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7144600000063

第63章 云南民族团结考察报告(9)

保山市芒宽彝族傣族乡也是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其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以社会主义思想鼓舞各族群众,从舆论上造就一个文明团结的良好社会环境。如其重视做好双文明户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工作。仅1998年,该乡评选出双文明户356户,十星级文明户268户。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地推动了芒宽乡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全乡各民族的团结;由于把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得扎实透彻,加之工作扎实有力,芒宽乡几十年从没有发生过一次民族纠纷或民族争斗事件。

西双版纳勐海县象山镇景龙办事处坚持两手抓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各级干部及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没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是空中楼阁;没有精神文明的保障,经济发展也最终会跨下来。在民族地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保障。为此,景龙镇办事处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认真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体讲:一是加强群众的思想教育,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组织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三是加强精神文明硬件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四是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景龙镇办事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大增强了民族团结,受到了上级的表彰。该处四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窗口”,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州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景龙镇三队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县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景龙镇办事处文明创建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称为“勐海文明第一村。”

6.加强民族地区党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到,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顺利发展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巩固、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使祖国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并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发动群众,深入调查,多办实事,增强党的凝聚力,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云南省委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党的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总结以往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提高领导水平和艺术,提高驾驭复杂矛盾、问题、局面的能力。云南省委特别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按照“领导当楷模,机关做表率,基层树形象”党建三句话要求,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7.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云南尤为突出。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十分复杂。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少数民族大都信奉宗教,而且人数众多,有的甚至是全民信教,具有民族性特点;二是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具有较为普遍的群众基础,具有群众性特点;三是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将长期存在,具有长期性特点;四是宗教问题渗透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复杂性特点;五是宗教超越国家界限,具有国际性特点。

针对宗教的特点和我国宗教问题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政策使全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共同目标上来。

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各级民族宗教部门都认为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民族、宗教无小事,哪个方面的工作都关乎到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他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云南宗教问题。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他们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宗教管理的规定、条例,开展全省范围内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制定《云南省宗教事务管理工作规定》等,使云南省宗教管理工作在依法管理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抓重点,解决热点问题。由于在解决自己工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上,抓住了宗教工作中突出的疑难问题和对关键问题的剖析引导工作(如协调处理《奇异的性婚俗》一事等),化解了矛盾,保持了宗教方面的稳定,维护了民族团结。四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视激发其经济建设热情。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与信教群众“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努力教育信教群众做一个好公民;引导宗教组织充分发挥其联系信教群众和教徒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团结教育广大信教群众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其先后开展创建“五好”模范清真寺活动,支持基督教“两会”慈善捐款活动以及抗震救灾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五是切实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培训,使其通过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学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宗教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等,使其思想上得到提高,也增进了各宗教之间,各宗教团体之间,各宗教不同部派之间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六是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这是落实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动正常化的重要组织保证。云南省先后恢复建立了各宗教协会组织,帮助各宗教团体进行换届工作,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妥善解决新老交替。到1997年底,全省17个地、州、市、128个县、市、区中,有15个地、州、市和86个县、市、区分别成立了爱国宗教团体,有力地保障了宗教活动健康发展。在处理宗教问题方面,云南省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典型。迪庆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而复杂,州内有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四大宗教传承。其主体民族藏族几乎全民信教,解放前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迪庆州历届党委、政府一贯认为,这里的宗教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面临反分裂、反渗透的复杂局面。因此,各级党委、政府担负着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任。他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制定有关法规,培训宗教教职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使全州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怒江州泸水县民宗委是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在宗教问题上,他们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一方面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对违法建盖的教堂予以依法取缔,对境外非法渗透活动坚决抵制,保障了该县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来势力的支配,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民族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各民族,尤其是信教与不信教以及各种宗教信徒的团结。

8.巩固军政军民关系,加强边疆民族团结

在加强民族团结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重要的环节。云南作为多民族的边疆省区,没有军政军民团结的团结,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在云南民族团结的典型中,军政军民团结的典型事情非常突出。

