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与他人所进行的社会交往中,只有深入地思考并了解他人,才能够保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谐,也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思考与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即心理学知识,只有运用好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学知识,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卓有成效。
认识他人的过程
认识的复杂性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交往。每天人们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接收到各种信息,并通过与陌生人、熟人的接触和交流,获得对他人的认识,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出社会行为。可见,我们的各种社会行为是建立在对他人认识的基础上的,因此认识他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社会心理学上将认识他人的过程称为“社会认知”,即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外部特征,对其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等内在属性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包含知觉、判断和评价等一系列社会心理活动,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是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之间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小琳大学毕业后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她听人说过某公司,印象还不错,考虑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个人素质,小琳觉得比较适合自己,成功的机会很大,于是发出了求职信。过了几天,公司通知她去面试,小琳精心打扮了一番,然后信心十足地来到公司。可是,面试的情况很糟,经理问了很多刁钻古怪的问题,让小琳觉得很难堪,更有甚者,经理竟然对女性公开表示了歧视,还对她说,公司一般不招女员工。面试后,小琳感到被聘用的希望不大,同时也对经理和公司产生了意见,认为经理是个很尖刻的人。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公司居然通知她去上班了,而且还安排了一个不错的职位。在工作中,她又发现,原来经理是个很和蔼的人,对她也很尊重。
在这个案例里,为什么小琳对经理的印象会前后判若两人?其实,这就是由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造成的。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中国的老话道出了认识他人的难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又必须对他人(至少是我们认为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他人)进行观察、了解、判断和评价,形成对他人的看法,以决定我们在与其交往时进一步应采取的行动。此外,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他人的眼中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形象。因此,考察和研究认识他人的规律和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他人和采取正确的行动,也能帮助我们树立更佳的形象,在社会交往中取得满意的效果。
认知的步骤
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对人的认识和了解也同样如此。认识他人的过程需要由表及里,通过一个人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和判断他的内在属性,而其本质属性和特征往往容易为表象所掩盖,这就使得这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并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活动客观上也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感官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到大脑的思维分析和判断,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对表象的认识到对本质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我们一般可以把认识他人的过程分为3个步骤:知觉、判断评价和归因。
1知觉:得到最基本的信息资料
他人一般都以某种穿着、打扮、容貌和行为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总是首先运用感觉器官接收他人的形态、色彩、动作、声音等感性特征。因此,对他人的认识总是先从知觉开始的,这是认识他人的第一步。
2判断和评价:形成印象并做出评价
通过知觉过程,我们可以搜集到有关他人的基本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依照以往经验(你头脑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对他人做出判断和评价。这种关于他人的社会判断和社会评价是认识他人的第二步。
3归因:对他人行为的解释
人们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除了会对他人进行判断和评价外,还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及存在状态做出推论和解释,即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行为的归因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个体对他人及事件的理解和解释将影响其进一步的行为,对同样事件和行为的不同解释将产生完全不同的后继行为。另外,行为的归因也往往意味着认识他人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人们对某人的某种行为有了一个基本和完整的认识。
认识他人活动的这3个步骤是相互联系也是首尾相接的。
概括起来我们可以把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单地理解为:首先,我们的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观察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别人的第一步;此后,我们在对别人有了一个初步的或者说是感性的认识之后,我们就会根据这些认识来对他人做出判断和评价;最后,我们在认识他人时,除了会对他人做出判断和评价外,还会对他人的行为做出推论和解释,也就是对他人的社会表现进行归因。社会认知的这3个步骤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我们认识他人的完整过程。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感觉到,认识他人的活动是要通过对别人的言谈举止、仪态神情、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形成关于他人的印象,从而做出判断评价,并进一步推论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比如说,我们连续多次看到一个女孩儿穿着红色的衣服,我们可能就会想到,这个女孩儿一定非常喜欢红色,而红色给人明艳、奔放、热烈的感觉,那么这个女孩儿也应该具有热情、活泼、开朗的个性。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我们对颜色的视觉感知开始,进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对他人形成完整认识的过程。
