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密码
715600000051

第51章 大禹九鼎之谜—王权至上,革故鼎新

铸造年代:夏朝初期

距今年代:近3000年

考古地位:对于验证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禹铸九鼎

关于大禹铸九鼎,史籍中有多处记载。《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左传》中也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夏朝初年,朝廷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造鼎之前,曾先派人将全国各州的名胜之地和代表性的奇异之物画成图册,造鼎时既把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上,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即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各州以自然的山河为界。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象征豫州为中央枢纽的地位。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表明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

大禹对九鼎也很重视,使之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后来,夏朝被商朝灭亡,九鼎就迁到了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到了周朝的镐京。及至成王迁都洛邑,九鼎又随之被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时候,九鼎已经成为“天命”之所在,代表着王权的至高无上、国家的繁荣统一,即所谓“鼎在国在,鼎失国亡”。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势力日益强大,一次,他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郊外,威胁周朝,周定王无奈之下,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就曾“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问鼎”就被喻为争夺政权。直到现在,“问鼎中原”一词仍然代表着一统天下。

那么,大禹为什么要铸造九鼎呢?原来,大禹即位后,一举平定了三苗,为显示权威,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发出号令:命天下各州的首领务必前来涂山会盟宣誓。在会上,大禹对诸侯说:“此次盛会标志着天下太平,华夏团结。今后如有图谋不轨者,天下共诛之!”后来,为纪念这次盛会,大禹决定将各方进献的青铜铸成代表九州的九尊鼎。《史记·夏本纪》中则认为:大禹划分九州的直接目的在于确定各地的贡赋,即“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关于九鼎的内容,《山海经补注·序》中有相关描述:“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视警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山海经新校正·序》中则记载了九鼎上面的文字:“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由此可见,九鼎之上不仅有山川河岳、草木鸟兽的图,还有关于各种物象的文字介绍,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地图。

大禹九鼎的下落

九鼎既然为国家社稷之象征,就应被各国极端珍视,可是大禹九鼎的失踪却非常神秘。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关于九鼎的记叙就有前后不一之嫌。他在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从雒邑掠九鼎入秦。”但在《封禅书》中他又提到:“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既然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已经不见,那么,秦昭王五十二年,秦从雒邑掠九鼎归秦就有些说不通了。后来,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中,对九鼎补充了一条史料,说的是在周显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泗水北起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至泗口入淮河,沿途经过曲阜、沛县、彭城、下邳等地,是古代的南北水上交通要道。“泗水彭城下”,一般认为就是现在徐州城北大运河畔的秦梁洪。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直想让九鼎团聚。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后,曾专程来到彭城泗水之滨,派人打捞周鼎,但毫无结果。《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泗水》则这样记载:“九鼎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和三代,大喜,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太早,鼎绝系。’”这个故事在汉代民间广为流传,还被制成了很多画像石、画像砖。目前,已经发现的“泗水捞鼎”的画像有数十幅,画面大同小异,基本为一条上有拱形桥的河,桥上正有车马行人通过。桥的左右两侧各站一排人正在用力拉绳,绳子系在柱子上,中间一人负责绳子的方向。绳子的另一端分别拴在铜鼎的两个耳上,铜鼎刚刚被拉出水面,这时,从水里跃出一条蛟龙将绳子咬断,铜鼎又落入水里。这就是《水经注·泗水》中描述的故事梗概,也是关于九鼎的最后记载,从此以后,九鼎从史籍中消失,其下落也成为千古之谜。

到了清代,历史学家王先谦对九鼎的去向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认为:东周王室逐渐衰落,而各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却虎视眈眈,力图统一中国,取代周的地位。因此,象征王权和“天命所归”的九鼎,自然成为各诸侯争相夺取的稀世国宝。而此时周王室已经入不敷出,为解决财政困难,也为避免诸侯国兵刃相向,前来问鼎,于是将九鼎销毁铸成铜钱,对外则诡称九鼎已不知去向,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历史记载和实物的证实,不足为信。

另外,由于大禹九鼎下落不明,且在北魏以后历史全无记载,也有人开始怀疑大禹制鼎的真实性。怀疑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却有了很多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到汉灭秦时,也没有见到鼎的踪迹。刘邦即位后也只得到了秦王子婴交出的帝玺。而且《战国策》中曾说:周得九鼎时,一只鼎要有九万人来搬运,九只鼎就要用八十一万人,这不符合现实情况。

关于大禹九鼎的争论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详述,我们唯有期待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朝一日可以为世人揭开大禹九鼎的真相。

附:大禹其人

禹,姓姒,名文命,国号夏后氏,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相传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后人称其为大禹,即伟大的禹之义。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是我国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大禹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他每治理一个地方的水害,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据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禹就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指导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由于治水取得的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年老时,禹就被众人推举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