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密码
715600000028

第28章 龙耳虎足方壶—“姊妹”分离海峡两岸

发现地点: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1923年8月

距今年代:2700多年

考古地位:年代久远,工艺高超

打井打出惊世发现

历史的镜头要回到1923年的8月25日,这天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村的农民李锐正在自家的菜园里打井。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竟从地下挖出很多古铜器,还有碎片。李锐从中找出三件比较完整的铜鼎拿去卖了,拿在手里的八百多块大洋更是让他喜出望外。他怎么会知道,他家的这口井正好打在了2700多年前郑国国君的大墓上。

李锐在自家打井挖到宝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了出去,新郑县知事也听说了,他劝李锐不要再挖了,以免损坏宝物,但李锐不听。这时,恰好赶上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到新郑巡防,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接管,监督发掘,还派出工兵部队参加。坑越挖越大,宝物也是越挖越多……

当时监督发掘的是冯玉祥的部下、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他命令部下将所有古物全部上交河南古物保存所保存,就连被李锐卖出去的三件,也都原价收回了。据记载,新郑古物运至开封时,当地城门大开,全城彩旗飘舞,男女老少,当街喝彩。河南省的文物专家则齐聚一堂,等着一睹古物风采。但是,当包装箱被打开以后,却发现很多古物都已破碎,仅碎铜片就有672片之多,这意味着一场艰辛的修复工作。

几个月后,2700多年前的古物被修复完好,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其中就包括珍贵的龙耳虎足方壶,此壶铸成于春秋晚期,整体造型修长,细密的蟠虺纹集中在细长的壶颈部和内收的圈足部位,与饱满宽大、光洁无纹的下腹对比强烈,并且突出了壶腹部十字形凸装饰效果,风格明快。据研究,十字形络纹可能起源于对远古时期陶壶上为便于提携而捆扎的绳索的模仿,是西周后期以降壶类青铜皿上常见的装饰。到春秋时期,北方地区已经不再沿袭这种装饰,但南方仍在继续,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的青铜器皿具有更加浓重的生活情调。

但是,龙耳虎足方壶最初出土时同莲鹤方壶一样,是一对的,为什么后来的展出只有一只呢?在那段动荡的岁月,另外一只龙耳虎足方壶流落何处,命运如何呢?

海峡两岸的“姊妹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告急。为了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冯玉祥将军下令将河南博物院馆藏精品迁至重庆,使得包括龙耳虎足方壶和莲鹤方壶在内的重要文物暂时逃过了战火的摧残。

那么,现在的龙耳虎足方壶怎么就剩下了一只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战争期间国宝的流向,寻找另外一只龙耳虎足方壶的工作开始了。在一番追踪毫无结果之后,探寻国宝方壶迷踪的征程延伸到了台湾。众所周知,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时,从大陆运走了大批文物。开始,这些文物存放在台中县的雾峰乡。雾峰乡曾经是台湾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位于雾峰北沟溪北岸一带,即今天的桐林、吉峰两个村。当年从大陆辗转运到台湾的数十万件文物珍宝,就曾在这里存放,而且一放就是整整十年。不过,后来这批文物全部运到了台北市,那么,另一只龙耳虎足方壶也肯定不会还在这里。

追寻的线索又转向了有“台北故宫”之称的中山博物院。中山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绝大部分都是1949年从大陆运去的精品,总计约为二十五万件。但是,在其展出的青铜器中,却没有龙耳虎足方壶的踪影。国宝方壶会不会在这里呢?如果在的话,为什么没有展出?没在展厅会不会在库房里呢?但是,当追寻人员提出进库房看一下时,被“台北故宫”拒绝了。而且,中山博物院公布的所有库存青铜器藏品目录及相关资料中,也找不到“龙耳虎足方壶”。线索又一次中断,搜寻工作一时陷入困境。 

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一位热心的台湾朋友说,在台湾,台北的历史博物馆也是一座大名鼎鼎的文物收藏重镇。但是,台湾历史博物馆是以“常民文化”为特色,也就是说,它是以收藏民间文化古物为特色,国宝级文物龙耳虎足方壶会在其中吗? 

搜寻人员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台湾历史博物馆,其馆藏包括殷商时代的甲骨,周王室的礼器、乐器,战国时代的各种兵器等,还有造型生动的唐三彩、温润优雅的宋元陶瓷和雕刻精细的明代牙雕等,其中不乏举世罕见的文物精品。据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这里的馆藏文物有8万多件,但没有“龙耳虎足方壶”。但搜寻人员还是看到了一个与北京故宫珍藏的龙耳虎足方壶几乎一模一样的身影,只不过,它的名字是:春秋蟠龙方壶。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专家说:这件名为“春秋蟠龙方壶”的青铜器,就出土于河南省的新郑,现在是台湾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专家依照鉴宝的几个原则,进行共同确认后,认为这对方壶虽然称呼不同,但可以肯定就是当年失散的那一对。 

这里,我们把台北历史博物馆的春秋蟠龙方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龙耳虎足方壶进行一下对比:春秋蟠龙方壶:高903厘米,深57厘米,外36×315厘米,口径198×14厘米,长二尺八寸,重49987公斤;龙耳虎足方壶:高875厘米,宽472厘米,重41公斤。除去两千多年的岁月侵蚀与磨损,两壶几近相同,完全可以肯定是当时一起出土的“姊妹壶”。

至此,一对青铜方壶的身世已经真相大白,虽然它们经历了两千七百多年的岁月沧桑,但依然保存完好。遗憾的是,如今它们中间却因为一道浅浅的海峡相隔而不能团聚。如果有朝一日,龙耳虎足方壶可以“姊妹”相聚,相信那将是文物界的一大盛事,也将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

附: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1923年,与龙耳虎足方壶一同在河南省新郑县出土的,原为一对,现在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博物馆。

此壶为青铜制式盛酒或盛水器,通高118厘米,口长305厘米,宽54厘米,重6428公斤,为国家级文物。器物外表满饰蜿蜒曲折的蟠螭驻纹,四角各饰一条张翼寻缘的虺龙,器座为两巨蜥。口沿一周饰双层怒放莲花瓣,中间置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奇特优美,装饰精美绝伦。郭沫若先生曾称道壶盖之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视一切”。莲鹤方壶一方面反映了商周器物威严、狞厉恐怖的特点,同时呈现出一派生机,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饰被看做是东方最美的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