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插入裤袋中,多半是在紧张之余无意识地把手放入裤袋中的。
不论何人,为了要解除内心的紧张,大都会做出解除肉体紧张的动作。他将手插入裤袋中,也只不过是要借着触摸自己身体中易于接触的位置,来提高与自己的亲密性,进而消除紧张。初次会面的对象,即使他做出违反礼仪的动作,若因此责难他并非上策。接受对方的那些信号,并使其紧张得以缓和,这才是要引出对方真心话的一个前提。
故意与对方的意见持反论
以了解对方的人品及思想为目的的面谈中,为了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抓住正确的形象,就有各种深层的方法被使用着,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压迫面谈的方法,这是一种向面谈者提出令他不快的问题,或是将对方置于孤立状态而迫使他做二者择一的决断的方法。总而言之,就是“虐待对方”,将之赶入危机的状况中而视其反应的方法。
持续提出以“是”、“不是”不能回答完全的问题
对于人际交往,特别是要探知对方的真意时,不论有关任何一方面,都有必要让对方说出更多的话语,因此,这一方法应是一个有效的助力。
对方若把话题岔开
对方将话题岔开,大致上有三种情形。其一是因为完全不留神而岔开了,其二为突然产生出乎意料的联想而岔开,另一种则是故意将话题引到别处的情形。这些情形都表明说话者目前的兴趣和精力已转向岔开了的话题上。因此,对于对方的谈话不要在中途截断,让他继续一段时间。如果是第一种情形的话,不久之后对方对于究竟何者才是正题也感到非常诧异。第二种情形中,因为本人并没有忘记本题,所以能自然地了解到其联想与本题的关系。而如果在隔一段时间之后仍然不能回到本题的话,就可以判断为第三种情形。依此种方法可以了解到,乍看之下是很浪费时间精力的“离题谈话”,也是可以成为读出对方心理的一个绝好机会。
不妨闲话家常
在不了解对方的性格、感情特点等情形下谈话,就像拳击比赛,需要猛击。
而作初次见面的完全脱离目的的闲谈,就如同看似没有目的的进攻,提供了看清对方本意的线索。如果对方加入到闲谈中,则可视为接受你态度的表现。假设对方并不参与闲谈,那么对于你所引出的闲谈,对方应该表示出一些反应。视其反应,你就可以决定是进是退、或是再进一步试试看等,以改变自己的战术。
不要探究初次见面者的过去
为了拉近与初次见面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将话题指向有关对方的过去或出生故乡等,这也是可以的,但那并不一定都是对方所愿触及的往事。有时,这些事是他心灵上的创痕,在那种情形下,对方也会将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不快和忧虑表现在表情或实际行动的细微之处。因此,一边谈话也要一边注意这些信号。
当你被夸奖时
夸奖的言词、恭维话,并不都是单纯可爱的。一被别人称赞就立刻上当的,会被认为是太简单,太幼稚。然而,若是露骨地表示出猜疑心并冷冷地应对,这也会破坏交际的气氛。因此,最顺当的方法是先谦虚一番,然后继续保持着探索对方真意何在的姿态。由此就能够找出对方隐藏于赞赏言词内部的真正用意,并且判断出他是否对你怀有敌意或某种企图。
注意对方的眼睛
眼睛比嘴巴更会说真话——这句话可以说是一句名言。通过观察眼睛可以让我们探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无论一个人心里正打什么主意,他的眼神会忠实地反映出来。
眼睛是人类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经由眼神可达到交换彼此意见的目的。就像刚才所说,人类内心的所思、所虑,不管对方嘴里说得如何动听,其眼神也会出卖他自己。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在交谈时怎样从对方的眼神和视线里探出对方的真正意图。
和你谈话时,他并不看你
在说话进入正题的时候,对方时而移开眼光看向远处的话,不是他根本不关心你说些什么,就是正在算计某些事情。
瞪着你不放时
遇到对方有“啊!事到如今,听天由命吧!”这种态度,则表示他的谎言或罪过即将被揭穿时,就会显示出的这种故作镇定的姿态。
对方眼神忽东忽西的时候
当某人内心正担忧某件事,而无法真正坦白地说出来的时候,他会有这样的眼神。可理解为对你有自卑感,或正想欺骗你。
当你和生意伙伴见面的时候,看到对方灰暗的眼光,就应该想到对方有不顺心的事或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情;而当你和对方交谈时,对方的眼睛突然明亮起来,则表示你的话正说中了他的心灵和兴趣。
