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7147700000018

第18章 犹太家庭的社交教育课(3)

有一家犹太人养了一只狗,全家人都喜欢这只狗,尤其是其中一个小男孩,对狗更是疼爱备至,整日同吃同住,难舍难分。

可是,有一天,狗突然死了,这使小男孩伤心至极、痛不欲生。父亲认为狗迟早会死,只能把它扔出去了事,但小男孩却一定要将狗埋在自己家的后院。

结果,父子两人为此而闹僵了。无奈,只好找拉比咨询。拉比尽管常常为别人提供各种咨询,但从来没有涉及狗的葬礼的。但他很了解此时那个小孩无比悲伤的心情。

于是,拉比就查找有关资料,结果正好在《塔木德》中找到了一个有关的故事。

古时候,有户人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有条毒蛇爬进牛奶桶中,它的毒液溶进了牛奶,这件事只有家里的狗看到了。

晚上,全家人正要喝桶中的牛奶时,狗就叫了起来,并扑上来打翻了盛奶的杯子,自己喝了起来,正当大家生气时,狗已经死了。

这下子全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牛奶里有毒,所以大家对狗感激不尽。

听完这则故事后,父亲同意儿子的做法。

这个故事表面上是讲有关狗的事情,但实际上是教诲人们凡事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和着想。当然,这件事能够圆满解决,和拉比的处世艺术也是分不开的。他没有把任何东西强加于父亲,只是讲了一个关于狗的故事,这就在尊重了儿子意愿的同时,也尊重了父亲的权威,那么,父亲何不顺水推舟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犹太父母常常教育孩子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脱离集体就是罪恶

不管你把学问做得多好,把自己与社会隔开,这本身便是罪恶。

有个优秀的拉比,为人亲切而富于慈爱之心,做事十分拘谨,对神又非常虔敬。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爱戴。

过了80岁后的某一天,他的身体突然一下子开始变得虚弱了,并很快地就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临近,便把所有弟子叫到了床边。

弟子到齐了之后,拉比却开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问道:“老师为什么要哭呢?难道你有过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因为疏忽而漏教学生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人也是您。并且,您对那像政治一样肮脏的世界,从来没有插过一次手,按道理说老师您没有任何哭的理由。”

拉比却说:“正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刚刚问了自己:你读书了?你向神祈祷了?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当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当我问自己,你是否参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后,拉比们常用这则故事来劝说人们参加“一般人的生活”。当然,这个“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犹太民族的集体生活。

《塔木德》中明确规定:

如果一个犹太人完全与一切世事脱离,只是用功学习10年的话,10年后他就不能向神祈求宽恕了。因为不管你把学问做得多好,把自己与社会隔开,这本身便是罪恶。

与他人保持不同立场

《塔木德》说:“不要害怕与他人保持不同的立场。”

许多犹太人正是在这句格言的鼓励下走向成功的。

黛比出生在一个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从小她就非常渴望得到父母亲的赞扬和鼓励,但是由于孩子多,她的父母根本就顾不上她。这种经历使得她长大成人后依然缺少自信心。她后来嫁给一个非常成功的高级管理人员,但美满的婚姻并没有能改变她缺乏自信的心态。当她与朋友出去参加社交活动时总是显得很笨拙,唯一使她感到自信的地方和时间是在厨房里烤制面包的时候。她非常渴望成功,但是鼓起勇气从家务中走出去,做出决定去承担具有失败风险的羞辱,对她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于认识到自己要么停止成功的梦想,要么就鼓起勇气去冒一次险。黛比这样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决定进入烹饪行业。我对我的妈妈爸爸以及我的丈夫说:“我准备去开一家食品店,因为你们总是告诉我说我的烹饪手艺有多么了不起。”

“噢,黛比,”他们一起呻吟道,“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主意!你肯定要失败的。这事太难了。快别胡思乱想了。”你知道,他们一直这样劝阻我,说实话,我几乎相信他们说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不愿意再倒退回去,再像以往那样犹犹豫豫地说:“如果真的出现……”

她下决心要开一家食品店。她丈夫始终反对,但最后还是给了她开食品店的资金。食品店开张的那一天,竟然没有一个顾客光临。黛比几乎被冷酷的现实击垮了。她冒了一次险,并且使自己身陷其中。看起来她是必败无疑了。她甚至相信她的丈夫是对的,冒这么大的险是一个错误。但是人就是这样,在你已经冒了第一个很大的险以后,再去面对风险就容易得多。黛比决定继续走下去。

一反平时胆怯羞涩的窘态,黛比端着一盘刚烘制的热烘烘的食品在她居住的街区,请每一个过往的人品尝。有件事使她越来越自信:所有尝过她的食品的人都认为味道非常好。人们开始接受她的食品。今天,“黛比·菲尔茨”的名字在美国数以百计的食品商店的货架上出现。她的公司“菲尔茨太太原味食品公司”是食品行业最成功的连锁企业。今天的黛比·菲尔茨已经成了一个浑身到处都散发出自信的人!

