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2
7137600000036

第36章 立皇帝

明武宗正德年间,朝中出了个“立皇帝”刘瑾,他是有名的正德八虎之一。

群臣不满

正德年间,明武宗身旁有八个宦官受宠,他们依仗皇帝的势,无恶不作。被称为“八虎”,其中,刘瑾为首。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从小就自宫入宫当了小太监。武宗的时候,刘瑾执掌宦官二十四司中专管娱乐活动的钟鼓司。明武宗即位的时候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刘瑾想尽了办法,准备各种歌舞技艺去取悦武宗,武宗因此非常喜欢他,总是跟他在一起尽情玩乐。

朝中的大臣们都很为这种状况担忧,可是无论谁说什么武宗也听不进去。后来正巧发生了一起天灾,一个风雨之夜,雷电把祭坛的大门、奉天殿的屋顶、太庙的镇脊兽都劈坏了。古代人最相信这些灾祸,认为是人做错了事,上天借此来发出警告。所以武宗也按照惯例,允许百官陈述朝廷政治上的弊端。于是大臣们趁机进言,指斥武宗荒芜政事,整日与八虎嬉戏,要求武宗下令把八虎斩首示众。武宗还是置之不理。

大臣们私下商量以后,联名写了一些措辞非常严厉的奏折,说正是由于太监们的引诱,使武宗贪于享乐,不理朝政,以致天生异变,仍旧要求皇帝把八虎送到三法司审判,以求能够提前消除后患。武宗毕竟年纪还小,看到大臣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也有点慌了手脚。他和大臣们商议对八虎的处置问题,武宗仍然想尽力保护八虎,大臣们则坚决要求一定要把他们处死,双方争议了很久也没有得到统一的意见。这时就连宫中其他比较受信任的老太监都站出来附和朝臣们的意见,武宗终于有点动摇了。

第二天,武宗颁下了一道诏旨,称赞大臣们为国分忧,说的意见都是正确的。但是话头一转,又说刘瑾等八人一直尽心地服侍自己,所以自己也不忍心把他们置之死地,希望大臣们能把要求稍微放宽一点,自己一定会尽量的惩处他们。这说明皇帝已经有了向大臣妥协的意思了,只是这个结果离大臣的要求还差很多,所以以内阁三位大学士为首的朝臣们又陆续觐见,强烈要求处死八虎。宫中的太监也纷纷表示赞同。武宗实在没有办法,终于答应处决八虎,并许诺第二天一上朝就宣旨逮捕八虎。大臣们这才心满意足的各自退去了。

形势急转

在大臣交相弹劾的这几天里,刘瑾他们始终坐卧不宁,寝食难安。这天朝议完毕,刘瑾看出情况对自己越来越不妙,心急如焚。当天深夜,他干脆豁出去了,带着其他的七个人,一直闯到皇帝的寝宫中,跪在地上痛哭失声。武宗作出这个决定本来就是被逼的,一看以前陪自己玩耍的伙伴一个个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里也觉得很不是滋味。刘瑾见皇帝也有点不忍的样子,又接着说,朝臣们之所以一定要把他们置之死地,就是因为宫中有人嫉妒皇帝对他们的信任,所以勾结了外朝的大臣想除去他们。武宗仔细回想朝堂上的经过,认为刘瑾说的话很有道理,也不觉认为刘瑾他们根本就没有做过坏事,是被人陷害的。刘瑾看出皇帝的心思,更加卖力的鼓动说:“他们如今敢这么放肆的逼您处决我们,就是想孤立皇上,使皇上以后不得不听从他们。如果我们替您掌管司礼监,他们就不敢对您这么无礼了。”武宗听了连连点头,他也早就厌烦了大臣们总是在他耳边唠叨,让他做这做那,刘瑾这么一说,正合了他的心意,他马上下旨,命刘瑾掌管司礼监,兼提督团营,其他的七个人也都被任命掌管重要的职位。

第二天早朝,大臣们还满以为今天宣旨是要捉拿刘瑾等人,没想到圣旨的内容却正好相反。昨天强烈要求处斩八虎的人都被革职拿问,大学士们被勒令退休回家,刘瑾等人则掌管了各个内府的重要衙门和东、西厂。情势急转直下,朝臣们一时之间都惊呆了。

皇帝身后的皇帝

刘瑾毫不留情的消灭了他的敌人,终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他一方面使出各种手段讨好武宗,一方面在朝中大发淫威,朝臣们都噤若寒蝉。他还独创了罚米法,那些违背了他的意思的大臣,就被迫用自己的家产买米向边疆输送,结果一个个都倾家荡产。每当皇帝上朝的时候,刘瑾就站在皇帝的身边,一同接受大臣的朝拜,一点也没有退让在一旁的意思,所以人们都在私下里称他为“立皇帝”,意思就是他是站着的皇帝。

有一次,一个太监实在不满刘瑾等人作威作福的嚣张气焰,就写了一封匿名信,等刘瑾走过的时候,偷偷地扔在刘瑾的脚下。刘瑾看了信中的内容顿时大怒,命令当时跟随在他身边的大臣们全部都在奉天门外跪着,直到找出写这封信的人为止。当时天气炎热,大臣们从早晨一直跪到下午,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当场昏死了。这天没有查出写信的人,刘瑾又把这些无辜的大臣都关进大牢,一定要查出这个人是谁。第二天刘瑾终于找到了写这封匿名信的太监,才把大臣们放了回去,可是有的人因为受不了这种酷刑死了。当时在场的一些太监很同情这些大臣,发了一些冰镇西瓜给大臣们解暑,刘瑾知道了也很生气,下令把这些太监发送到南京去了。

当时这正德八虎在皇帝的庇护下,运用手中特务机关的大量密探四处侦察,发现有不利于自己的人就想方设法除去。许多无耻的大臣,像焦芳、杨玉、曹元等人都投靠到刘瑾的门下为虎作伥。朝廷内外到处都遍布着刘瑾的密探,这场宦官乱政的闹剧一直到正德五年刘瑾被处死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