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顿(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7142500000015

第15章 书写辉煌的人生(2)

在查尔斯·斯科特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巴顿表达了自己建设这支新部队的信心。他用一番振奋人心的语言阐明了他的部队的奋斗目标,指出:装甲部队需要“勇敢和机智”,才能不断在战斗中取得胜利,而他所指挥的部队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迈进,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他妈的顶呱呱的坦克手”。巴顿的话在装甲部队中引起了巨大震动,成了脍炙人口的趣谈,新闻界也做了大量报道。一位记者在文章中故意把“勇敢和机智”写成了“热血与豪胆”,以加深读者的印象。由于巴顿认为这个绰号虽说有些刺耳,但符合自己的性格,因此便默认了。很快,它就传遍了全国。

就在此时,阿德纳·查菲将军患了癌症,身体极其虚弱,但面临战争危机的美军离不开这位“装甲奇才”。为了使查菲集中精力抓好装甲部队的建设,美国军方对装甲部队领导层做了调整,任命斯科特接替第一装甲军军长一职。这又给巴顿带来了机遇,很快他便出任第二装甲师代理师长,晋升为准将。巴顿颇有些时来运转的感觉。但他却毫不谦虚,认为此职务非自己莫属,“序幕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面呢!”

巴顿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完成第二装甲师的创建工作。巴顿上任时,该师有实际作战能力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巴顿决定再组建两个旅。他立即调来3个助手,搬来军官的花名册,开始“闭门造车”——决定各个旅、团的军官配置。但他发现助手们的动作太慢,于是干脆只留一个人帮他打杂,全部实质性工作由他一个人操办。

部队的建制虽然形成了,但距离实战的要求仍相差甚远,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装备和人员方面。这是巴顿需要解决的第二个大问题。当时巴顿部队的装备已经陈旧不堪,特别是几百辆坦克早就超期服役了,其中一些根本无法开动,更别说用于实战了。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的素质太差。大部分坦克兵是刚刚入伍的,不仅不懂军事技术,而且人心涣散,纪律松懈。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穿上军装的老百姓。由于美国人长期处在和平繁荣之中,战火频仍的欧洲与他们远隔重洋,因此许1940年美国的“钢铁之军”——M1和M2型坦克群。多人对战争毫不了解,对艰苦的军旅生活充满了厌倦情绪,甚至相当一批人不知纪律和军法为何物。这样的军队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吗?

对此巴顿充满了信心,他决心把这群“乌合之众”训练成真正的战斗部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巴顿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是用自己的表率作用激励部队。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以身作则,并力图使全师的人都能经常看到他的身影,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以便让人们仿效他,追随他。其次,巴顿对部队施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他对每一项工作都制定了很高的标准,严厉地要求每个单位和个人务必达标,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为此,他经常耐心地向将士们解释平时训练与打胜仗的关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最后,巴顿采取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官兵,以提高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常常以一个心理学家的探索眼光来观察每一个军人,设法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进取心,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对集体的自豪感,鼓舞他们做一名好军人,优秀的坦克手,争取在未来的战斗中成为一名杀敌立功的勇士。

经过多年的磨炼和努力,巴顿已成为全军最杰出的演说家和战斗鼓动家,他的讲话有时激情四射,语言恣肆狂放,有时又寓意深邃,温馨感人。巴顿用这些风格极为鲜明的演说和讲话来鼓舞士气,激发官兵们的战斗热情。在他第一次向全体军官的演说中便显示出了这种魄力与自信,他那高超的语言技巧和分析能力给在场的每一个官兵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演讲主题是“关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战局”,但其主旨却在于鼓舞起军官们的备战热情,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能力。在总结了纳粹闪击战的特点和国际局势后,他给官兵们讲了一个关于恺撒的故事。据说恺撒总是在冬季刻苦练兵,因此在春天的作战中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打胜仗。其用意在于告诉他们,刻苦地训练可以使他们以微小的代价换取巨大的胜利。巴顿大声说到:“上帝只垂青于通过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人士……我们需要的是成功,而敌人则需要怜悯。”在另一个场合,巴顿用粗鲁的语言向士兵们讲解战备训练的真实意义。他说:“你们想打胜仗吗?你们想活着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吗?那么,你们就认真刻苦地投入训练吧!不要摆花架子,把你们的刺刀插向敌人的心脏。这是一种粗暴的训练方式,但它既可以打胜仗,又可以减少伤亡。”

从晋升那天起,巴顿就像一台上满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他昼夜忙碌,而且让下属们也跟着他转。他在全师开展了大练兵运动,苦练基本功,以便迅速掌握装甲车辆和各种武器的性能,并能很好地使用它们。为此他请了不少专家为官兵们授课,自己一有空也常去充当教官。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想方设法启迪官兵们的智慧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明白个人对集体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把整个部队锤炼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战斗群体。总之,他要向部队灌输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拼搏意识。

