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排毒治百病
7179000000025

第25章 拨按摩罐排毒法

拔罐排毒的最佳时间

中医认为,上午为“阳中之阳”,在这一段时间内,人体阳气逐渐上升,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机,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经络疏理效果最好,可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拔罐。

一般来说,拔罐的时间并没有具体的限制,但要注意早上起床时及晚上不要拔罐。因为早上起床时正好是人体大肠排毒、肠胃吸收营养的时间,如果此时拔罐,易影响到身体自身的排毒功能,而夜晚属阴,气血要回归肝经及三焦,如果此时拔罐,可影响肝脏等器官的排毒功能。

除了拔罐适合的时间段外,拔罐时间长短的确定也非常重要。当罐拔于皮肤上时,由于负压会牢牢地吸住皮肤。对于吸附的时间,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要刚刚好,才能最大地发挥出拔罐的作用。

若是时间留得少了,皮肤不能足够地充血、淤血,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但是,如果时间留得长了,使用火罐时极容易灼伤或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大火罐吸力较强,每次可以留罐5~10分钟,小罐吸力相对弱,每次可以留罐10~15分钟。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留罐时间应比成人稍短,同时对于体质虚弱,正气亏虚的病人也应该减少留罐时间。

拔罐的体位

一般而言,拔罐采取何种体位需要根据拔罐部位、拔罐方法而定,主要拔罐体位有:

1.仰卧位

【体位】去掉枕头或选择较低的枕头,面部朝上,上肢自然置于体侧,双下肢自然伸直。根据按摩需要可随时调整上下肢的位置。

【适用】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的拔罐。

2.俯卧位

【体位】腹部向下,去枕,面部朝下,或头歪向一侧,双下肢自然伸直,上肢置于体侧或屈肘置于面部下方,根据按摩需要,可随时调整上下肢的位置。

【适用】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等。

选择何种体位都要以患者觉得舒适、放松,方便操作者进行拔罐操作为原则。

观察罐象自查健康

拔罐的益处很多,如可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拔毒泻热,帮助人体调整阴阳、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等。但是,拔罐的过程中及拔罐后,拔罐部位常会出现潮红、紫红、紫黑、水泡、出血点、血泡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罐象”,即罐印色素。罐象是人体健康情况的具体反映,不同的罐象反映出来的健康状况也各有差异。以下为常见的罐象反应,以供参考。

用对方法避免火罐烫伤

拔火罐时,由于使用火及酒精,稍有不慎皮肤就很容易被烫伤,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操作不当引起的:酒精使用过多,滴在火罐内皮肤上,从而使皮肤被烫起一片血疱;火焰烧罐时容易烧热罐口,待拔罐时易把皮肤烙伤而留下圆圈印痕;留罐的时间过长,易导致皮肤起白水疱等。

了解了拔火罐易烫伤的主要原因,可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涂水:在需要拔罐的部位,用毛巾蘸少许温水擦拭皮肤,如此可降低皮肤的温度,保护皮肤不被烫伤。

酒精适量:使用酒精棉球时,一定要适量,若太多则容易滴落,滴在皮肤上会烫出血疱。

火焰朝罐底:使用前检查罐口,保证上面没有沾上酒精。开始拔罐时,酒精棉球的火焰绝对不可以烧着罐口,一定要朝向罐底,如果不小心烧你这样是不行的,用我的方法就能避免烫伤。

着罐口了,一定要马上换罐。

勤换罐具:使用闪罐法时,在闪几次之后,罐具的温度会升高,当罐具的温度升高后,一定要及时换罐,几个罐轮流使用,便不会烫着皮肤了。

留罐时间短:留罐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很容易产生水疱。

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即是将火罐在穴位及周围停留的一种中医排毒方法。那么拔罐有哪些方法呢?应该怎么操作呢?

1.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火罐法借助罐内火焰的热力,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罐内的空气排空,从而对皮肤产生负压,它的应用很广泛,多用于外伤性疼痛、腰腿痛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根据燃火方式不同,火罐法可分为四种:

①投火法:用纸条作为燃烧物,将其点燃后投入罐中,待火焰变小后迅速将罐具罩至身体侧面的吸拔部位。

②闪火法:用较长的止血钳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一手持罐靠近皮肤,一手迅速将酒精棉球在靠近罐底部绕一圈,然后迅速将罐具罩在吸拔部位。

③贴棉法:取一块1厘米见方的较薄的棉花,略浸酒精后贴于罐内壁中段,点燃后迅速罩于吸拔部位。

(2)抽气罐法。

抽气罐法就是利用抽气筒将罐具内的空气抽出,使紧扣于吸拔部位的罐具因产生负压对部位发投火法闪火法贴棉法常用的方法是闪火法。

温馨提示:

