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影响命运
7128900000016

第16章 性格能影响你的命运(8)

因为各种各样的分歧,无数的夫妻过着痛苦的家庭生活。甚至有些民族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卷入战争是因为有些分歧未得到解决。如果上述这些人们愿意做出更积极的选择,愿意让别人从选择中受益。将发现自己可能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生活。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选择按照正确简单的建议去做,每种性格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许多年以前,一位智慧的老哲人说过:“如果我们一定要不同意的话……就让我们以一种不让人讨厌的方式不同意。”

如果我们意识到夫妻生活在一起总是难免有不同意见的话,分歧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我们学会不令人讨厌地拒绝,离婚率会大大下降,其下降的幅度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员工之间的意见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成千上万的人在工作时感到很不愉快。许多人许多次地发现他们喜欢他们的工作,他们喜欢周围的环境,他们对薪水感到满意,但是他们无法和某些人共事。许多人不断地换工作,只是因为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如果这些人愿意运用这种最伟大的力量——选择的力量,并且以一种不让人讨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话,他们就会发现生活变得快乐了。当他们投入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感觉也要舒服得多;当他们跟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得自在、轻松得多。他们会觉得肩上卸下了一副重担,因为他们将不再需要同周围的人、事做斗争。他们会更愿意去理解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

我们有这种能力——如果我们选择这样做的话,我们就能做到。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呢?如果你去听一个大型交响乐团的演奏,你能看到什么?100多个人同时演奏一支大型的曲子。如果你观察得再仔细一些,你就会发现许多种不同的乐器,在演奏过程中,都发出各自特有的声音,为整支曲子的演奏贡献一份力量。每个演奏者都是在为整体的良好效果而演奏——没有冲突,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很和谐。每一个演奏者都希望这支曲子成为他演奏过的所有曲子中最辉煌的一支。每个人在力求使演奏完美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一种快乐。当这支大型曲子的演奏快要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从心底升起一股自豪感。

如果更仔细地去分析一下这个大型交响乐团的演奏的话,你会发现什么呢?每个人都选择了在这个乐团演奏。每个人都选择了用他所正在用的乐器演奏。每个人都选择了和其他人保持一致。每个人都选择了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每个人都选择了跟着指挥棒走,因为在演奏过程中,它自始至终起着引导的作用。

把握自我才能把握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利维森认为,如果人到青年期后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那么他早期的选择不能永远决定未来的职业生涯。我们选择职业是一个复杂的、贯穿整个求职初期(20多岁)甚至更长时期的社会心理过程。大多数人的确会在17~29岁之间做第一次严肃的选择,然而,这只是对“兴趣和价值观的一种初步确定”,他们还需要几年的时间“重新在许多兴趣中分出真伪,找到合乎其兴趣的职业”。对于每个面临“抉择”的人而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至关重要。

1.对自我要有充分而客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定适于自己的工作。

富有冒险精神,且能量较大者,办公司,创企业,从事经商活动等可能会如鱼得水,成功的把握较大。而内向、文静、不善言辞、循规蹈矩的人,也许更适于做研究工作或较为安稳、规律性较强的工作。不要盲从,别人能做的,自己未必能做;别人的优势,可能是自己的劣势;同学一个专业,或来自同一城市,但个性的差异及社会关系的不同,会使人处于不同的境地。“行行出状元”其实并非只是一种安慰。

2.要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有全面、正确的了解。

国外学者认为,职业成熟是一个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态度、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的概念。在你尚未对一种职业形成良好的知识与态度之前,盲目地、随大流地决策可能会招致就职后的许多麻烦。

3.对职业的期望应符合实际,切忌过分理想化。

青年人所以容易选择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大企业或名声好的单位,多半因为收入高、环境好或工作对自己的口味。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单位或地区,你不可能事事顺心:也许工资尚可,但没有住房;也许最适合你干的工作已有人在做;也许会让你仅做一些琐碎小事,与你的志向、专长毫不相干;也许一个无论学历或水平均不如你的人却是你的“上司”等等。你应当为这种“受折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择业不当会对你今后适应职业产生不良的持续作用。

4.要充分把握“自我角色”。

应根据自己的“角色”设计行为。若因为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或出身名门望族,对周围的人摆架子,挑肥拣瘦,而不是脚踏实地地做些令人服气的工作,那么,恐怕既不会有“人场”,也难以“心想事成”。当然,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每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或囿于一个位置上的现象会越来越少,每个人都会不断面临新的抉择。但慎重较之盲目,谨慎较之草率的抉择,无疑会给社会和自己带来更大的益处。

喜欢自己才能喜欢这个世界

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认可和接纳自己则更难。我们会认为喜欢自己应是理所当然的事,难道世界上还有不喜欢自己的人吗?如果我们换几个说字,不少的人都具有自卑心理,大家可能容易认可。其实“自卑”就是对自己某方面不满意的心理状态。通常人们总以为自卑者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具有缺陷,那固然是可能的;但不是必要的条件。身心各方面并无明显缺陷的人,仍然可能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因为他虽然各方面并不次于他人,甚至比别人还优越些,但他仍然可能不满意,仍然可能不喜欢他自己。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由于他对自身的某方面(或全部)不满意,他可能拒绝认识自己。比如有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穷困,因而装成很富有的样子;有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的限度,盲目地去从事力所不能及的工作。这些人把真正的自我伪装之后,希望在别人眼中建立另外一个形象。这一类的行为并不罕见,也并不难于了解。不过对当事人而言,这些行为有时并不是有意识的表现出来的。换言之,他可能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装腔作势”。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可能运用好些方法,来避免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一种常被采用的方法,就是离群索居不和别人来往。我们常以四周他人对我们所表现的行为,作为“镜子”,以了解自己的情况。如果一个人不希望了解自己,就不用去照“镜子”;那么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远离“镜子”,不与他人接触,就看不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了。远离人群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减少了和别人比较的机会。

