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失眠自我康复全书
7177600000016

第16章 用药只是治疗失眠的辅助方法(2)

此外,这个装置还具有放松肌肉、协调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因此,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目前,杜克大学和波士顿大学正在联合招募大批志愿者,准备进行第二次临床试验。

不过,英国拉夫堡大学睡眠实验室负责人杰姆·来可以不需要安眠药就能睡好”的信念,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很多人错误地认识睡眠,认为一定要睡足7~8个小时才算正常,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大,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要焦虑,更不要动辄求助于催眠药,因为长期服用催眠药的危害可能会大过失眠本身。

霍恩教授表示,大部分失眠都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论是吃安眠药还是“触电”,都是依靠外力作用助人睡眠,这一做法不是长久之计。应该建议失眠患者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才是治疗失眠的根本之道。

中药调理:补虚、安神与清热

很多人对安眠药始终有敬畏心理,使得临床治疗时,中医大行其道。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致,大凡风、湿、寒、暑、热的侵袭都会给睡眠带来影响。所以,中医治疗有所谓的“补虚泻实,平衡阴阳”的说法。

对于一般的失眠者而言,关键是养心安神;如果是因肾气亏损所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阴阳双补、清脑养心是治疗的重点;倘若是心阴不足,情绪烦躁而产生失眠,可以采用补心安神、滋阴养血的方法;假如是由心火亢盛所造成的心神不宁而难以入睡,安神清热、泻火养阴是首要措施。可见,要想彻底治愈失眠,必须先要调理好身体内部环境,只有这样,根治失眠才能成为可能。具体来说,可从补虚、安神与清热三方面实施中药调理。

1补虚

虚证有阴虚、气虚、血虚、阳虚,补虚药亦可分为补阴、补气、补血、补阳药四大类。补阴药(滋阴药)能滋液、养阴、润燥,用于肝、肾、脾、肺、胃等阴虚证;补气药(益气药)功效是补益心气、脾气和肺气,用于气虚证;补血药(养血药)可补心、肝血虚,用于血虚证;补阳药(助阳药)主要是补助肾阳,用于肾阳虚证。现已证明,玄参、龟板、麦冬、生地能调整“阴虚”动物模型中核酸的合成率;而人参、党参、刺五加、当归、黄芪、鹿茸、阿胶等具有完善造血功能的作用。

2安神

以镇定精神、安神定志为主要功效的一类药物称为“安神药”。按照药物的不同来源及应用特点,安神药可划分为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两类。前者为植物药,比如远志、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合欢皮等,具有养心滋肝之功效,用于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所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神志不宁症状,并常跟补血养心药一同配合使用,以加强疗效。后者为质地坚硬沉重的矿石类物质,比如磁石、琥珀、朱砂等,多用于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惊痫发狂等阳气躁动、心神不安的实证。医学研究表明,不少安神药除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分别具有敛汗生津、解毒、润肠、明目等功效。

3清热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一类药物,称为“清热药”,可分为清热燥湿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等五类。清热药因药性寒凉,容易损伤脾胃,所以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须慎用;苦寒药物又常会伤阴化燥,阴虚患者也当慎用;另真寒假热、阴盛格阳之证要禁用。

睡前不要服用大量药剂

很多人喜欢在临睡前服药,以为在睡眠中,药效就能发挥得更好,一觉醒来,症状就减轻了大半。实际上80%的西药会对染色体发生诱变作用,睡前服用大量药剂会给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睡前如服用大量药剂,具体会带来如下四方面的危害。

1对器官的直接伤害

部分药物如果睡前大量服用,往往会直接地伤害到人体的某些器官,如一些抗生素与抗胆碱药,包括链霉素、阿托品、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它们的毒性会损害人们的耳神经和视神经,对老人、儿童的损害更加严重。若用量过度或长期睡前服用,可令老年人产生视力障碍,眼压增高或患上青光眼,其听神经也会受损甚至导致耳聋,直接给视力和听力带来影响。

2抑制和破坏机体功能,使内分泌永久失衡

临床或睡前使用大量激素类的药物,均会使患者相应的机体功能受到抑制和破坏,造成严重的内分泌失调而终生依赖于药物,如壮阳药、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性激素、抗组胺药,可通过对前列腺的损伤而导致患者出现尿失禁或排尿困难。

3抑制和破坏人体自身修复疾病功能睡前服用大量药物,还会抑制和破坏人类与生俱来所具备的保障健康的三大功能,即抵抗细菌感染及外来病毒的免疫功能、机体病变的自愈功能和修复机体因伤病而缺损的组织再造功能,如地高辛可能会诱发老年人忧郁或眩晕,双氢克尿噻及噻嗪类利尿药等可增加患高血糖、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的几率,从而促进人体衰老。

4激发各种药源性疾病

睡前服用大量药剂不仅会激发各种药源性疾病,还可能导致或加重各种跟机体老化有关的病症。

例如,睡前服用大剂量安眠药、血管扩张药或较强的降压药,都会使血流减缓,血的黏稠度增高,引起大脑出现灌注障碍,从而造成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

用药期间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安眠类药物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服用小剂量可镇静,中等剂量可催眠,大剂量可抗惊厥。如超过常用量的5~6倍即可中毒。因此,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良反应,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引起更大的危害。

临床上,根据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症状,一般将其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轻度中毒

轻度安眠类药物中毒主要表现为嗜睡,并出现定向力和判断力障碍、步履不稳、言语不清、眼球震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存在各种反射。

