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感悟百年哈佛
7129100000002

第2章 感悟一:坚持真理(1)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Amicus Plao,Amicus Arlstotle,SedMag is Amicus Verltas.(拉丁文)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I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英文)

——哈佛校训

威廉姆斯·艾米思(Williams Ames)的名言

最有价值的一堂课

美国着名作家爱德华·黑尔说:“有一句话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就是‘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这是我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四年时间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它使我走向了成功,使我赢得了荣誉和尊敬。”

什么是真理?每一个国家、民族对这个词汇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哈佛大学,它被赋予的含义是:“真相、诚实和正直。”

“真相”,即弄清事物的真相和向世界提供真实情况,而不是生活在虚假和欺骗中;

“诚实”,即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不自欺欺人;

“正直”,即正直地做人,正直地做事,不为一时之利降低自己的人格。

早在1636年哈佛大学初创时,“真理”便成为它的核心价值观,它的灵魂。哈佛大学最早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但最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它体现了哈佛的立校兴学宗旨——求是崇真;它强调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质、操行、品德、治学方面都应坚持真理,力争在事业和品行两方面都成为时代楷模。

在哈佛大学成立200周年之际,也就是1836年,哈佛校训简化为:“让真理与你为友。”它被镌刻在哈佛校徽上,沿用至今。它也一直被哈佛大学一代又一代继承者们奉为金科玉律。

在哈佛大学的正门上以及建筑物上,随处可见“真理”二字,它的正门上还刻了一句话:“真理之门只会向那些正直的民族开放。”的确,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的镜子。1869年,当年仅35岁的化学家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他指出,这所大学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它将是美国享有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举世无双的。

1933年,当科南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更明确地指出:“如果我们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高等教育的目标的话,那么最好的概括就是寻求真理……这也一直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直接运用知识只是大学的次要任务。”

那么,谁来完成寻求真理的任务呢?这当然需要依赖优秀的人。为此,哈佛大学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自己的成员。

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作为真理的寻求者和传播者,除了聪明才智之外,一个首要因素是:诚实和正直。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个关于本杰明·皮尔斯的故事:皮尔斯是一位着名的经济学家和一个学识渊博、品格正直、作风严谨的老先生。他每次上课,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一头白发总是梳理得很整齐。但他的授课风格并不古板,时常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将学生们逗得哈哈大笑。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和蔼的老头”、“幽默的老头”、“有教养的皮尔斯”,因为从没有人见他发过脾气。

有一次,皮尔斯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考题,要求当堂交卷。有一个学生抄袭了以前的作业。皮尔斯发现后,当即宣布:这节商业数学课立刻停止,改为修养课。他站在讲台上,脸色苍白地说:“一定要诚实。我们来到哈佛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通往真理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诚实、认真、严肃地对待问题,你就有机会发现真理。如果有些同学在这里弄虚作假,他就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真理的光芒。请大家相信,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皮尔斯站在讲台上,足足讲了20分钟。他的每一句话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当他讲完时,那位作弊的学生站起来,走到皮尔斯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惭愧又激动地说:“皮尔斯先生,谢谢您,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堂课,您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皮尔斯这时又恢复了亲切的表情,拍着那位同学的肩膀说:“记住这句话,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同学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皮尔斯深深地鞠躬,向他表示感谢,因为他的演讲使每位同学都知道了一条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条准则对他们日后的人生非常重要。

一句波兰谚语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难完全看清这件事情的全貌,只能从某个角度看到部分真相。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也会存在观点冲突。为了获得真知,为了做对事情,有必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对事情真相了解得更多。

但是,完全听从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无所适从,失去自己。所以,既要在别人的观点中博采众长,也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每一件事也因个人衡量的标准、立场不同,而改变其价值。因此,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双眼,别人的判断并不能代表你的思想。

波兰有句谚语:“自己的一只眼睛,胜过别人的一双眼睛。”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自己的眼睛,去确定事实真相。

哈佛人则说:全心依赖自己,在自己之中拥有一切,如果说,这样的人还不幸福,你又能相信谁呢?

除了依赖眼睛之外,还要善用头脑。任何一件事都要经过判断才做出结论,而不能人云亦云。

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这样做到底是否真的正确呢?有时很难判断。因为真理往往会在假象中蒙尘,很难一目了然。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等到完全确认这件事情的正确性之后再去做呢?当然不行。真理要靠行动发掘,一定要等到完全正确后再去做,我们将止步于探求真理的途中。对此,哈佛人的观点是:在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时,假如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是错的,就不妨假设它是对的,并勇往直前。要全心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伟业。

奥本海默一直以来都是哈佛人的骄傲,因为他是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持人。那是在1942年,奥本海默负责了整个“曼哈顿工程”,为美国制造原子弹。制造原子弹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一件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大事,因此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不可能完成;还有很多人认为,假如原子弹研制成功,对人类将是一个灾难。

但是,奥本海默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坚信自己想努力达成的一切是对的,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正在加紧研制原子弹。核武器一旦被恶魔希特勒首先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奥本海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德国人之前把原子弹制造出来。他知道,可能也会有人因此诅咒他。他毕竟是在领导着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使人类毁灭的武器。但他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是为整个全人类服务的,这个事实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对所有关于原子弹的消极论调一概置之不顾,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史无前例的艰巨工作中。

