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716100000050

第50章 阿旃陀石窟—无想的指明灯

英文名:Ajanta Caves

所属地:印度

年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6世纪

发现时间:1819年

历史发现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1940年,一个法国儿童在峡谷崖壁上攀岩玩耍,偶然发现了法国西南部拉斯科崖壁上两万年前的岩画洞窟。而在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1819年,英军马德拉斯军团的一连士兵在这里演习,一名士兵不慎从平原的边缘跌落到瓦沟拉河河谷里,他起身突然发现了河谷崖壁上的洞窟。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而石窟中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震惊世人,它与泰姬陵一起,称为印度的双璧。这就是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

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洞,意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庙,佛殿顶部呈拱形,平面是马蹄形,殿中排列着数十根石柱,把殿分为内殿和中殿,内殿后部设有佛台。另一种是毗可罗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讲学、集会、修道的场所。

石窟内精美的壁画和精工细凿的雕刻,因建成时间不一,各具特色。洞窟分早晚两个建造时期,属于早期的只有4个洞窟,其中第9、10两个窟是塔堂窟,原来有壁画,其余两个是僧房窟。

阿旃陀第二次开窟约在公元4-5世纪,其浮雕和壁画受到瓦卡塔卡王朝、笈多王朝的影响。后期的塔堂窟有3个,为第19、26和29窟。洞窟正厅内的塔基大大升高,塔基正面的大龛内刻有高大的主尊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连为一体,占去塔身正面的绝大部分。第26窟规模庞大,前庭正壁有建窟铭文。7世纪时,我国唐代名僧玄奘在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他精妙确切地记载道:“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可见石窟位于深谷之中。

后期的僧房窟共有21个,形制的突出变化即在中厅正壁的正中向内增开一间佛堂。佛堂多数为前后两进,里间有庞大的石雕佛像。大部分僧房在中厅的顶部和回廊的外侧装饰有壁画,正门里外和回廊列柱面也有细致繁复的浮雕。

后期洞窟的壁画以第1、2、16和17这四个僧房窟最多,建筑空间进深大,光线进入少,因而壁画颜色鲜亮如初,这四个洞窟的壁画是笈多王朝盛期重彩画的代表作。窟内壁面的涂层制作相当细致,所用颜料除炭黑外都是天然矿物,昂贵的青金石蓝颜料全部从阿富汗进口。壁画题材分布也很有规律,前廊正壁和列柱画佛像和菩萨像,中厅四壁主要为佛传和本生。天花板饰各种纹饰、人物、动植物和几何图形,使静止的塑像多了些灵动感。

第1号石窟是大乘派佛教建筑的典范,建于7世纪。窟内供释迦牟尼雕像,高3米,从3个角度看会呈现3种不同的神态:正面呈沉思状,左边看似在微笑,右边看又多了份庄严。拱门和6根大柱上雕有舞姿优美的飞天和仙女,雕刻技艺细腻精巧。中间大厅的四壁画五百罗汉,形态各异。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莲菩萨像。菩萨妙相庄严,头戴宝冠,身形匀称,右手持莲花。菩萨左右两侧有妇人和武士侍奉,阐释出佛教追求宁静平和的理想。窟内前壁的波斯使节来朝图,见证了印度和波斯往来互通的场面。另外,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精彩纷呈。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本生故事,但巧妙地融合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壁画和雕刻的影响超越了印度本境,整个东方佛教所曾传布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