无论在指挥部中还是训练场上,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巴顿的身影。他指导参谋们研究制定部队的训练计划,策划和指挥各种军事演习。他驱车四处视察,及时发现并解决部队在训练、管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奖优罚劣,所以官兵们对于他的大声斥责很快就习以为常了。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每当巴顿出现时,官兵们便会精神振奋,充满豪情。巴顿就是以这种方式,指挥部队的行动,激励部下的士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他那样的“热血与豪胆”。

1940年12月,为了检测前一阶段训练的效果,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实战能力,经上司批准,巴顿率领部队搞了一次长途拉练。这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因为这次行军不仅路途遥远——即往返于乔治亚州的哥伦布和佛罗里达州的巴拉马之间,而且参加的兵种复杂(空军也参加了行动),车辆众多。作为总指挥,巴顿不仅要调度1000多辆坦克和机动车辆在地面行进,还要组织空地协同行动,路途还要随时解决维修和补充油料、给养等问题,其复杂程度在美国装甲兵历史上是空前的。

巴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他的指挥下,装甲部队军容威武雄壮,纪律严明,技艺娴熟,浩浩荡荡的钢铁大军在几天内便顺利地走完了全部行程。更令巴顿感到振奋的是,他们在沿途受到了隆重而热烈的欢迎,成千上万的居民自发地拥到路旁,用惊奇羡慕的眼光目送一辆辆坦克从他们面前隆隆地驶过。甚至学校也放了假,许多孩子组成了啦啦队,为美国的装甲英雄们大声喝彩。整个行军简直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可以想象,每一个观看了这场演习的人都对坦克这种新式武器留下了1941年9月8日,巴顿在路易斯安那州军事演习途中凝思。难忘的印象,同时也大大坚定了他们战胜法西斯主义的信心。

这次行军不仅在军事训练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舆论上为装甲部队做了最有效的宣传,壮了它的声威,使人们对巴顿不久前的预言确信无疑:“装甲部队是一种难以置信的毁灭工具,它能以惊人的力量杀开一条血路,无情地冲击敌人。”与此同时,对巴顿的赞誉之声也陡然高涨,他甚至成了某些人崇拜的偶像,所谓“巴顿神话”也再次四处流传,它将伴随着二战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完善。

为了扩大“战果”,巴顿决定于1941年1月举行一次公开的阅兵,为此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巴顿总结了上次行军的经验,对全部军用车辆进行一次彻底的检修,油漆一新,并亲自为装甲车辆组队和编排行进路线。为了鼓舞士气,巴顿设法组织了一支军乐队,比阿特丽丝还专门谱写了一首进行曲。

阅兵正式开始了。首先奏乐,礼炮轰鸣,接着,1300辆战车编队行进,做出各种战术动作,威风凛凛地通过了检阅台,坐在炮塔上的军士向阅兵首长行标准的“巴顿式”军礼,整个阅兵式没有出任何疏漏。此刻,巴顿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和骄傲。他在一次工作总结中宣布:“我们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战斗力量。”

但巴顿并没有为这些成绩所陶醉,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他以充沛的精力、火热的激情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不断创造出新的佳绩。他的工作能力和取得的成就不仅为广大官兵和新闻界所津津乐道,也使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等关心提携巴顿的军界要人感到十分满意。不久,他被正式任命为师长,晋升为少将。

巴顿的荣誉是靠他的干劲和勇气得来的。但是,他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个“莽撞粗俗的冒险家”。他的确十分强悍,也有几分粗鲁。但凡是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粗中有细,外刚内柔,是一位有真知灼见、有胆有识的军事统帅和战术大师。为了提高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他冥思苦想,翻阅了大量材料,并亲自进行试验,琢磨出了不少好点子。

巴顿认为,装甲师是一支科技含量高、规模庞大的部队,这对于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创建的历史短,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许多棘手的新问题,弄得不好,大部队在行进中很容易成为敌人飞机射击的靶子。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防空?如何有效地进行通讯联络和发布命令?如何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和攻击力?如何从封闭的坦克中救出伤员?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可靠办法,巴顿找了许多专家和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他还亲自深入到基层或训练和演习的场所,搞调查研究。为了从空中进行观察,他买了一架小型飞机,亲自驾驶飞机在部队上空飞行,从实地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通过驾机飞行,他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发现小飞机有许多用途,如快速传递信息、进行空中侦察、确定炮兵射击方位等等,但最令巴顿感到满意的是为他及时地下部队、上前线提供了方便,而且他本人非常喜欢从空中俯瞰地面战场的那种感觉。他的这些发现后来在战争中全部得以应用。

有人说,战争会使人和事物早熟。在练兵备战期间,巴顿的战术思想也迅速地成熟了,其特点是简捷实用。例如:充分运用坦克的火力;发挥坦克部队进攻的突然性;充分发挥大集群作战的速度和机动性;空地协同;步坦协同等等。这些战术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平淡无奇,其中有些已经过时了,而在当时却似乎有标新立异之嫌,充分体现了巴顿要“干天下未干之大事,创人间未有之奇迹”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