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
7144600000101

第101章 深圳民族团结考察报告(2)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深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也开始深入开展起来,在这20年来,深圳的各民族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各民族同胞精心维护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涌现了许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例如,在1994年,深圳甘肃农副土特产工贸公司王瑜总经理被授予全国和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深圳蛇口育才中学校长乔树德同志被授予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华侨城中国民俗文化村被授予广东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模范称号。1998年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深圳南方管理培训中心、华侨城集团公司被国家民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深圳商报原总编辑高兴烈同志和深圳南方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杨琴媛同志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2000年,深圳市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廖文军同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市委市政府还召开深圳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表彰了20年来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51个先进集体和104个先进个人,并授予深圳市教育局等15个单位和臧金贵等11名同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在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关于深圳当前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如何的问题时,有171人回答,有48个选择“很好”,占28.07%;有107人选择“一般”,占62.57%;有13人选择“说不清楚”,占10.74%;有3人选择“不太好”,占1.75%;没有人选择“不好”。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认为深圳当前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正常的,相当一部分认为是很好的。没有人认为不好,这一点尤为难见。

在回答关于少数民族在深圳是否受尊重的问题时,有173人回答,其中,有22人选择“很受尊重”,占12.72%;有86人选择“受到尊重”,占49.71%;有64人选择“一般”,占36.99%;有1人选择“不受尊重,占0.58%;没有人选择“常受歧视”。这说明少数民族在深圳给人的印象是正面的,基本上受到尊重,没有歧视现象。

从国家授予深圳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称号,结合到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多数深圳人民间意见,可以看出,深圳民族团结事业总的态势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

三、深圳民族团结的特点

(—)民族团结工作艰巨

深圳民族团结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于工作对象深圳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深圳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像回民墓地问题,在内地根本不存在问题,但在深圳,即使好不容易取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发出红头文件,拔出专款,但到地方,很多村民甚至包括当地领导,就是不理解,反对在他们那里建墓地,使回民墓地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又比如,深圳人口流动性大,公安部门曾发现边疆一些从事民族分裂的少数民族败类分子,在地方受到打击后,选择深圳作他们藏身之处。

(二)深圳是个新兴城市,民族团结事业从无到有,很多工作都要探索

深圳从一个3万人口的小镇发展到人口几百万的现代大都市,同时又是个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邻近香港,因此,深圳不仅有别于其他内地的大城市,而且也与其他几个特区有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城市中,很难找得出像深圳这样特点的大城市,这就决定了深圳的民族团结工作不能照搬内地其他城市的方法和经验,他们可以借鉴,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深圳本身的情况和特点,探索出适合深圳的民族团结工作方法。

(三)深圳民族团结影响面大

深圳是个经济特区,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都有,包容性大,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多有人在深圳工作或生活,他们对来源地和单位依然保持深厚的感情,同时,深圳通讯科技发达,邻近香港,随着与香港通关的时间延迟乃至将来24小时通关,深圳与香港的交通和联系将更密切,深圳民族团结工作稍有一些变化,势必波及到内地和海外。实际上,外地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民族纠纷,都在深圳有反应。

(四)深圳民族团结获得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会参与性大

从政府的层面看,深圳民族团结工作既得到深圳各级政府、党委的支持,也得到国家民委、各自治区、省、市政府的支持。从少数民族来看,他们对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热情最高,投入最积极,他们要求成立少数民族团体组织深圳民族团结促进会,积极协助政府处理和化解民族纠纷和问题。除了政府和少数民族外,深圳社会各界如教育界、新闻界、文化界、医疗卫生、商界等都积极参与深圳民族团结事业中,他们很多都是自发的。如深圳华侨城公司,他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创办了中国民俗文化村,选择和利用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进行包装开发,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办成了向深圳和世界展示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窗口。

四、深圳民族团结的发展规律

(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市的多民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工作机会以及市场经济公开、公正、竞争的特征,必然吸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到都市工作和生活。

在市场经济社会,只要有真才实学,有本事,有才能,必然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和岗位。这样,市场经济就为少数民族进入都市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能和保证,都市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向往的地方,这正如一位彝族同胞所说,“我不可能一辈子呆在一个小地方,至少我要拼搏一下,证明我自己,再说在这个社会,自己好脚好手,就不信养活不了自己,至少能吃饱饭”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中层干部G(彝族)的访谈材料。

