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2
7137600000039

第39章 大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是场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之争。

事件起因

明武宗朱厚照荒唐了一辈子,在31岁壮年时去世,却没有给江山社稷留下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明王朝陷入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大空位时期”。

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各种考虑,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熄外藩入继大统,以此来维系皇朝的血脉。

良好修养

兴献王朱厚熄这时年仅十五岁,他的父亲前任兴献王朱祐杭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皇帝的弟弟,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朱祐杭在世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亲自教他读书,做什么事都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朱祐杭很重视对儿子礼仪的培养,小小年纪的朱厚熄就已经着手参加王府中的管理工作了。父亲去北京朝见皇帝时也总是带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宫廷礼仪。父亲死后,刚刚十二岁的他就继承了王位,但他精明强干,把王府中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良好的教养在他刚当上皇帝的几年中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开始力争

根据祖制,继位的皇帝应该是前任皇帝的子嗣,称前一代皇帝为皇考。按照大臣们的意思,朱厚熄应该作为孝宗的过继子继承皇位。

这样,朱厚熄就要称孝宗为父,称仍在世的孝宗张皇后为母,反而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对于这种安排,已继位为世宗皇帝的朱厚熄非常不满,由此展开了他和朝臣之间长达几年的“大礼仪”之争,并且让这种纷争延续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世宗在自己的封地接到圣旨时,其实已经举行了仪式,继位为皇帝。

可是当他随着前去迎接他的使臣来到北京时,在城外才知道自己将被作为太子迎入京城,他开始很不满,坚持不肯入城。他和大臣们以及张太后争论了好久,最终才答应入城。在城里重新举行了继位典礼后,他又被告知将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他表示坚决反对。继位后的第五天,他就下令让群臣们廷议,给他的父亲一个合理的称号。他的母亲蒋氏在被迎入京的途中听到此事,对陪同的官员大发脾气说:“你们受职为官,父母都得到了封诰,我儿子当了皇帝,却成了别人的儿子,我还到京城做什么?”不肯再向前走了。

朱厚熄听后,哭着去禀告张太后说:“我要退位,您另选别人做皇帝好了,我要同母亲一起回安陆去,仍旧做兴献王。”皇位继承仪式都已经举行了,又怎么能容他这样儿戏的说不做就不做了呢?于是张太后和大臣们一再地妥协退让,但是等蒋氏到了北京城外,这种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了。

这时,张太后和大臣们已经无奈地尊皇帝的生父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皇后,但是心中却仍不情愿,仅以王妃之礼而不是应有的皇后之礼迎蒋氏入京。蒋氏大怒,说什么也不肯再前进一步了。世宗知道了自然又是一顿大吵大闹。

最后妥协的仍是张太后和大臣这一方,蒋氏最终从皇城中门入,谒见太后,才算作罢。本来世宗对杨廷和辅助自己登上皇位还是很感激的,但是经过一连串的纷争,他才开始意识到,他只是杨廷和借以治理国家的一个傀儡王爷,杨廷和其实根本瞧不起他这个少年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皇帝去实行而已。世宗在“礼仪之争”中明白了这一点,他开始疏远杨廷和。最后,在皇帝和大臣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杨廷和被迫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了。

皇帝权威

杨廷和辞职后,“大礼仪”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派以新任礼部尚书汪俊、大学士蒋冕、文渊阁大学士石瑶、大学士毛纪为代表,坚持恪守札法,维护皇室血统的一脉相承。另一派以张璁和桂萼为代表,宁肯不顾传统礼仪,拼命维护朱厚熄。

这时,朱厚熄决意抛开内阁,一意孤行,非要按他的旨意行事不可。他强令礼部追尊其父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兴献皇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令礼部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安放皇考神主。

汪俊、蒋冕不肯从命,愤然辞职。朱厚熄还采纳了张璁、桂萼的意见,传谕内阁除去父母尊号中“本生”二字,毛纪力言不可,朱厚熄大怒,限四丑恭上册室。

两派争斗水火不容。大臣每次上奏折,把他们商改的结果报告给皇帝,皇帝都觉得很不满意,每一次都予以驳回。可是支持皇帝想法的奏折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又被内阁驳回。于是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有一天早朝后,许多官吏跪在门外,高呼孝宗皇帝。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朱厚熄毫不动摇,他下令锦衣卫抓捕为首的人。群臣大放悲声,嚎哭不止。朱厚熄又派人抓了一百三十四人。

两天后,朱厚熄又下令,将为首者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结果十六人死于杖下。与此同时,兴献王朱祐杭的神主被迎奉入京,供奉在新建的观得殿里,尊号曰“皇考恭穆献皇帝”。朱厚熄终于在“大礼仪”之争中取胜。

自此以后,他以群臣在“大礼仪”之争中的态度划线,开始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滥觞。张璁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桂萼被授予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主内阁,执掌大权;对反对派官员则进行排挤报复,动辄下狱廷杖,弄得朝风日下,邪气上升。朱厚熄不以为祸,反而洋洋自得,更加独断专行。

其实这场“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上这是一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大臣们坚持皇帝把生父当作叔父,是为了遵从祖制,维护皇室血脉的正统。一旦听从了皇帝的意思,以兴献王为帝,就等于是在皇室之外另辟宗室入继大统,皇位继承的确定性就会因此被动摇,为以后外藩篡权开了先河,制造了借口。而皇帝的一意孤行,除了因为对生身父母的孝敬,还有迫使满朝大臣向自己屈服,显示皇帝绝对权威的意义。

这场争斗也确实是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表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从此以后,皇帝更可以不顾大臣的意思而为所欲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