为了早日获得成功,奥本海默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热情地激励他的每一位同事。他认为,必须群策群力,必须依靠广大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才能完成这项划时代的工作。他每周组织一次学术讨论会,鼓励每位科学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后来,他的同事回忆说:“奥本海默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实验室主任,因为他头脑十分灵活,因为他成功地了解了实验室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发明,也因为他对别人的心理有很不寻常的洞察力,这一点在物理学家中是很少见的。人人都肯定感到,奥本海默关心每一个人的工作。他善于挖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善于鼓舞人。他和人谈话时,总要使对方明白,你的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成功来说是重要的。我们不记得在洛斯阿拉莫斯时他对谁不好,虽然战前和战后他常同别人闹别扭。在洛斯阿拉莫斯他没有使任何人感到自卑,一个也没有。”

成功属于那些对自己事业充满狂热和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说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造就了奥本海默的成功。终于,1945年,原子弹面世了。

我们应该注意,“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正确”,并不是盲目的自以为是。正确与否,源于对某些事实所做的判断。可以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但绝不能完全背离事实,尤其是某些核心事实。比如,奥本海默认为应该研制原子弹,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假如法西斯首先掌握原子弹,全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么,原子弹研制成功,会不会带来负作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证明、暂时看不到的事实。在判断事物价值时,看不到的事实当然要让步于可见事实。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以眼前得失作为判断依据。恰恰相反,为了事业成功,我们应该为了长远之得而承受眼前之失。

亨利·福特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曾跟他的同事们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那时候,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价廉物美的T型车,当年即售出一千多辆,形势似乎一派大好。没想到,年底时结算,利润几乎全被成本冲销了,根本没有赚到钱。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为了让T型车更加完美,公司每装配成一部汽车,亨利·福特都要求对各种机件的结构、功能作详细检查和试验,然后再绘出几种另外的图样进行研究比较。如果认为原有的机件不好,就在下一部汽车中加以改进。如此一来,几乎每辆车的零件都不完全相同,无法批量生产,成本自然偏高。为此,在公司董事会上,福特遭到以柯金斯为首的股东们的责难。他们认为,照这样做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福特耐心解释说,现在是不赚钱,将来的“钱途”却妙不可言。

柯金斯说:“有一个事实,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福特先生!汽车零件的型式不固定,一天一变。请问,买我们汽车的人,如果零件坏了,要换一个新的,你拿什么给人家?”

福特说:“只好替顾客照原样造一个。”

柯金斯冷笑说:“你不觉得这违反常识吗?这样做,成本将高得让我们无法承受。”

福特解释,这是因为目前的汽车零件还不够理想,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使之完善,到那时零件就可以定型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在福特的坚持下,公司决策层终于达成共识,全力支持T型车的开发和生产。几年后,近乎完美的T型车终于问世,它就像一阵旋风似的,立即畅销全美国。福特公司也由此争得汽车行业的霸主地位。

福特考虑长远发展,无疑是对的;柯金斯考虑眼前利润,也没有错。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意见冲突,经常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判断谁更正确的问题。那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在什么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什么时候又该采纳别人的意见呢?哈佛人提供了一个简易的判断标准:哪种意见对公众更有利,哪种意见就更正确。奥本海默的坚持,能为人类提供安全保障;福特的坚持,能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他们的坚持对公众更有利,完全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确信自己所做的事对公众有利而不仅仅是对自己有利,那么,我们就可大胆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并且勇往直前。

倾听真实情况

哈佛有一条重要规则:“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和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为什么呢?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只靠自己的眼睛,我们还应该用耳朵从他人那里了解我们无法看到的事物,以避免认识的偏差;我们解释世界、评价他人和评估事情,不能只靠自己的嘴巴,我们还应该用耳朵从他人那里获得不同的想法,以避免主观偏见。

倾听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其一,能听到事情的真相。有时候,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眼见为实”,这可能使我们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因为眼睛有时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但对一个以真理为友的人来说,我们却应该透过表象看真相。

史密斯是一位毕业于哈佛的高级主管,他发现汤姆最近表现失常,工作时无精打采,业绩持续下降。但是,史密斯没有急于对汤姆做出“懒惰不负责任”的评价,他把汤姆请到办公室,问他:“你一向对自己的工作都很在意,从来不是一个马虎的人。但最近你好像很不开心……难道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吗?”

汤姆脸变红了,几分钟后,他才点头。

“你家里出了什么事呢?我能帮忙吗?”

“谢谢,不用。”接下来,汤姆开始谈他的苦恼。因为他的妻子得了重病,住在医院里。他不得不往来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照顾妻子和他们8岁的儿子。他每天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时间,而且对前途充满忧虑。

史密斯默默听他诉苦,然后说:“汤姆,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将给你安排休假,这样你就可以一心一意照顾你的妻子和儿子了。”

汤姆说:“但是,公司的工作这么忙……”

“没关系。任何工作都没有你妻子的健康和你儿子的教育重要。”

一个月后,当汤姆重新回到公司。他加倍努力工作,成为业绩最好的员工之一。

假如当初史密斯仅仅根据汤姆的表现进行惩罚,而不去了解真实原因,结果会怎么样呢?他将失去一位忠诚敬业的优秀员工。

其二,能听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有可能犯主观臆测的错误: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对方此时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的猜测可能是想当然,误解了对方的真实想法,进而做出错误评价,造成沟通障碍。我们日常遇到的人际冲突,经常是这样造成的。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多听听对方的想法,不急于下结论。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曾去访问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当时,现场的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很显然,一个只顾自己逃生、将乘客的生死弃之脑后的飞行员不是一个合格的飞行员。但林克莱特没有急于下这种结论。他静静地注视着孩子,等待他继续往下说。令他大吃一惊的是,他看见,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其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个最天真、最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救他们!”

主持人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耐心。于是,他听到了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却往往缺少这份耐心,我们往往喜欢过早地作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