甘肃来的回族餐厅老板E说,吸引他来深圳的原因是这里可以干番事业的环境,深圳人“事业心很强,不跟人斗心眼,在政治上不跟人玩心眼。我从内地来的时候,我们那边用土一点的话说,都是‘斗心眼’。领导和领导斗心眼,同事和同事斗心眼,你斗,他斗,把精力和时间70-80%都消耗了。这里的人都是一心一意做工作,把事业搞上去。”根据2001年6月深圳清真寺管委会E(回族)的访谈材料。

民俗村部门负责人F原是内蒙呼盟歌舞团的一名骨干,他说他来深圳时,他们歌舞团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经费少,演出少,一个月就100来元,很萧条,他见深圳机会多,就过来了。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部门负责人F(汉族)的访谈材料。

民俗村壮寨员工O来自山清水秀的贵州,但想到自己毕竟还年轻,便想自己闯一下。“贵州我觉得以后都要回去,她总是自己的家。像外面现代社会,有机会就出来。我想出来见一下外面是怎么样子,听说外面是很繁荣吧。我就想看一下,毕竟深圳是特区”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壮族村寨O(侗族)等人的访谈材料。

改革开放20年来,深圳少数民族从零星的一两个人发展到22万多,速度惊人!是什么吸引他们到深圳来的呢?根据我们所作的深圳少数民族问卷调查,有77.42%的少数民族来深圳的原因是“工作”;20.12%是“向往这里”,0.81%是“随父母”,0.81%是“做生意”,没有人选择“结婚”和“其他”。

在我们个别访谈中发现,在深圳的少数民族多数在原来生活的地方已经有工作,但他们一遇到有到深圳的机会就过来了;他们对在深圳的工作和生活多充满乐观,因此,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在到深圳找不到工作,他们又一次一次来;他们在深圳的收入是他们原来收入的几倍,甚至近10倍;每个接受访谈的少数民族同胞在深圳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少数民族对自己的将来多有进一步奋斗的计划等。总之,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大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兴奋和希望。

(二)互动是增进民族了解、尊重和团结最根本的途径

频繁的接触、经济的来往将有助于增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信任和互助。

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往往来自于民族之间的隔阂和陌生而导致的相互不尊重。在问卷设计中,对“您认为最容易产生民族间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多项选择)问题共给出了如下几个选择:“经济利益冲突”,“对方不尊重本民族”,“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其他”5个选项,其中有109人选择“对方不尊重本民族”,占63.37%;有45人选择“风俗习惯不同”,占26.16%;有16人选择“宗教信仰不同”,占9.3%;有9个选择“经济利益冲突”,占5.23%;有15人选择“其他”,而且汉族和少数民族所选择的比例也大致相同。

由于历史等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的意识比汉族强,对自己荣辱问题更敏感。如在回答“您对自己的民族有没有自豪感?”问题时,汉族50人中有11人选择“非常自豪”,占汉族的22%,少数民族122人中,则有82个选择“非常自豪”,占67.21%;汉族有23人选择“自豪”,占46%,少数民族有39人选择“自豪”,占31.97%;有1人选择“不太自豪”,占2%,少数民族有1人选择“不太自豪”,占0.82%;汉族有11人选择“无所谓”,占22%,少数民族只有1人选择“无所谓”,占0.82%;汉族有4人选择“没有自豪感”,占8%;少数民族则无。由此可见,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在民族关系中是特别重要的因素。

深圳是个人流、物流、信息流较发达的大城市,各地各族人民在这里相遇,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碰撞,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了误会,增进了信任和尊重。

