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来的108种可能
7176500000075

第75章 再见,珊瑚岛上的死光

美国一直在抓紧研发激光武器。2003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战术高能激光武器首次击落迫击炮弹,引起舆论关注。2010年7月,美国公布激光炮击落无人机的录像让全球惊呼“星球大战时代”的到来。这使人想起早年间一部轰动中国的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它后来被改编成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小说虚构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十分震撼:未来的某个年代里,华裔科学家马太博士发明了足以主宰世界的死光武器。为使这种致命的大杀器不落入“北极熊”之手,各方力量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

小说的作者童恩正是一位四川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我的书架上,并排放着《珊瑚岛上的死光》的单行本和他那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人类学》。真不可思议,且有一种战栗。这么一位文弱而谦和的书生,却在关注着未来的战争、未来的杀人方式。

后来对《珊瑚岛上的死光》有着批评,认为它没有准确预见未来,比如,不久之后便实现了中苏和解;另外,死光武器或激光武器,在小说发表时,西方国家已经实际研制成功并部分装备部队了。

但是,如果你知道,这其实是一篇创作于1962年的中国科幻小说,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才不得不推迟到1979年发表,便会赞叹它的杰出了。然而,遗憾的却是,西方人在实际工作中,再一次走在了中国人的前面。

当然,激光武器概念不是童恩正的首创。20世纪30年代,苏联科幻作家阿托·尔斯泰便设想科学家会发明一种复杂的透镜系统,可以把一根火柴燃烧的能量集中起来切割人体。但勾引起我好奇的还是,为什么不少作家都对杀人武器满怀设计的渴望呢?

19世纪的凡尔纳在《机器房子》中,提出了坦克的构想,而在《海底两万里》里,他创造了潜艇“鹦鹉螺”号(后来,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即以此命名)。1903年,威尔斯在《铁甲世界》里也预言了金属坦克,而真正的坦克则出现在1916年。他在《空战》中预言的空战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现实。1936年,威尔斯进一步提出了“大规模空袭”的概念,预想成群结队的轰炸机飞越过英吉利海峡空袭伦敦,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

有意思的是,不少现代战争模式,首先是从那些从来不摸武器的书生们的脑子里构想出来的。而可怕的是,他们想什么,什么就往往会成真。所谓的未来,其实便是某些奇异大脑沟回上凝成的一种偶然结晶体吧?

原子弹的产生,按照一种说法,即来源于这样的结晶体。1913年,威尔斯在科幻小说中预言了这种“无法控制的炸弹”,并预言它将在英法美对德战争中被投到世界各个重要城市。1932年,物理学家西拉德读到此书。当时学界均嘲笑原子弹的可能性,但威尔斯描绘的惨景却无法从西拉德脑海中抹去。1934年,他算出可控链式反应的方程式。1939年,他请求爱因斯坦将原子弹的构想提交给罗斯福。人类的未来便由此改变了。

这或许就可以解释,在任何时代,真正高明的政治家,都是那种重视——或者警惕知识分子天马行空的幻想的人。这造成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分野。

再见吧,童恩正。1997年,作家客死美国,时年61岁。再见吧,《珊瑚岛上的死光》,让我们再来翻检一下这部逝去年代的杰作吧──但愿下文预言的情形,永远也不要在现实中出现:

激光的第一次扫射,就把礁湖边上的一排椰子树齐腰斩断,它们哗然一声断裂下来。第二次扫射时,马太的手颤抖了一下,光束接触到了海面,于是海水爆裂着,一大片蒸气翻腾而起,遮蔽了月光,最后,马太终于把光束对准了军舰,我先看见光芒一闪,接着就是一声剧烈的爆炸,军舰在浓烟和火焰的包围中下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