认知的途径
有的社会心理学家将认识他人的途径总结为以下4个:
1外表
人的五官都在接收信息,但80%是通过视觉接收到的。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我们首先就会注意到认知对象的外表,包括外貌和仪表。外貌主要侧重长相、身材等生理特征,仪表则主要指服饰、发型等后天修饰成分。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我们每个人的外表都是生理特征与后天修饰有机结合的结果。外貌长相是先天生就的,而服饰、发型等修饰因素则是出于个人的选择,因此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个人的喜好、性情、审美与素养。对服装起源的研究表明,人们最初穿衣服并非为了御寒,而是为了炫耀和装饰。服饰以色彩、款式和质地,构成了一种造型语言和表达某种文化意义的符号,人们也往往以不同服饰表达自己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身份和感情。
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说:“你的服饰往往表明你是哪一类人物,它们代表你的个性。一个与你会面的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你的衣着来判断你的为人。”社会心理学家阿盖尔也曾做过这个方面的实验,他以不同打扮先后在同一地点出现,当他身穿西服,以绅士模样出现时,无论是向他问路或问时间的人大多彬彬有礼,而且看来基本上是绅士阶层的人;当他打扮成无业游民时,接近他的多半是流浪汉,或是来对火抽烟,或是来借钱、借烟。可见,人们往往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推测其职业、社会地位、性格等。
2言语
言语作为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他人的依据。《红楼梦》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顿时就给人留下了泼辣豪爽的印象。
言语的内容有时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所以有时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说话内容来认识他的内在品质。但是,我们也会遇到口是心非的情况,因此,人们应该谨慎地对待这种线索。
除了内容外,人们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速也能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其他心理特征。例如,一个人说话速度很快时,我们常推断这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个说话慢声细语的人常给人留下温柔、恬静、有涵养的印象。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态度、情绪和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和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人面部表情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其内心的活动、欲望、意图和状态,借此即可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人是具有丰富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乃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例如“喜气洋洋”、“气势汹汹”、“愁眉苦脸”、“眉开眼笑”等都是表示人们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可以说,人的面部是人体语言的“稠密区”。曾有学者估计,人脸可以做出25万种不同的表情,这一估计似乎太过于惊人,但一般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面部表情变化会在2万种以上。
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研究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不同的面部表情的辨认,发现人们的判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有人说,面部表情是一种“世界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艾克曼发现,不同部位肌肉在表达不同情绪时各有千秋,例如眼睛对表示哀伤最重要,口部对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前额提供惊奇的信号。当然,要表达比较强烈的情绪往往需要这些部位的协调努力。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面部表情中眼睛是重要的认知线索,人的各种感情都会从眼睛的微妙变化中反映出来。眼睛之所以成为传递心灵信息的窗户,其奥妙到底何在呢?
首先,我们所说的眼睛实际上是指瞳孔的变化,即瞳孔的扩大和缩小。研究表明,人的瞳孔是根据他的感情、态度和情绪变化而自动发生变化的。达尔文、赫斯等人曾做过专门研究,其结果表明,人的瞳孔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即瞳孔变化如实地显示出大脑中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甚至有人认为,人的瞳孔可以不受身体其他部位的制约而独自活动。另外,扩大的瞳孔意味着兴趣和愉悦情感的存在。因此,男女间约会通常安排在弱一些的光线之下,因为微弱的光线促使瞳孔扩大。心理学家认为,男女间在弱一些的光线下,往往容易获得爱情的成功,在弱光下交往比强光下更加甜蜜、亲切。
其次,目光在日常生活中作用是巨大的。言语有时不一定代表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想法,即所谓的口是心非,但眼睛的奥妙在于它的“真实性”,它不会说谎,它能显示出大脑的真实思维活动。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做了亏心事,或内心虚弱时,在他人的目光注视下会自动地回避;而在求爱时,人们往往用目光来传递爱慕之情,特别是初恋的男女青年,对于目光的使用频率一般超过有声语言。
4姿态与动作
姿态与动作也叫身体语言,指人体各部位动作和所保持的姿势。动作是动态的身势,姿态则指静态的身势,它是一种非语言线索。特定的姿态动作往往传递了一定的信息,表示了一定的态度,能反映一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姿态动作是一种无声语言,而人类的无声语言要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艾伯特·梅瑞宾发现,在一条信息的全部效果中,只有38%是有声的(包括声调、变音和其他声响),有7%是语言(只是词),而55%的信号是无声的;人们在面对面交谈时有声部分低于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告诫人们,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声声音,更重要的是能够观察出他人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够在不同场合中正确使用这些信号。
认识他人的需要
要想认识他人,除了从一些表面现象入手外,最重要的是应当了解他人的动机指向、思维形态、行为方式、情感、状态及其变异,而了解这一切的入口就是认识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你有自己的需要,同时与你交往的对方也有他自己的需要。既然人不能“独生”,交往是双方共同的事情,交往的成功与否也就取决于双方的需要是否协调。
那么,人到底有些什么需要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美学需要等7个层次。
1生理需要
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最原始的需要。包括饥渴、性、睡眠、温暖、蔽身之所等。这些需要是最强烈的,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可能关心其他的事。
2安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