在深圳,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工作与生活,通过接触,来往,他们逐渐消除了以前种种不熟悉,甚至隔阂,增进了了解和信任。在我们的了解中,不少的少数民族都表示,在深圳他们都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没来深圳之前,总觉得深圳怎样怎样,很模糊,来到以后才感觉到是什么东西,并产生了认同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中层干部G(彝族)的访谈材料。如来自西北、西南的如维吾尔族、藏族、佤族等,原来不怎么会讲普通话,因工作需要,到深圳后多学会了普通话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新疆村寨领班K(维吾尔族)、藏寨员工J(藏族)、佤族村寨领班I(佤族)的访谈材料。在汉族方面,他们也通过与到深圳的少数民族接触和相处,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了少数民族。如民俗村佤族同胞反映,他们碰到过一些汉族同胞,问他们家乡是否有吃人习俗等。通过与少数民族的真实的接触,听了少数民族的详细讲解,这些对少数民族不熟悉的汉族同胞消除了偏见,增进了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尊重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佤族村寨领班I(佤族)的访谈材料。像广西来的少数民族保姆由于“比较淳朴,老实”,深受雇主满意,在深圳“挺受欢迎的”根据2001年6月深圳人民医院医生D(汉族)的访谈材料。

少数民族回到家乡,又将所遇到的各种文化观念传播出去,进一步扩大了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民俗村藏寨员工J谈了他们藏族员工在深圳学到兄弟民族文化,回到家乡,偏远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又通过他们了解了大山以外的兄弟民族文化的感受。

“我们在这里学到好多舞蹈和其他知识,像佤族的酒歌什么的,平时我们朋友一起,听他们唱酒歌,觉得很有意思的。当我们回去跟群众唱时,他们问这是那里的歌,我们怎么一点也没有听过,我们说在民俗村少数民族都有,互相学的,这是佤族的什么什么歌,这是蒙族的什么什么舞。他们听了,觉得民俗村确实是少数民族村寨”。“有个姑娘叫群宗,现在也在山南群艺馆,她在这里学到了内蒙古的筷子舞,她跳得很好。我们学到以后,在那边下乡演出,经常跳这个舞蹈,群众很热情,很欢迎这个舞蹈。我们对群众说在藏族舞蹈加个筷子舞蹈,现在你们看到的是内蒙古的筷子舞,请大家欣赏,大家就大开眼界了。我们去演出的地方都是农村里面,巡回演出,观众很热情。”根据2001年6月深圳民俗村藏寨员工J(藏族)的访谈材料。

在工作和生活中,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不仅增进了了解,信任,还发展了友谊,甚至成为了朋友。在所问到的175个人中,有75人表示有10个以上非民族的好朋友,占所回答的42.86%,有29人回答有5-10个非本民族的好朋友,占23.39%,有59人说有1-5个非本民族的好朋友,占33.71%。只有12个人说“没有”非本民族的好朋友,占6.86%。

(三)雄厚的社会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公民素质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相对于八十年代来说,深圳到了九十年代特别是近5-6年来才比较多地关注到少数民族、注意到民族团结工作,这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在九十年代增长很快,另一方面也是深圳本身发展的特点决定。深圳原是一个人口只有几万人的小镇,经过20多年的努力拼博才发展成今天人口700万,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城市前几名的现代城市。在发展的开始阶段,深圳本身还需要发展,需要外面的支援,自然难以顾及其他。现在深圳经济发展起来了,为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奠定了经济基础。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清真寺问题,墓地问题,尽管深圳土地寸土如金,但市政府还是专门划出专款,给予解决了。如回民墓地,“全部是政府给的钱。在这方面政府首先拨建135万元,后因种种原因,划了3次红线,第1次由于水源污染问题,第2次划到龙岗,当地坚决反对,第3次在关外在农垦及其他方面都没有用途的荒山、石头山落实了,但落实后原来的钱又不够用了,于是在1998年政府又追加拨了270多万,前后共用400多万,还建了300多个墓室”根据2001年6月深圳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B(汉族)访谈材料。而内地的一些城市,虽然也是同样的问题,出现比深圳早,情况比深圳严重,但至今未能解决,主要就是资金没能解决根据2001年6月深圳政府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B(汉族)访谈材料。又比如,深圳在免费为民族地区培训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建立希望学校,无偿或有偿为民族地区提供发展基金项目等等,假如市财政和整个社会没有经济实力,这些工作就无法谈起。因此,有些人说深圳支援民族地区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经验没法学,没法比,实质上是说深圳经济实力没法比。这一事实也印证了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经济搞不上去,不用提民族凝聚力是否成问题,就是工作也难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