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守“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训导古已有之,而且,古人早把能够守信的人叫君子,不能守信的人自然就被视为小人。
避免识人失误
为避免第一印象的错误,有七点值得注意。
把喜欢口传甲乙的人,当做是有思想的人
把有些人说的人云亦云、陈词滥调,却误以为是精妙的真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真理,随口道出,也很精湛,需要区分的是他自己的深刻领会,还是鹦鹉学舌。
把开口闭口谈论名人,当做是有能力的人
喜欢比较各种名人的短长,排他们的座次,这类人并不一定是学有所长的人。
一个真正的人才,多半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品评他人身上,因为关心自己的工作还来不及。就算他把关心名人当做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果不能从中归纳出历史性、人类共同性的东西,与一般常人也无区别,这样的人才见识平凡,算不得本事。
把耍小聪明的人,当做是奇才
把锋芒外露、耍小聪明的人当做奇才。从中国传统修养来看,锋芒外露的人内涵甚浅,并不是真才实学的人。其优点是,初次接触觉得这个人很有见识,力量也不小。如此轻信,错误不可避免。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才不主动宣扬自己的才能,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样地等待买主,那是现代的愚。拿捏好宣传自己与蓄劲待发的分寸,是能力和经验。
把性格沉默的人,当做思想空虚的人
沉默是不需要表露才华时的状态,冷静观察,深刻思考,以静待动。一旦表现,则精妙思想就娓娓道出。
莫把大智若愚、思想深刻、沉默寡言的人视为空虚无能。能力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由手和头脑干出来的。很多年轻人读了十几年书,到社会上来处处碰壁、伤痕累累之后,才反思自己的过失,待成长后,又浪费了几年宝贵的时间。
把谈论政治的人,当做是人才
这也是值得注意的,有才之士当然关心家大事,但与喜欢谈论是两码事。喜欢谈论,却看不到问题本质,预测不了事态的方向,找不出有力的措施,纯粹是关心。装了一脑袋时局知识而无实用。既关心,也能看到本质,预测未来、想出办法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把喜欢搬弄是非、评头论足的人,当做有见解的人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如此对待别人,也会如此待你。因此,对这类人不要一见面就下结论。如果他评论的你已了解,那对这个人容易辨别。如果不了解,就不要轻易相信讲话人,应从其他方面进一步考察。
避免以貌取人
整洁的人的确比肮脏的人看起来舒服得多。外表如果让人不舒服,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内心的喜恶。我们平常也会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别人的长相:“那个人一脸胡子,长得像个土匪似的!”、“那个人一脸奸相,看起来很坏的样子!”这些完全都是根据外观所下的判断。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人的长相或体型是与生俱来的,并非是自己能决定的。你如果只是从外表看对方就表示:“我总觉得那个人看起来很讨厌。”那只是表明你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
