位处于自然伸展的状态。医生位于患者的侧或正前方,以观察肚脐(包括脐轮、脐壁、脐底、脐蒂等)及其周围的红赤、暗黑等色泽改变,肚脐的各种形态(如突出、凹陷、圆形、三角形、倒三角形等)改变,肚脐上有无出血、分泌物及分泌物的性状等。

[健康征兆]正常人脐与其腹璧相对平或稍凹陷(婴幼儿脐窝较丰满、可稍高出于腹壁表面),其形状多为圆形,看上去结实、丰满,无出血及分泌物,脐动和缓有力,深藏不露,常常无所觉察。另外,形体较瘦或腹壁脂肪较薄者或少年之人肚脐稍突出,形体肥胖或腹壁脂肪较厚的人肚脐较深凹。

[异常征兆]脐轮瘦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

[疾病先兆]说明人体脏腑精气不足,禀赋素薄,体质虚弱。一般而言,肚脐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为大圆脐,l~2厘米的为中等脐,小于1厘米的称为小脐。

[异常征兆]肚脐颜色白光白无光泽。

[疾病先兆]提示人体肺气虚、心阳不足或血虚,常与肚脐下陷、腹凉同时出现。

[异常征兆]肚脐颜色红赤,甚至有疮疖。

[疾病先兆]提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

[异常征兆]肚脐色黑。

[疾病先兆]为人体肾阳衰微、命火败绝的凶讯。亦为暴病将卒和久病生机将绝的征兆,临证险恶。

[异常征兆]肚脐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且发痒。

[疾病先兆]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象,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

[异常征兆]肚脐色发青或呈青蓝色。

[疾病先兆]为体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焦脾胃,或为痛证。

[异常征兆]肚脐色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

[疾病先兆]为体内有瘀积之象,腹腔症积和盆腔肿瘤尤可反映于脐。

[异常先兆]肚脐与肉相离。

[疾病先兆]多为元气败脱之兆,病险。

[异常征兆]脐边青黑色,肚脐突出,腹肌紧张,角弓反张。

[疾病先兆]为脐风险证,多见于婴儿,为婴儿出生断脐时感染风毒所致,病情严重,应及时抢救。

[异常征兆]脐凹。

[疾病先兆]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虚性病患者,如泄泻、癌症病后期等,或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而肚脐突然内陷为正虚邪闭之凶兆,多见于小儿温疫染身、毒邪内陷之证。

[异常征兆]脐位下移。

[疾病先兆]为肾虚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提示内脏下垂,如胃腑下垂、肝肾下垂及脱肛、子宫脱出等。

[异常征兆]脐位上移。

[疾病先兆]为气逆气滞的反应,如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大过,或肝郁气滞等。此外,内有症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肚脐上移,脐上移的腹壁常呈紧张拘急状,临证诊病时需与望腹合参。

[异常征兆]向上形肚脐。

[疾病先兆]具有这种肚脐的人,不论男女,多半他们的胃、胆囊和胰脏的情况不佳。

[异常征兆]向下形肚脐。

[疾病先兆]这种肚脐表明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疾病,亦要注意慢性肠胃病及妇科疾病。

[异常征兆]偏右形肚脐。

[疾病先兆]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异常征兆]偏左形肚脐。

[疾病先兆]其人肠胃不佳,宜注意便秘、大肠粘膜病变.

等症。

[异常征兆]浅小形肚脐。

[疾病先兆]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女,身体都较为虚弱,他们体内的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会感到浑身乏力。气功出偏差者和有精神障碍者的肚脐,常见这样的形状。

[异常征兆]海蛇形肚脐因静脉扩张使肚脐的周围如海蛇缠绕一般。

[疾病先兆]这种肚脐是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常见的征兆。

[异常征兆]脐痛肚脐微痛微肿,渐渐高突,或肿大如茄,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痛剧,此为脐痛。

[疾病先兆]多因局部不卫生,感染邪毒所致。一般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为顺,容易收口;若溃后脓出臭秽,甚或夹有粪汁,可致久不收口,内生窦管,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此为脐漏或肠漏形成,又称漏脐疮。脐中时出黄色粘液,不痛而痒者,多属脾胃湿热脐漏;脐中脓水清稀,不痛不痒者,多属气血俱虚脐漏;脐漏日久不愈,或热毒感染而成脓漏者,可引起抽风而死亡,因此临床上应及早治疗。

[异常征兆]脐湿脐带脱落以后,脐中湿润久而不干,或微红肿突。

[疾病先兆]乃脐部为水湿或尿湿浸渍,感染秽毒所致。如不及时处理,可转成脐疮或脐痈。脐凹出现粘液样分泌物者,多为感受湿热所致;出现水样分泌物,且具有尿臊味者,多为先天性畸形,脐尿管未闭所致。

[异常征兆]肚脐周围脉络扭曲、扩张,或细络密聚,兼脐突腹胀。

[疾病先兆]多为肝脾血瘀,常见于臌胀病(肝硬化)。脐周皮肤直径2.5cm紫色斑块,结合上腹部肝动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的,可确诊为肝癌。

[异常征兆]脐下悸动脐下筑筑跳。

[疾病先兆]多责之于肾气亏虚,冲脉为病。如脐下跳动,口吐涎沫,小便不利,多由素体阳虚,或汗出多而伤阳,阳虚不能制水,水蓄下焦而悸动;如脐下跳动,连及脐部,伴有气喘,时时太息者,为肾不纳气脐下悸动,多由肾气素亏,气不摄纳,鼓动于下;或为表证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动于下焦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