在交际过程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眼睛确实会传达主人的心思:
①虽然想着对方,但总是装出左顾右盼的样子,这不但表示对方具有强烈的关怀,而且他也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意思。
②将视线集中于对方身上,很快地收回自己的视线的人,大多属于内向性格者。
③将视线落下来看对方,表示有意对对方保持自己的威严。
④尽量开阔视野,或者视野的方向变化得很厉害的人,这种人大体上怀有某种不安和警戒之心。
⑤有些人一旦被别人注视的时候,会忽然将视线躲开,这些人大体上都怀有自卑感,或有相形见绌的感受。
体型与气质类型
肥胖型、脂肪质类型——燥郁质
这种人能够很优越地顺应周围的形势,大多属于活动性的人,给人温馨感,无论什么事都照做不误,虽然他们常施计偷懒,但还能被周围的人所谅解,这种人活泼开朗,充满社交欲,善良而单纯。
稍见瘦削的健壮类型——偏执质
这种人有坚强的信念,充满自信心,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都奋斗不懈,百折不回,这种人也有蛮干坏事的一面,专制、高压、不信任人、横暴等。
瘦弱型而有心事的类型——分裂质
瘦弱型中,有些人隐藏心事,在外表上引人注目,但却无法接近。瘦弱的女性,大都是个性刚强,生气的话,都会歇斯底里。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是冷静、沉着的性格,但其性格复杂。
体格强健类型——粘着质
肌肉发达、筋骨强健、体态匀整的人是地道的粘着质人,常常以秩序为重,讲求理义,但速度迟缓,说话绕大圈子,唠叨不停。
娃娃脸的未成熟类型——歇斯底里质
这种人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属显示性格。知识广博,言谈风趣,但每句话多以“我”字开头,不离自我表现。
瘦弱而线条纤细类型——神经质
对事物有强烈的感受性,对周围的变化非常敏感,留意身边的动静及缺点,文静真诚,驯服,没有自主性,性情易变且不易相交,但他们遵守约定,注重礼节。
从各种细微之处识人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透过细微的现象,可以洞察事物的演变,预测未来的趋向。实际上,这是“见微知着”心术的形象化表述。
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见微知着”,的心术尤为重要。它是胜利的前奏,避祸的法宝,它是人的智慧灵光的闪现。古往今来,有识之士无不重视。见微知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察育观色
人的喜怒哀乐难免形诸于色,尽管有人城府很深,掩藏不露,但总不能没有蛛丝马迹。察言观色就成为了解人和事物的一个通用方法。
从行为细节看人
人的行为框架,是一个人对外形成的总体行为印象,它由本人的思想观念所指导。一些人由于看到事情大局,所以对于暂时,或微小、或无伤大雅的伤害,就不予理会。知人识人必须体察其祥,认识藏在行动之后的潜在本质。
人在观察事物时,思想方法不同,所处环境以及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致使对事物的认识失真、失实。
如此,轻者会看错人,重者则贻误事业,因此我们在识人时必须识人以微、知人以细,要从小处、细节识人,以小见大。
人是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大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而人的心理藏于内心深处,如果本人不愿意流露,很难把握。但心理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迹象外现出来,“寓于内必形诸于外”,而人的行为就是心理迹象之一。为此,从现象发现本质,从行为观察心理,就成为识人知事的一条重要途径。
宋朝人陈瑾在一次朝会上,偶然发现了蔡京用眼睛直盯着太阳,很久很久,眼睛都不眨一下。于是,他逢人便说:“以蔡京这种神态,以后肯定能够升为显贵。但他目空一切,居然敢和太阳为敌,恐怕得意之后,要独断专横,肆意妄为,心中没有君王。”后来,他做了谏官,就不断地攻击蔡京。可因为蔡京的面目还没暴露,人们都说陈瑾有些过分。后来事实证明,蔡京真的像陈瑾所说的那样。这时,大家才想起陈瑾的话。
三国的时候,东吴武陵郡将樊佃诱使附近的外族作乱。州都督请求发兵万人征伐他们。孙权召问潘浚,潘浚说:“容易对付,五千人足够了!”孙权问:“你为什么这样轻视他?”