生作用,适合一般病症。

2.以拔罐形式分类

拔罐形式主要包括用罐的数量以及运罐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罐法。

在较小病变部位或有明显压痛点的位置,只是选择一个口径大小适中的罐具进行局部拔罐,适合一般病症。

(2)多罐法。

在较广泛病变部位或无明显压痛点的位置,选择数个甚至十数个口径适中的罐具进行拔罐,一般来说适用于腰背部肌肉酸痛或劳损以及内脏器官瘀血等疾病。

(3)留罐法。

留罐法又叫坐罐法,就是将罐具吸拔于部位时并不立刻起罐,而是留置一段时间,直到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适用于一般病症。

(4)闪罐法。

吸拔后不留罐,直接将罐具拔起再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出现泛有瘀血为止,适用于局部麻木、感觉迟钝以及功能减退性病症。此外,一些不宜留罐的部位,如面部等也应当使用闪罐法。

(5)推罐法。

推罐法又叫走罐法或行罐法,是指选择口径较大的罐具,在腰背部、臀髋部、腿股部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上下左右推拉移动。推罐时手应当握住罐底,用罐具的下半边着力,慢慢向前推动,适用于经络气血不通、肌肉麻痹酸痛、风寒湿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症。应当注意的是,在背部可前后左右推罐,但胸部和腹部与背部应有区别,胸部应按肋骨走向移动,腹部则应旋转移动。

闪罐法推罐法

晕罐处理及拔罐后的护理

拔罐时,注意与受罐者保持沟通,如果受罐者有温暖、舒适、思眠入睡等反应,则属正常现象。如果受罐者感觉不适即晕罐,则有可能吸拔力量过大或体位不适造成的,应当采取相关的措施。通常情况下,晕罐多出现于初次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儿童,表现为拔罐过程中突发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面色苍白、肢体欠温、周身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状,一旦受术者出现上述问题,施术者应当先起罐,然后帮助受罐者平躺,并盖上吸汗的毛巾被等盖物。晕罐较轻者可喂服温开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晕罐较重者应当掐按或针刺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中冲穴或艾灸百会穴、中极穴、关元穴、涌泉穴,一般情况下也会迅速缓解。

除了及时处理晕罐不适外,拔罐后的护理也同样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拔罐排毒效果,甚至还可能会损伤身体健康。

1对水泡进行处理

在拔罐后,如果皮肤上出现水泡,最好先涂少量的龙胆紫药水,待药水晾干后水疱会自然消失或萎缩。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泡内的液体,然后包上消毒纱布,定时更换纱布待生有水疱的皮肤愈合后才能进行操作拔罐。

2拔罐后不宜立刻洗澡

拔罐后皮肤非常脆弱,而且毛孔处于完全张开的状态,此时洗澡很容易使邪气通过毛孔进入皮肤,引发感冒。此外,拔罐后洗澡还易使皮肤受损、感染、发炎。因此,即使拔罐后出汗较多,也应当立即穿衣或盖被,若没有出现起水疱等情况,三小时后可以洗澡。

3拔罐后喝一杯热水拔罐过程使汗毛孔张开,在令邪气外散的同时会带走体内一部分津液,拔罐后喝一杯热水可以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排出。

4应遵守拔罐的间隔

拔罐疗法的间隔通常根据受术者的体质拔罐后的恢复情况而定,以局部皮肤适当恢复、不适感消失为准。一般每日或隔日拔罐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5天。应注意的是,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要等到拔痕消失后再进行相关操作。

1.禁忌事项

(1)不要烫伤受术者,不要让火苗离施术者太近,不要使酒精滴落,并且常更换罐子。

(2)同一部位不要天天拔,拔罐的旧痕处在消退前也尽量不要再拔。

(3)拔罐过程中受术者如有不适,不要继续拔罐,应立即起罐,并采取相应的对症措施。

(4)起罐的时候不要硬拔,强拉或旋转,损伤局部皮肤。

(5)不要对身体上心脏、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以及月经期妇女的下腹部,孕妇的腰骶部、腹部、乳房、三阴交穴、合谷穴、昆仑穴等部位进行拔罐。

(6)不要在过敏、溃烂、淤血严重、烫伤、消瘦且无弹性的肌肤上拔罐。

2.禁忌证

(1)身体上皮肤有溃疡、过敏、水肿者。

单穴或多穴排罐

背部上的穴位多是重要的养生保健穴位,采用单穴或多穴排罐效果明显,作用直接,可振奋脏腑功能、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保健全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1.大椎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大椎穴处进行常规消毒,然后选择适当大小的罐具,吸拔于被拔罐者大椎穴上,留罐10~20分钟。

