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7174900000002

第2章 “东方第一”泰戈尔

泰戈尔被称为印度的“灵魂”。他不仅是印度杰出的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活了81岁,而他的创作活动竟长达65年。他一生写下了50多部诗集,30多种散文着作,12部长、中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和30多个剧本。他多才多艺,还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和1500多幅美术作品,发表过许多有关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历史、宗教和化学等方面的论着。泰戈尔的伟大贡献,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东方世界的文化巨人。

1861年,泰戈尔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市。他的父亲是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对文学也很有兴趣。加尔各答是当时印度知识界的中心,不少知名的作家、学者和戏剧家,经常到泰戈尔家来讨论各种问题,举办音乐会,甚至演出戏剧。幼年时的泰戈尔,在这样优越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进入学校后,他学习数学、历史、音乐和英国文学等;兴趣最大的,则是诗歌、小说和戏剧。

1875年,14岁的泰戈尔第一次发表了他的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两年后,第一次发表了短篇小说《女乞丐》;又过一年,他发表了长诗《诗人的故事》。就在他发表长诗的那年,他跟哥哥和嫂嫂到英国去。父亲希望泰戈尔将来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律师,但他对此没有兴趣,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后因不习惯英国的生活方式,于1880年返回祖国。

从童年时代起,泰戈尔就非常热爱大自然,回到祖国后,他经常到乡下去,一方面饱览大自然的风光,一方面代替哥哥管理祖传的庄园。他很同情在那里辛勤耕作的贫苦农民,总是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为此他又研究医学,希望解除他们一些病痛。无论白天晚上,只要听说有人病了,他就带上药箱去看望。

在此期间,泰戈尔写了许多诗歌、小说和剧作,自1882年起先后结集出版。其中有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刚与柔等》。小说《少夫人市场》、《贤哲王》,剧本《大自然的报复》、《国王与王后》等。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是谴责暴君,赞美贤王,反对封建习俗和歌颂爱情的。

1901年,泰戈尔离开庄园,到圣地尼克坦办了一所自然学园,以大力宣传印度民族文化。这是一所不分信仰、不分种族、不分男女的学校,教学方法也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上课时,学生坐在大树下;各门课程都没有课本。全部口授,只有上物理、化学课时才进实验室;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劳动,到附近村子里去办夜校,照顾病人。这所学校,便是后来泰戈尔首创的印度国际大学的前身。

泰戈尔在办学的同时,进行了文艺创作。其中最着名的,是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沉船》。作品写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青年大学生罗梅西,爱上了安那达先生的女儿汉娜丽妮。但是,这对恋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信仰不同,罗梅西的父亲坚决不准儿子和汉娜丽妮成亲。迫于父命,罗梅只好乘船迎娶从未见面的新娘,在返航途中,船只被风暴倾覆,幸免于难的罗梅西救起了医生纳里纳克夏的新娘卡玛娜,由于两人都未见过对方,引起了一系列的误会。后来,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这两对恋人消除了种种误会,都重归于好。

《沉船》是泰戈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揭露和批判了印度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激起人们对这种不合理的习俗和制度的憎恨,是一部具有进步意义的优秀作品。

1901年,泰戈尔发表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拉》。作品的主人公戈拉,是印度教青年教徒的领袖。他有炽热的爱国心,也有明显的宗教偏见。他竭力使青年们相信:英国统治前的印度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人们要建立起对祖国的信心,开展反对殖民制度的斗争,争取祖国独立自由。但是他又认为,这种对祖国的信心,应该建立在对印度教规矩的严格遵守之上。他爱上了一位同印度教对立的梵社的姑娘,但为了遵守印度教的训诫,劝她同别人结婚。他到农村去,看到教派纠纷使人们相互隔阂,造成了许多祸害,思想发生了变化。后来,他知道自己是爱尔兰人的后裔,便抛弃宗教偏见,自己也感到获得了自由,并号召人们从印度的伟大历史中汲取力量,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解放而奋斗。

泰戈尔的诗脍炙人口,令人难忘。1912年旅居英国期间,他把孟加拉文本《吉檀迦利》、《渡船》、《奉献集》等选译成一部英语本,并以《吉檀迦利》作为集名,在印度语中,“吉檀迦利”是“献歌”的意思。作品中写的,名义上是颂神诗,实际上是表达他对人生理想探索和追求的柔情哲理诗。

《吉檀迦利》中共有103首诗。其中表现作者对神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往往是与他对人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密切相关的。

《吉檀迦利》表现了泰戈尔的资产阶级民主观点,在英国出版后轰动了西方。正是这部诗集的问世,使他于1913年成为东方世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第一人。之后荣誉接踵而来,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英王授予他男爵爵位。

泰戈尔是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心始终和祖国在一起。1919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旁遮普的阿姆里则屠杀手无寸铁的印度人。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愤怒地写信给英国总督,声明放弃英王授予的男爵爵位,以表示抗议。此后,为了寻求祖国的独立自由的道路,他曾十一次出国访问。在国外访问期间,他多次发表演讲,反对殖民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奴役政策。

对于长期以来处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役下的中国人民,泰戈尔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早在1881年,他就写过着名政论文《死亡的贸易》,严厉地谴责了英国政府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5年他到日本,在着名的帝国大学演讲时,又严厉地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政策。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一本题为《在中国的谈话》的书,表示他对中国的热爱。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苏联。此后,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他在一首诗中,批判了自己的“饶恕一切人,爱所有人”的错误观点,并且反问道:“那些毒污了你的空气的,那些扑灭了你的光明的,你能饶恕他们?你能爱他们?”

随着思想的进步,泰戈尔作品的战斗性越来越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他写了许多政治抒情诗,表现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同情,讽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号召人们进行反对法西斯的正义斗争。正是他在这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在194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称号的东方人。

1941年5月7日,全印度人民为诗人的80寿辰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然而过了不久,泰戈尔身染重病,于8月7日,在加尔各答溘然长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泰戈尔生活的那个年代,西方人对东方人总是存有某种偏见。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两次给了泰戈尔以“东方第一”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