潘浚答道:“樊佃善于夸夸其谈,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过去他曾经为州里人整治酒饭,等到下午,酒饭还没吃到嘴里,他十几次站起身来观望,这个小问题可以验证出他是个饭桶。”
孙权大笑起来,随即派遣潘浚率兵出征。潘浚果然用五千人斩了樊佃。
言论判断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言语是一种现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质,现象是表现本质的,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作为人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现,有的是直接明显,有的是间接隐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对于那些直接表达内心动向的语言来说,每个人都能理解,而那些含蓄隐晦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心理动向的言语,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人与人的差别,也就在这里。这是创造思维的用武之地。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过来想想,倒过去看看,最后透过言谈话语,发现人的深层动机,那就说明,你比别人聪明得多。
明朝洪武元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个叫万二的人,他在安亭堪称首富。一次,有人从京城办事归来,万二问他在京城的见闻。这人说:“皇上最近作了一首诗,诗是这样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盖被。’”万二一听,叹口气说:“唉,迹象已经有了!”他马上将房产托付给仆人掌管,自己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儿和贵重的细软,向江湖泛游而去。
两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户都被收缴了财产,门庭破落,只有万二幸免。
究之情理
所谓究之情理,就是考察事物和行为是否合乎规律,事物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规律的,当你发现一个事件或行为是不合乎规律的、是反常的,那肯定另外有原因,如果找到了这个原因,便发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春秋时期,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臧孙子向南求救于楚国。楚王很高兴,答应得也很爽快。然而,臧孙子却满怀忧虑地回去了。他的车夫问:“你求救成功了,怎么还面带忧色?”
臧孙子说:“宋是小国,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的。然而,楚国却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不合情理。他们一定想以此坚定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同齐国抵抗,以此削弱齐国,这样就对楚国有好处了。”
臧孙子回国后,齐国攻占了宋国的五座城池,而楚国的援军连影子都没见到。
由近察远
事物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惯常的秩序和规律性,无缘无故、杂乱无章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收集并分析整理事物的现象,就能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局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即高瞻远瞩、预知未来。
齐国握有实权的田常,通过武装政变,拥立了顺从自己意愿的君主,他自己做了相国。在事变之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齐国的重臣隰斯弥到田常家来访,田常和他一齐登上高台,向四周眺望。东、西、北三面什么障碍物也没有,视野十分开阔,只有南面,因为隰斯弥家前的大树挡着而望不远,田常对此什么也没说。
隰斯弥回到家后,马上叫家奴们把大树砍掉。但还没砍几下,隰斯弥突然改变了主意,急令停止砍树。家奴们都惊讶地问他原因。他答道:“古人说:‘知道深渊处藏着乌龟是十分危险的’,你们还记得这句话吗?我感觉到现在田常好像在谋划什么大事,如果我们砍了树,他就会认为我这人很细心,可能觉察到他心中的计划,就很危险了。不伐树,不会被怪罪,但知道别人心底的秘密,其罪过可就大了’!所以我才让你们住手的。”
这是由近察远的典型例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伟人和凡人、心术高超的人和智力平平的人,差别只在尺寸之间。就是在那很微小的地方,有的人发现了重要的甚至石破天惊的事件,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因此,我们活在世上,绝不可忽略小事,往往就在对眼前的一件小事上,就在对一个人举手投足的认识上,一失误成千古恨!对此,不可不慎啊!
观小行察“真迹”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一个讲究吃喝打扮的人,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着之丽;一个善于请客送礼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个干工作吊几郎当,伺候领导却十分殷勤周到的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私利,等等。因此,一个人的细节反映出其做人的态度及内在本质。
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处在一般人群中的人,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的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知人识人者若能在一个人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义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肯定或承认对方,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从微小处识人
道德修养是从微小的地方逐渐锻炼形成的,人间祸患也是从微小的事物逐渐发展酿成的。祸与福在刚刚萌芽的时候,都是微小衙不易察觉的。以小见大,从微小处识人,才能识人之本质。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只看到近利而不去考虑未来,这样因小失大不是将自己置入危险之中吗?可见危友不可交。
早在古代,大将军窦宪娶妻,国内各官员都去祝贺。汉中太守也想派人去,部下李命劝道:“窦氏恣意横行,他的危亡立等可见,望您不交往也罢。”大守害怕不贺有祸,李命便请求让自己去当使者。在路上故意耽误时间,还没赶到便得知窦宪被诛杀的消息。
所以从小识大,从已知识未知,可以说是知人识人的第一需要了。
小变化识人
从小小的变化。可以体察到被认知者实际心理活动,是识人者学会的能力。
在美国钉有个有远见的妇女做了件聪明的事情。一天,这位妇女突然取出了自己多年在某银行的所有存款,几天之后这家银行倒闭了。很多人都很纳闷她是怎样预知的。后来这位妇女说,在不久前的一次聚会上,她见到这家银行的总经理,她发现这位老板服饰讲究,连指甲都经过高级美容店精心休整。她当即感到,自己的存款有化为乌有的危险,因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男子是不会花费这么多精力和钱财来修饰自己的。这个妇女从小处识人的本领确实不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