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2
7137600000043

第43章 戚继光斩子

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广为传颂,其中,最为人们传颂的就是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违反部署

嘉靖年间,倭寇数十次骚扰台州。戚继光奉命平倭,在台州数次大败倭寇。然而不久,倭寇败而复来,出没如常。为了彻底消灭倭寇,戚继光选择桃诸镇为控制点,造城立辕,招募台州、金华两府壮丁,训练新军。后来倭首海啸大王由汉奸杨通带路,绕过桃诸城,准备掳掠仙居县。戚继光得到密报,当即命自己的儿子戚英带领1000名新军,埋伏于仙居县东边杨府一带小平原,并派部将胡守仁带领新军500名,要让敌人一触即溃,并想方设法将倭寇引进杨府平原后,把队伍隐伏在白水洋镇西界岭头,拦截溃退之敌,将倭寇包围消灭掉。但是,戚英是员虎将,自视甚高,认为只需在白水洋就可以全歼倭寇,于是妄改父亲的战略部署,按兵在白水洋迎战。胡守仁领兵到白水洋时,发现戚英所率新军没有按戚继光的部署行事,就劝戚英速退杨府,白水洋由他隐伏,只等倭寇进入仙居平原后,双方夹击,全歼倭寇。但戚英固执己见,拒不接受劝告。情势非常紧迫,胡守仁只好分出200名新军由牙将李彦青率领,埋伏在林交山渡口的山林中,等待暗击败倭,不使漏网的敌人逃出黄沙地带。

亲父杀子

这一日上午,倭寇长驱进入白水洋花街时,西有戚英千名新军,北有胡守仁迎头痛击,死伤累累。倭酋知道中了戚军的计谋,率军后退,企图逃往海上。倭寇败兵在林交山渡口与李彦青200名新军展开了一场肉搏战。因李彦青的新军连日奔波疲惫,人数又少,全部壮烈牺牲。等到胡守仁的追兵赶到渡口时,数十名残倭已向东逃窜不见踪影了。

这时,戚继光的援军已过小岭,与胡守仁军队相遇。胡守仁向戚继光报告有数十名倭寇漏网后,戚继光怒发冲冠。催兵到塘头朱溪边,安营立辕,设立行刑台,要按军法处斩戚英。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戚英,认为已彻底消灭了倭寇,正在忙着打扫战场,他错将换成首领衣甲的倭兵当成倭酋,准备报功。

等到中军传令,他才知道自己犯了军规,只好自缚到辕门请罪。戚继光升帐,传令带罪将问罪。戚继光历数戚英擅改作战方略,盲目自大,不听忠告,设伏不周,致使残倭漏网,小胜而骄,不辨真假,忙于报功等几条罪状,无论那一条都犯了死罪,喝令推出辕门斩首。

众将求情,免小将军一死。但戚继光严肃地说:“戚英所部虽斩获最多,非一人之功,是千名将士齐心协力作战之功,戚英不能独占。我是领军主将,若姑息他,重罪不办,何以服众?何以号令三军?”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诸将都哑口无言。戚继光当即命令胡守仁为监斩官。胡守仁接令在手,一时手足无措。但他终于将令牌掷出,戚英身首异处。

思儿亭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戚继光在宁德斩子的故事。当时倭寇在福建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朝廷换了几任大将也拿他们没办法,百姓叫苦连天。后来戚继光率八千义乌兵入闽抗倭,头一仗打的就是海上倭寇巢穴——横屿。

横屿是一个海上孤岛,与宁德的樟湾村隔海相望,涨潮一片汪洋,落潮泥泞一片,不易攻取。经过一番明查暗访,戚继光终于决定在中秋节下半夜出击,拂晓前捣毁横屿倭巢。临行前,戚继光晓谕全军:“潮水涨落,分秒必争,只许勇往直前,不准犹疑回顾。违令者斩!”戚继光的儿子戚狄平任先锋官,首先带领队伍出发。

行至麒麟山下的宫门嘴山口时,戚狄平想知道父亲所在的中军是否跟上来,就回头朝樟湾方向望了望。跟在后面的将士以为先锋有令传达,不觉脚下一顿。戚继光发觉有人停马回头,立即询问是什么原因停步不前。中军回报说:是戚先锋回顾所致。戚继光大怒,命人将戚狄平绑至马前,斥责道:“你身为先锋,带头违令,如何叫三军将士服从军令。”于是下令按军法就地问斩。身边部将纷纷说情,都无济于事。结果,戚狄平还是在大路边被斩首示众。戚家军扫平了横屿倭巢之后,就南下福清继续追剿倭寇。一次战斗间隙,戚继光登上闽侯吼虎山,想起爱子被斩于宁德樟湾村头,不禁伤心下泪。后人就在他曾立足思念爱子的地方建起一座六角凉亭,取名“思儿亭”。而宁德樟湾百姓则在当年戚狄平被斩的地方立“恩泽坛”石碑,以永远纪念戚继光斩子的大义之举和戚氏父子剿倭保民的恩泽。

另一些说法

相传,戚继光在河北迂西县主持长城防务时,也斩过一个儿子。那年冬天,戚继光得到探报,塞外朵颜部的骑兵要进犯铁门关。戚继光很快布下天罗地网,传令诸将分头行动。

戚继光的爱子戚卫国也在军营里,见将士们都领命出战,也吵着要去杀敌。戚卫国当时13岁,聪明伶俐,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就是从没上过战场。戚继光见他执意要去,也想让他去锻炼锻炼,就答应了,让他随王将军到东山口埋伏。正像戚继光预料的那样,朵颜骑兵在铁门关吃了败仗,一窝蜂向东山口逃窜。只听一声炮响,王将军和戚卫国领兵挡住去路。骑兵头领一看不好,也发狠了,咬着牙,舞着刀,向戚卫国杀来。戚卫国毕竟年幼,又是头一次上阵,看见他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有些害怕,一愣神的功夫,这个骑兵头领就突出重围跑了。

戚继光听说戚卫国放跑了敌兵头领,立刻下令把他推出去斩首。众将苦苦求情,但戚继光一向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刀斧手只得从命。戚卫国死后,就葬在了铁门关。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这个故事。

实际上,戚继光斩子,确实是有这么回事。但戚继光所斩的是“义子”,名叫戚英,斩杀的地点在浙江台州仙居县的水洋镇花街的塘头朱溪边。因为戚继光出生于公元1528年,而公元1561年在名州打完最后一仗,戚继光才34虚岁,不可能有已成为青年将领的儿子。另据戚继光自己写的文集中的记载,他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仙游取得解围战役胜利后,曾去九鲤湖向九鲤仙祈祷,盼望能生子“续嗣”,可见他当时还没有儿子。事有凑巧,4年后,即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戚继光生了个儿子,名叫戚国祚,是他的长子。因此,戚继光所斩的不是他的亲生子,而是他在义乌练兵时结义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