然而,很多人虽然长得很丑,却是某领域创造奇迹的成功者,在他们其貌不扬的外表之下,有着最深谋远虑的思考力及最精干的做事能力。事实证明,在这些外貌不扬的人当中,不乏成功的学者、经营者、政治家。这些内心善良、学识丰富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如果你不能以开阔的胸襟来接受这些有智慧的朋友,而只知结交俊男美女,那就称不上是识人的高手。所以,在识人时,如果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本质,那就很可能与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这无论是对你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所以,在对员工的考评中,千万不可以貌取人,尤其是对于女性,长相甜美的女子,并不一定是聪明或者善良的人,反而是有些外貌丑陋的人,会因为内心的自卑,而更加努力地充实自我,成为一个有内在美的人。
有相当多的人把相貌美丑作为识人的标准。长得丑、奇形怪状的人,看了心里不舒服,就“咔嚓”一下把此人的才能否了。以下两则典故可以引以为戒:
子羽曾是孔子的学生,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孔子见他其貌不扬,印象不好,觉得长相这么丑的人怎么会有才气呢?所以他对子羽态度很冷淡,不愿尽心教他。子羽感到没趣,只好退而自学。以后他刻苦自励,终有所成。孔子知道后深为后悔地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叹。
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孔子对于怎样知人是有一套较为深刻的见解的,可遇到具体问题,却也会忘了知人应取的客观标准。可见,以貌取人已成为识人、知人的习惯。
曹操统一了北方,实际上本还可以轻松地取得西川,刘备就没有了根据地,历史兴许是另一个模样了。
刘备进西川前,蜀地归刘璋管辖,刘璋是个无能、懦弱的人,西川迟早要被人吞并,因此他手下的人才就各打各的打算。张松就借去许都向曹操求援的机会,暗藏一幅西川军事地图,如果曹操看得起他,就把西川拱手送给曹操。
曹操偏偏在这时犯了一个错误。张松在西川是很有名的人,但长得丑,尖头,暴额,牙齿也露出来,身材短短的,但声如洪钟。曹操一看这个丑样子,立刻就把脸拉下来了,因为丑,他实在不喜欢,也就对张松很傲慢。
张松一生气,地图不献了,把曹操手下人羞辱一顿,又逼得曹操撕毁自己的兵书,扬长而回西川,投靠刘备去了。
曹操是一代雄主,求才若渴,任人唯贤,却阴沟里积船,丢失了大片土地,英雄的愿望也得不到实现。他也称得上雄才大略、英明当世,为挽留住关羽这个蚕眉重目的美髯英雄,费了那么多的心思。实际上回过头来看,即使他留住了关羽,也可能又多了一个徐庶,一言不发,不肯为他效力。就算效力了,以关羽的骄傲,也不会十分听话,更难说以他一人之力能帮曹操打下西川,而张松却是拱手奉送。这一正一反之间的差别,可以掂出以貌取人的错误分量。
可惜曹操一世英雄、文武全才、雄心壮志,因以貌取人,一念之间铸成历史的错误。
以言谈取人,也是领导常犯的错误。有个成语叫:“纸上谈兵”,讲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的故事。赵括其人,夸夸其谈,本是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之辈。听了秦国反问计的赵成孝王,不听赵奢对赵括评价,向一个只会饶舌的“假人才”委以重任。结果,四十万大军全部覆灭,赵括也中箭身亡。
诸葛亮也犯过以言取人的错误。诸葛亮出兵饯魏,料到街亭是关键地域,必须可靠的人把守。他认为马谡熟读兵书,善讲兵法,堪称太任,就委任了马谡。结果,街亭失守,蜀军陷入极度被动境地。
从情绪观察人的心胸
人的情绪和欲望的表现一般有六种基本方式:
如果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就会感到喜悦;要是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他就会产生抱怨;要是他总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绩,就会被别人厌恶;要是他处处谦虚退让,甘居人后,就会讨得别人的喜欢;要是他揭露别人的短处,就会遭别人的妒忌。
那么,如何通过这些表现形式,推知探究人的内心呢?
