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来的108种可能
7176500000065

第65章 大师的想象力

想象力决定未来的经典场面,我认为是库布里克《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镜头:来自异星的发达智慧生物,用技术手段诱发我们那些猿类祖先的大脑中产生了用火、食肉等的梦想,从而促使他们发明工具,进化成了人。

《2001:太空奥德赛》是好莱坞科幻大片。感谢“十部大片”政策,作为中国人,每年我们也都能够感受到西方“超现实主义”文化的冲击了。从《黑客帝国》到《指环王》,无不使人暂时忘掉现实,进入神话般的虚拟境界。在架空世界里,正义总是战胜邪恶,英雄终能赢得芳心──正经八百的好莱坞大团圆模式。

这些,都属于纯想象的范畴。但在赞叹之余,人们也常常怀有警惕。即便在美国,也有道德家担心好莱坞神话会给老百姓造成对于这个世界的错觉,掩盖现实生活中战争、贫困和流离失所的痛苦。这说的当然是实情。就说美国自身吧,哪里有好莱坞描述的那么美好!

但导演和观众仍乐此不疲地合伙制造传奇。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G·泽伊指出,某些知识分子对老百姓也太没有信心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为这类影片所吸引,并非是因为电影展示的是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对于世界可能成为什么样子的想象。”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个沉醉于好莱坞梦幻世界中的人中止了对现实的判断能力。但是,在泽伊看来,好莱坞电影中包括财富和个人成就在内的各种梦想已经向大众灌输了一种想象,即一个人最终能够做到什么,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未来预期和行为模式。研究表明,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行为的预兆。好莱坞编织的神话为树立经济增长和个人发展必需的积极国家观念作出了贡献,于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个社会的演进历程。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指环王》之类还停留在消遣的认识上,而且我们根本不屑于(可不是无本事噢)去制作这种影片。这并不是投资的问题。这几年也颇有大制作,但几乎百分之百是投向了非架空世界,投向了昔日时光的池塘。陈凯歌和张艺谋都沉湎在了对历史的改编中。那些帝王将相故事的结局往往也都很悲惨:英雄死了,财富散了,未来无光。

因此,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长,海外舆论对中国未来普遍乐观;另一方面,却是国内的大师们一味热衷于制造一种阴郁、陈腐和怀旧的氛围。这实在是很坏。在中国的某些电影导演看来,最有流行价值的是复杂多姿的官场游戏规则、恩威并重的清朝皇帝和太监、有情有义的腐败分子、重新被命名为英雄的早年间坏蛋和大流氓。大量不思进取的选题在重复了又重复,怪不得观众大呼要实行电影分级制。

难道中国的知识精英已经丧失了构筑未来和想象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原因是一言难尽的。有时我觉得他们是在故意丧失。当然了,把库布里克克隆到中国来,在技术上毕竟是有难度的,政治上也是不正确的。于是只好责怪我们的大师了,他们已不能捕捉到现实的飞速变化,也失去对未来的乐观洞察。他们灵感苍白,思维单一,缺乏幽默感,三十岁看上去像六十岁,总是在叠加和放大自己的阴暗衰老心理。这也常常会影响到企业的行为:缺乏长期战略,因此难以有创造力,富不过三代。

泽伊说,一个社会,在受到大众传媒过度悲观主义信息狂轰滥炸后,会丧失成功的意志和发展的能力。

在扩展型的文化中,大师们应该是想象力丰富的。具有极其敏锐前瞻力的精英阶层能够远在社会成员之前体察到一个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并告诉人们能够创造什么,而不是仅仅迎合现实中人们的诉求。大众媒体除了愤世嫉俗和自艾自怨之外,更应该提供五彩斑斓的未来之梦。但问题在于,常常并不是它们不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