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密码
715600000045

第45章 越王勾践剑之谜—宝刃千年,芳华犹存

发现地点:湖北省江陵县望山

发现时间:1965年

距今年代:2500多年

考古地位:其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楚墓惊现越王剑

1965年,为缓解旱情,湖北省政府决定在荆州地区修建渠道工程。鉴于荆州一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物部门先对水渠流经地进行了初步勘探。勘探过程中,考古人员在江陵境内的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一带,发现了大中型古墓25座,小型墓葬30余座,该墓葬群后来被称为“江陵楚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对发现的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越王勾践剑就出现在望山一号墓中。当时,一直挖到地下6米多深,才发现了浸泡在水中的墓主的棺木。打开棺盖,在墓主骨架的右侧,放着一个黑色的漆木鞘。把剑从鞘里拔出来,仍然可以感觉到剑身上的逼人寒光。为试验剑的锋利度,考古人员将剑刃轻轻滑过20余层厚的白纸,纸都被划破了,这让所有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后来,据当年参与江陵楚墓的考古人员之一,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披露,越王勾践剑刚刚出土时,是由国家文物研究所的胡继东将剑和鞘一同从墓中取出,然后放到工地附近搭建的文物保护室的。当胡继东将剑拔出后,大家都非常惊讶,这把剑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竟然没有一点锈蚀!就在大家争相观看的时候,有人不小心碰了胡继东一下,胡继东的手恰巧碰到了剑刃上,马上被剑划开了一个3厘米长的口子,大家一下就见识了这把宝剑的厉害。这个挖掘过程中的小插曲也证明了越王剑的锋利。

其实,越王剑刚刚出土时,身份并不确定。考古人员只是根据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邵滑(一说邵固),可是墓主人就是宝剑的主人吗?依据以往的考古经验,很多古剑都会在剑身和剑柄之间的椭圆部分锲刻剑主人的名字,考古人员仔细观察了这把青铜剑的类似部位,果然发现了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他们初步解读出铭文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这就说明该宝剑是一把越王的佩剑。但究竟是哪位越王的呢?那没有解读出的两个字甚为关键。为此,在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的主持下,考古学家与古文字学家之间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学术研讨,最终确定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的主人原来就是春秋时期曾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越王剑为何在楚墓出现

随着剑主人身份浮出水面,另一个谜团又接踵而来,越王勾践的佩剑为什么会在江陵楚墓中发现呢?考古学家吕荣芳先生从《史记·甘茂列传》和《韩非子·内储说下》中的相关记载剖析,认为楚怀王曾派邵滑(即墓主人)离间越国内部,使其发生混乱,楚怀王则乘机将越国灭亡。事成之后,楚怀王为表彰邵滑这位灭越的大功臣,就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战利品越王勾践剑赏赐给了邵滑。邵滑死后,为显示他生前的功绩,就将这把宝剑作为殉葬品带到了墓中。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著名考古专家陈振裕先生对于该问题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墓主是邵固而非邵滑,并且两人并未生活在同一时期,因为在史书记载中,墓主邵固生前的社会地位只相当于大夫这一等级,而邵滑的主要政治与外交活动都在楚怀王后期,且在楚怀王十五年以前就是楚国一位老练的外交家,他在曾担任联赵、魏伐齐的重要使命,后又被派到越国,为越王所用。五年后,由于邵滑在越国搞离间活动,使越国内乱,楚国便趁机出兵灭掉越国,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其实,楚越之间的关系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的青铜宝剑是在这个时候作为陪嫁的物品流入楚国的。又因墓主邵固以悼为氏,是楚国王族,他曾祭祀先王、先君,应为楚悼王的曾孙,与楚王的关系非常密切。邵固死的时候很年轻,楚王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就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赐葬到邵固墓中。这种推测也不是没有可能。

方壮猷先生则认为越王勾践剑之所以流落到楚国,与楚国灭越是分不开的。因为楚国灭越以前,越国正在强盛时期,勾践宝剑不可能流落别国。另据方先生研究,越王勾践剑也有可能是越国王子奔楚国,客死郢都的随葬品。但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春秋末年,晋联吴以抗楚,楚联图吴,互相报聘,故吴物入晋,而越器亦出土于楚都,勾践灭吴以后,越楚接壤,更有交流互赠之可能也。依据此说,越王勾践剑在江陵楚国墓葬中出土还是没有定论,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

越王剑为何千年不锈

春秋时期的吴越剑是非常闻名的。《战国策·赵策》就曾记载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医”,《庄子·刻意篇》中也说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这是表其身价之重。而《越绝书·宝剑篇》中则有名剑鉴赏家薛烛直接针对越王勾践剑的评价:“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的确,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尘封,全长556厘米的越王勾践青铜剑,依然光洁如新,锋利无比,可谓名不虚传。可是,古人究竟使用何种工艺铸成了勾践剑的菱形花纹,又是用什么办法使其达到了千年不锈的效果呢?

为揭开这些秘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锐就开始对越王勾践剑的菱形花纹进行研究,他对菱形花纹的成分、结构等进行了分析测试,从剑身表面001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谭德锐据此推断,古人是通过腐蚀的化学手段得到了剑身上的菱形花纹。

与此同时,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董亚巍用传统铸剑方法铸造出了一把带有菱形花纹的宝剑,他认为古人不可能掌握在近代才出现的化学外镀手段,勾践剑身上的菱形花纹应该是用传统的铸造手段制作出来的。

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就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检测,他们发现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而且宝剑各个部位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剑刃部含锡高,硬度大,才使其锋利无比;剑身菱形花纹处硫的含量比较高,可以防止锈蚀,保持花纹的艳丽。由此可见,勾践剑千年不锈是由于古人在剑身表面做过硫化处理。然而,这种工艺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发明的,难道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吗?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认为,勾践剑的不锈与硫化工艺无关,而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因为该剑出土时,是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里。墓葬深埋地下数米,椁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下部还采用了经过人工淘洗的白膏泥,致密性好。墓坑上部填土夯实,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此外,该墓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气的含量很少,且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这样的环境根本不存在生锈的条件。至于剑身上的硫,尸体、丝绸、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其来源,并非是经过硫化处理。

该问题至今亦无定论,但是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斩金断玉,削铁如泥”并非古人的想象。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这件国宝级文物曾于1973年6月在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当场为其赋诗。1984年12月,越王勾践剑又和吴王夫差矛赴香港展出,被香港各界人士誉为“稀世珍宝”。 1999年4月,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越王勾践剑运抵北京进行短期展出,国庆节后又运回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

附:越王勾践

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6年,越军大败吴王阖闾,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次年,勾践主动进攻吴,大败,为保存力量,只得向吴称臣乞和。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富国强兵。后来,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勾践带兵一举攻入吴国杀死了吴太子,其后几年里又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随之,勾践乘胜进军北方,收服宋、郑、鲁、卫等国,并迁都琅玡(今山东胶南南),正式成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