性格刚强的人喜欢发奋图强,建功立业;正直善良的人喜欢督察行政事务,考查规章制度;有才能的人喜欢治理动乱的局面;有谋略的人喜欢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喜欢盛气凌人地提问别人;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富,得到上级宠幸的人喜欢显示他的权势。如果他们的愿望理想得到别人的称赞歌颂,他们就会非常高兴,这就是所谓愿望得到了实现。
如果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挥,那么他们的愿望就实现不了,要是他们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们就会感到悲哀。因此,要是不能建功立业,性格刚强的人就会愤慨;要是行政事务都不讲规章制度,正直善良的人就会悲哀;要是无法积聚财富,贪婪的人就会忧虑;要是自己的权势得不到显露,得宠的人就会悲伤。这就是所谓能力得不到发挥时,人们就会悲哀。每个人都想超过别人,都想比别人强,同样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都非常厌恶别人自夸,自夸就是想超过别人。
以上这六种情况都源于自高自大的心理。所以在识人时,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冒犯,不计较就会显得谦虚退让,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但是见识浅薄的却不是这样,这种人既不能正确地审时度势,又要求别人听自己的。他们假装敬爱别人,以这种态度来使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要是别人不经常邀请他去做客,他便会认为对方轻视自己。如果别人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就会怀恨在心。
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绪和欲望可以辨别他的内心,可以知道他究竟是心胸宽广的贤者还是粗鲁丑陋的小人。以下为四种常见的优缺点互见关系:
从呆板识其耿直
耿直的人如果不拘泥死板,就可能不是耿直了。因此从拘泥死板中可以看出其耿直忠诚的一面。人的个性形成后,有很大的稳定性。拘泥死板与忠诚耿直之间的联系就体现了这个稳定性。“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这个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忠诚耿直的人必然带有拘泥死板的特点,但拘泥死板的人未必是耿直之人。
从软弱识其温和
软弱是性格中的一大缺点,会使人在竞争和谈判等事务活动中处于劣势。更大的危害是坚持不住原则或正确的东西,不合理的不能够据理力争,这样会给团体造成损失。从个人角度看,因软弱而受损,无大碍;从单位角度看,则是因个人弱点造成集体的利益受损。
反过来讲,软弱也可看出一个人温和的优点。待人温和是谦虚、尊重人的品质,有良好个性的一面。作为主管者,如果希望员工有温和的性情,就不要随便否定他软弱的一面。没有软弱,可能就少了温和。温和与懦弱有一定联系。如果有温和,却不软弱,这样的人定不是一般的人。
从粗处识其心细
粗心大意的人,平常总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如果仔细观察他做事情的一些细小环节,就可以判断他是否是可用之才。对无关紧要的事情粗心一点,那是表面现象,不是本意;如果把一些重要细节都一并漏掉了,那就算不上人才。反之,就是一个值得使用的人才。至于怎么使用,要视其所长而定,这是一个严肃的鉴别过程。“粗者”也可能指“粗人”,就是没什么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当中仍有许多人成长为栋梁之才。考察这类人物,也可从细处着手。说他没有文化,缺乏修养,但如果也能尊长扶幼,该小心处小心,该谦卑处谦卑,那也是一种町造化的人才,有细的慧根。如果一味地粗,无法无天,以粗行天下,要么自己栽跟头,要么给单位惹麻烦。这样的人自然是不值得选用的。
细心的人都比较谨慎,也比较谦虚。有的人谦虚谨慎,那是因为他的确有大学问,这叫谦。有的人则是自知能力学识不够,因而也很谦虚,这叫虚。谦虚是好事,说明知道自己不足,知不足,就可以改进,一点一点进步,自然能成长,区别只在才大才小了。
要考察“细者”,可以从“粗”的一面入手。谨慎中有大胆的一面,看准时刻敢挺身而出,关键时刻敢站出来不退缩,这就是细中有粗了。这样的“细者”有聪明的头脑和挺拔的脊梁,历代的有骨气的文人多属此类。细中有粗的人一般有不怕死的冲动和坚忍品质。
细也可能有琐碎的含义,细不能粗,则形同弱小女子,当然是不得任用的了。如果有粗的一面,但胆气不壮,首先看他本身底气足不足。如果底气足,那好,可以培养他的血性之气,从而坚强地站起来受任;如果不足,那可能会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值得去大力培养了。
从直率识其无私
斥责他人的过失,揭别人的短,不留情面会使他人产生愤恨情绪。攻奸揭短是性格直率的特征。在识人时,如果取其直率朴实、心底无私的优点,那么就不要因他不留情面的口吐直言而不肯定他的作用。
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引导这种人掌握说真话的分寸和场合,充分运用“直谏死臣”的忠和迂回曲折的柔,就能像战国时候的触龙说服赵太后一样,既讲清了道理,又不伤他人面子,又办成了事,一举三得,功劳着实不小哇。如果触龙一味地直言死谏,不讲策略,不注意周遭形势的变化,不仅办不好事,反而枉送性命,让国家又损失一个人才,于事无补,未必就是最佳的选择。虽然“直言死谏”是忠直耿臣最后的选择,但触龙的迂回之术是可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