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功效。经常在大椎穴拔罐,可预防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

2.命门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命门穴处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2)患有出血倾向疾病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

(3)心、肾、肝、肺严重疾病及神昏、高热抽搐者。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者。

(5)酒醉、过饱、过饥、过劳、大渴、大汗、大出血者。

(6)精神紧张、肢体抽搐、高热抽搐者以及经期女性。

(7)全身高度浮肿、静脉曲张者。

(8)肺部慢性病、形体消瘦者。

(9)身体虚弱者。

在命门穴上。留罐10~15分钟。

常在此穴拔罐,可培补元气、益肾固精、延年益寿,尤其适合阳痿、月经不调、痛经、腰痛等群体保健。

3.肺俞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肺俞穴处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肺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

常在本穴拔罐,能调肺气、宣泻肺热、止咳平喘,尤其适合呼吸系统各种疾病群体保健治疗,且具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4.肝俞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肝俞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常在此穴拔罐,可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心安神,尤其适合肝系疾病,及眼睛干涩、红肿、目眩等群体保健。

5.心俞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心俞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常在此穴拔罐,可疏通心脉,宁心安神,对心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尤其适合心烦、胸闷、气短、惊悸、神经衰弱等群体保健。

6.脾俞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脾俞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留罐10~15分钟。

常在此穴拔罐,可健脾和胃、帮助消化吸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尤其适合脾胃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群体保健。

7.胃俞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胃俞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或以细三棱针点刺两侧胃俞穴皮肤,再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常拔胃俞穴可调理胃腑气机,尤其适合胃部不适,如胃寒、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群体保健。

8.肾俞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肾俞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拔此穴可以增强肾上腺,有刺激脊椎中枢神经反射的作用,对心、肝、肺、脾、胃、肾和生殖功能,以及循环系统与血压等均有极大益处,尤其适合腰痛、肾脏疾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群体保健。

9.腰阳关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腰阳关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在腰阳关拔罐可疏通阳气、补肾强腰、治腰痛,尤其适合男性前列腺方面疾患及妇科病群体保健。

10.腰眼穴

先用医用酒精在被拔罐者腰眼穴位置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闪火法快速将罐吸拔在穴位上。或用三棱针点刺至微出血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本穴位拔罐可以疏通腰背部的经络,促进背部的气血运行,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状态,尤其适合腰背部疼痛群体保健。

膀胱经走罐法

膀胱经被古代医家喻为人身之藩篱,即身体的篱笆墙,对其进行刺激,可很好地刺激经络,活血行气,排毒化瘀,强身健体。

1.操作方法

(1)被拔罐者取俯卧体位,暴露背部,拔罐者在背部脊椎两侧10厘米范围内,即足太阳膀胱经第1、2循行线分布区域进行常规消毒后,涂上刮痧油或凡士林油。

(2)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玻璃罐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被拔罐者背部的上方,沿着脊柱两旁的膀胱经第一和第二侧线的循行,上下往返推拉火罐,左右两侧交替进行刺激。待至走罐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或出现瘀血斑时将罐起下即可。

2.操作要点

实施膀胱经走罐操作时,拔罐者应用右手握住罐底,使罐口稍倾斜,用罐口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微提起,如此往复上下推动。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督脉或膀胱经闪罐

背部闪罐可对膀胱经以及督脉的腧穴进行良性刺激,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升阳开痹的保健作用,可激活五脏六腑的运转功能,促进气血畅通运行,达到阴阳平衡的功效。

1.操作方法

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拔罐者手持火罐,用闪火法将其吸拔于背部膀胱经体表部位,立刻取下,然后再迅速吸上。如此反复吸拔,开起。沿着被拔罐者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线分布区域,迅速来回实施闪罐操作,以闪罐部位皮肤充血,皮肤呈淡红色瘀血状为度。

或者用闪火法将其吸拔于督脉的大椎穴处,立刻取下,然后再迅速吸上。如此反复吸拔,开起。沿被拔罐者督脉的大椎穴至长强穴来回施以闪罐操作,使闪罐部位皮肤充血,皮肤呈淡红色瘀血状即可。

2.操作要点

实施闪罐时,动作要准确熟练,吸拔时罐口松紧应适度。太松不能达到应有的刺激,太紧则不易起罐,以手握罐体快速闪拔发出响声不留印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