中国人民解放军35507部队驻守在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当地聚集着傣、哈尼、瑶、布朗、拉祜等13种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0%。该部队针对驻地毗邻老挝、缅甸,距毒品集散地“金三角”较近,又处在国家级开放口岸,经济落后,敌情复杂,特别是民族众多的特点,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工作对于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巩固军政军民关系,促进边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这个中心,为加快驻地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具体讲:一是明确思路,深化教育,着力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在促进边疆各族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同时,也给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如境外敌对势力乘我改革开放之机进行渗透,给边疆带来不稳定因素;外来人口增多,各兄弟民族利益观念强化造成的利益冲突;社会上不良因素给新一代官兵思想上的影响等,都给民族团结工作带来影响。部队党委针对上述情况,遵循江泽民同志视察云南省军区部队题词“民族团结,军民一家,巩固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新思路:要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工作,就必须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帮助驻地群众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增大科技致富力度;加强军民共建,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坚决克服和消除一切不利于稳定的因素,以部队的稳定,边防稳定,带动和促进驻地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二是突出重点,助民脱贫,增添促进民族团结的时代内涵。部队党委和广大官兵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生产能否发展,经济是否繁荣,是这个民族和进步程度的时代标志,也是衡量民族团结工作好与否的基本标准。因此,部队着眼时代特点,狠抓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部队目前有10个扶贫挂钩点,形成连帮贫困村,排帮贫困户的扶贫网络,许多当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还致富成了“万元户”。三是搞好共建,维护稳定,优化增进民族团结的社会环境。创造文明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确保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必要条件。几年来,部队把驻守一方,稳当一方,文明一方,当成做好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工作的行为准则,积极配合驻地有关部门,努力搞好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活动。如共建文明村镇活动,“六个一”活动(即每个分队为驻地群众种一块试验田,修一条路,盖一个厕所,搭一个猪圈,架一条供电线,推广一项科学技术);开展军民共建边疆文化长廊活动。同时开展军警民联防,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确保了防区的稳定与安宁,为增进民族团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武警云南总队西双版纳州支队是民族团结的又一个典型。该部队多次被评为省、州、县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许多官兵被评为先进个人。他们的做法是:一是突出民族团结这个主题,时时把拥政爱民工作作为部队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来抓。部队认为,做好边疆少数民族的拥政爱民工作,关键在于加强警民团结和民族团结。近年来,部队针对驻地毗邻老挝、缅甸,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敌社情况复杂等特点,以维护警民团结、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重点,把拥政爱民工作作为加强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并纳入部队的全面建设规划,贯穿于工作始终。健全并完善了群众工作组织,制定了定点挂钩有落实,定期有走访,检查群众纪律经常化,分析形势和表彰奖励制度化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二是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努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该支队自组建来,累计支援地方工程24项,参加劳动日18300个,支援社会公益项目31个,以及参加植树、治河治污、巡回医疗等,不仅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而且增强了警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三是弘扬奉献精神,全力投入本地区的抢险救灾工作。部队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奋勇抢险救灾,圆满完成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赋予的各项急、难、险、重任务。四是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声有色。部队严格按照“部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到全社会前列”的规定和要求,使共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使警民关系进一步增强。五是做人民忠诚卫士,保边疆一方平安。如多次及时妥善解决制止民族之间的纠纷;安全地保卫民族节日等盛大节会;坚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有效阻止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等,表现出人民忠诚卫士的本色。

六、云南民族团结发展规律及成因

多民族是云南民族的基本特点,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云南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民族团结是云南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互动,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众多的文化遗迹,充分展示出云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使其成为多民族地区。这种多民族分布格局,给各族人民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不平衡,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民族如何在同一区域内共处。也就是说,如何定位他们之间的民族关系,对于这一客观现实,云南各民族意识到,民族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大于民族间的差异,求同存异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保证。多民族的分布格局,既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共同利益保障的优势所在。在这种多民族的格局下,各民族通过互动而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如果你对云南各民族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各民族在政治上相互吸收,经济上相互依赖,文化上相互影响,每一个民族肌体中都渗透着多民族基因。这就是为什么云南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较小的排他性和较大的宽容性,和云南在历史上及现实中较少出现民族动乱的原因。民族团结是云南民族关系的主流,不仅显示出云南各民族智慧与明智,而且也体现出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不仅是云南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现今我国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