2中度中毒

中度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浅昏迷,用强刺激可唤醒,不能正常应答,很快又再次进入昏迷。血压仍正常,呼吸浅而慢,腱反射消失,角膜反射、咽反射存在。

3重度中毒

重度安眠类药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深昏迷,早期四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呈阳性。后期全身肌肉迟缓,各种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瞳孔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呼吸浅而慢,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血压下降,脉搏细速。

辅助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及汤剂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根据“证”来决定的,所谓的“证”涵括了病变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等。

针对失眠来说,通常有清热泻火、清热化痰、滋阴降火、宁心安神、活血化瘀等中医治则,虽然原则不尽相同,但只要应用得当,治疗效果都不错。

中药涉及的内容多、范畴广,这里没办法做到全面深入的探讨,但可以将一些单方、单药罗列出来,如灵芝片、天麻丸、葛根素、莒蒲、杜仲、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莲子芯、牛黄、朱砂、琥珀等都有安神宁心的功效,如果搭配合理,无疑可以有效治疗失眠。

除此之外,用于治疗失眠的复方制剂、中成药就更多了,如安神补心液、八珍益母膏、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神经衰弱丸、安神补脑丸等都有一定的疗效。选用中成药来治疗失眠,不但不良反应少,而且疗效显着。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四种。

1天王补心丹

适用于明显的阴虚血少失眠患者,表现为健忘、口干、手脚心发热、舌红少苔、舌尖生疮、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

2柏子养心丸

适用于体虚明显,且有气虚表现的失眠健忘患者。

3安神补心胶囊

适用于心血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多梦易醒或入睡困难失眠患者。

4朱砂安神丸

适用于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夜不成眠的失眠患者。

最后,列出几例治疗失眠的中医汤剂。汤剂是药材加水煎煮一定时间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主要供内服之用。

1补心汤

取人参、茯神、当归、紫苏、紫石英、去心远志、茯苓、炙甘草各60克,去心麦门冬100克,赤小豆80克,大枣30枚,全部切碎后水煎。分4次饮服,日3夜1。可补心气,用于治疗惊悸汗出、心气不足、心中烦闷短气失眠症状。

2镇心汤

取首乌藤、藕、石决明各30克,生牡蛎、地骨皮各12克,生龙骨、磁朱丸、川牛膝、黛蛤粉、知母各9克,代赭石、旋覆花、莲子心、胆南星各4.5克,郁李仁、琥珀各6克,菖蒲3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镇肝安神、交通心肾的功效,用于烦躁、胸闷、脉弦滑而数、惊悸不宁、夜不能寐。

3安眠汤

取首乌藤60克,茯神45克,藕30克,鲜石斛15克,生龙牡、鸡内金、石决明、旋覆花各12克,磁石、知母、黄柏、六曲、胆草、代赭石、焦栀子、柏子仁、厚朴花各9克,朱莲心6克,荷叶1张。具有镇心养神、滋降心火的功效,用于脑力迟钝、脉象弦大、彻夜失眠。

4甘麦大枣汤

取淮小麦30克,甘草9克,大枣10枚。用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饮服。可养心安神,用于脏燥、时悲欲哭、精神恍惚、烦躁不安失眠患者。

5一夜熟睡汤

取女贞子、合欢皮、旱莲草、桑葚子、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茯神各10克,一起放入砂罐,以冷水浸泡20分钟之后加武火煮沸。然后文火熬煮15分钟,趁沸出汤。每日1剂,每剂药连煎两遍,饮汤,连续饮服3~5天。可补肾安神,用于神经衰弱导致的失眠情况。

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是最为古老的中药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也最为广泛,已有几千年历史。

中药汤剂能够充分地满足中医辨证施治的需要,并具有作用强、易吸收、疗效快等几大特点,尤其对于各种慢性疾病功效更加显着。《洄溪医案》

的作者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就曾讲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就清楚地指出了正确地服用中药汤剂可以使病情加速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却会延误或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服用中药汤剂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那么,该如何正确服用补虚、安神、清热的中药汤剂呢?

1正确的服药时间

患者应根据病情来决定服药的时间。滋补药、清热解毒药宜空腹服(所谓“空腹服”是指晚饭后1小时或早饭前1小时服药),此时胃中空虚便于吸收;病在下焦的(如膀胱、肠),为了使药力能迅速下达,宜饭前服;病在上焦的(如心、肺部),为了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滋补药、安神药等都宜睡前服用;安眠药最好在睡前2小时服用。如遇出汗难者,可适当缩短服药的时间,以便于发汗。

2正确的服药温度

利用中药汤剂治疗常见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如遇特殊治疗需要的应遵照特殊方法来服用。治大寒病的热药应冷服,除大热病的寒药应温服。凡是补血、止血、凉血、活血类药,寒会瘀滞,热则沸溢。疏散肌表的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故宜热服;消暑药和清热药宜冷服。服用不应冷服的汤剂后会刺激患者胃肠,出现呕吐或腹痛,这时可拿生姜擦拭舌头,疼痛不适即会消失。

3正确的服药剂量

中药汤剂均是经煎煮2~3次后的混合液,患者须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普遍来讲,每次宜服用150毫升为准,但也有例外,如发热病患者服用清热解毒剂的时候,可稍微多加些药液以助药力;此外,像儿童或重病体弱者,服药量应减少一些,身强者服药量则多些。儿童1岁以内只用成人药量的1/5,1~3岁可用成人药量的1/4,4~7岁可用成人药量的1/3,8~10岁则用成人药量的1/2,10岁以上即可按成人药量了。

4正确的服药次数

通常来说,中药汤剂可每日2次,分早、晚服用,清热解毒药则可每日服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