一位犹太拉比教育学生:

当你面对风险有些犹豫不决,又得不到亲人、朋友支持的时候,不妨大胆些,只要认准了自己的道路,充满信心,放手一搏,及时迈出决定性的第一步。

有些争论连上帝都无法裁决

在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观点可能存在分歧,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定有某个人的观点错了,必须做出某些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

《塔木德》上说:“有些争论连上帝都无法裁决。”

以利泽拉比与同道们在一个复杂的律法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以利泽拉比引用了各种论据,就是不能使同道们信服。最后,以利泽拉比只能要求神来干预以证明他的正确。

以利泽拉比大声说道:“如果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这棵角豆树为我证明!”

于是,角豆树移动了100尺。

然而,同道们却说:“角豆树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这小溪之水为我证明!”

于是,小溪便离开原来的河道,往后退了一段。

然而,同道们却说:“河道作不了证。”

以利泽拉比又大声说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学院的围墙为我证明!”

于是,学院四周的墙开始崩裂,眼看着就要倒塌。

这时,约书亚拉比喝道:“研究《托拉》的学者们争论,与你围墙何干?”

出于对约书亚拉比的尊重,围墙没有倒塌;但出于对以利泽拉比的尊重,墙也没有恢复原状,就一直这么倾斜着。

最后,以利泽拉比只好祷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观点一致,就请上天为我证明!”

于是,天上传来了声音,宣告道:

“你们同以利泽拉比争论什么?律法同他的观点是一致的。”

约书亚拉比闻声站了起来,当即宣布:

“不是在天上。”

约书亚拉比的这句话,语出《圣经·申命记》:“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诫命,不是你难行的,也不是离你远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说,谁替我们上天取下来,使我们听见可以遵行呢?”

显然,此话本意应是:上帝的诫命不是世人难以遵守的,不像天上之物不可企及。

那么,这句话用在这儿又是什么意思呢?

杰勒米亚拉比解释道:“《托拉》早已在西奈山上给予了以色列人,我们对天上的声音已不再关心。因为上帝早在西奈山上就写下了:必须赞同大多数人的意见。”

犹太人认为,在很多时候,事实的真相往往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观点可能存在分歧,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一定有某个人的观点错了,必须做出某些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

再好的东西也不要强加于人

《塔木德》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皇帝安冬尼有一次派使者到朱丹拉比那里,问这样一个问题:“帝国的国库马上就要空了,你能给我一个增加收支的建议吗?”

朱丹拉比一句话也没有回答,他把使者带到了自己的花园里,然后安静地干起活来。他把大的甘蓝拔掉,种上小甘蓝,对萝卜和甜菜也是这样。看到朱丹拉比无意回答问题,使者对他说:“请您抽出宝贵的时间,给我个回信。”

“你什么都不需要,马上回到皇帝身边去吧!”

于是,使者返回到皇帝安冬尼那里。

“朱丹拉比给我什么回信了吗?”皇帝问。

“很遗憾,他没有。”

“那他给你说了什么吗?”

“也没有。”

“那他一定做了什么吧?”

“是的,他把我领到他的花园里,把那些大棵的蔬菜拔掉,种上小的。”

“那我明白他的建议是什么了!”皇帝兴奋地说。于是,他立刻遣散了他所有的税收大臣和官员,换成少量的更诚实、更有能力的人。不久,国库就充足起来。

犹太人运用这个故事说明:不要去强迫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正是犹太父母的一个教子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种种欺骗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犹太人认为坏事掩不住别人的耳目,人们终会有一天发现事情的真相。即使能够侥幸地瞒过别人,但是做了坏事之后,自己的心里一定会觉得很不舒畅,并时时怀着恐惧之心。因此,以不利条件强迫他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能强迫别人。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拉比在路上碰到两个男孩正在争辩。两个男孩子正在面红耳赤地争论到底谁的个子比较高,吵来吵去,还是没有结果。后来,其中一个男孩强迫另一个男孩站在水缸里和自己比较,他终于证实了自己的个子高一些。

拉比看到了这一幕,很伤心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否世界上的人都经常这么做呢?为了证实别人不如自己,就强迫别人站到水缸里;如果别人不愿意下去,他们就会自己爬到椅子上面,以显示自己优越于别人。”

犹太人经常引用这个故事告诫那些以不利条件去强迫别人的人。

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也会令人讨厌。

因此,犹太人在教育孩子和别人进行竞争时,总是站在平等公平的立场上,而不是以不利的条件去强迫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