另外一种防卫自我的方法是,当事者将其对自身不满甚或自责的态度,全部转移到外界去,转移到别人身上去。如把本来“我不喜欢自己”或“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变成“别人不喜欢我”,或“别人在讨厌我”。即使真的别人不喜欢你,也不一定表示自身确有过失。但人若为自己所不容,则只能说明你不能接纳别人。一个人既认为四周的人在谴责他,在轻视他,又不容易喜欢其周围的人。那么,他与别人的关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也很难接纳别人,因为他连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能喜欢别人,从另一方面讲,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有可能喜欢别人。

不能接纳自己的人,不仅是难于接受别人,有时还将有其他方面适应的困难。因为喜欢自己的人,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他会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名誉,不肯陷自己于不义,也不会无端地把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他会洁身自爱,以取得别人的尊敬。他会设法适应环境,并且会努力谋求自身的充分发展。不能接纳自己的人由于不觉得自身有什么可贵可取的地方,经常会自暴自弃。他对于自己的身体、信誉、地位、前途……都不加以重视,因而也不肯在修身、养性、求知、服务等方面做任何努力,以求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不求别人的敬重,也不注意别人的批评,甚至还会把自己陷于不利的情况,或是表现出危害自己的行为。美国精神医学家麦灵格氏(KarlMenninger)称之为“自残”的倾向,并写了一本书专门讨论定类的行为——将自己评定等级。他发现那些平日被教师认为不易管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多数有将自己列入较低等级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常认为自己品行欠佳,缺少毅力,智慧较低——显然表示有对自己不满意的态度。而事实上,那些学生在平日的行为中,充分显露了“不爱惜自己”的倾向。比如,他们时常会为极小的事,和别人争斗,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那是一般“自爱”者所不肯为的。从这些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难于适应环境的。

自我接纳即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增进我们对自己的接纳之感呢?这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事实上“自我接纳”和“自我了解”二者是有密切关联的。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常比较容易接受自己,而一个人若抱有接受自己的态度,他就能发现客观的自己。

我们平日在说到自我了解时,就常以为有些人是了解自己的,另一些人是不了解自己的。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观念,和事实常不相符合。因为完全对自己毫无了解的人可能很少,真正能完全了解自己人也不多;大多数的人都在这两极端之间,对自己有各种不同情况的了解。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人们总是会随着自身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因此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完全的自我了解,看成为整个人生发展的目标。

要增进自我了解,培养自我接纳的态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任何一种经验,都是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过程,也就是个人运用某种才能或品质的结果。这项经验的回馈作用,使当事者对自身的情况获得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接触的面愈广,将愈能促进其对自身的了解。不过人们常有维持已有的“我观”的倾向,凡是和其“我观”不相符的经验,会在潜意中有拒绝的倾向,甚至会根本回避和那些经验有关的情境。因此一个人不能把自己囿于某个固定的生活圈子里,而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多从生活中摄取一些新的经验。

2.诚实而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

每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得有失。他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卓越而且使自己满意的成就,而在另一些方面则可能会遇到阻碍或挫折,成绩并不理想。对于这些结果,个人要能平心静气地认真分析。一方面应能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能力或品质上的缺陷,以及在工作方法或过程中的缺点;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失败与挫折给自己造成太多的心理负担与精神打击。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是有短处和弱点的,重要的是应知道如何对付自己的缺点。如果某项缺点是可以改善的,就要能毫不迟疑地进行改善;如果某项短处是确实无法改善的,例如某些不能矫治的身体残障,那就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不必隐讳。伪装或能使别人暂时不致发现你的弱点,但因伪装而增加的心理负担,却常是十分沉重的。而更重要的损失,则是使当事者不能在其“弱点”的限制之内,谋求合理的适应与发展。有时候伪装不仅妨碍正常活动,而且对其他方面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例如:某君有口吃的毛病,因为怕别人取笑,就尽量不在人前说话,甚至回避团体活动,希望别人注意不到他的“缺点”。但是这样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而且由于他时常要观察别人对他的态度,反而使自己终日处于紧张状态。后来他接受了心理医生的意见,不再掩饰自己的“毛病”,开始在别人面前适当地表示自己对某些问题(学术性及非学术性的)的意见。在发言之前,他先把所要说的内容,作充分准备,整理成为简练而有条理的词句,缓缓地说出来。由于他所说的话经过了充分准备,提高了他的信心提高,降低了说话时的恐惧心理。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口吃虽无显着的改进,但他已不再怕说话,而他与别人的关系,也大为改进。别人往往更注重他的意见,敬佩他的学问,而不再留意他口吃的毛病了。

3.建立符合本身情况的“抱负水准”

所谓“抱负水准”就是各个人对自己成就预期的水准。比如某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之前,有人问他有多少把握,他根据以往录取的标准和自己过去的学业成绩,会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表示那位青年对自己在投考大学这件事上为自己预定的目标,也是他用以衡量自己的量尺。

“抱负水准”是具有动机作用的。个人以某种程度的成就为目标,朝此前进,以期达到那个目标。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若是过低,虽然目标容易达到,但是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因为他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抱负水准若是过高,超过了其能力,虽然他已竭尽全力,仍然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目标,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所以在制定抱负水准时,要以自己实际的条件为依据,根据已有的经验,对自己的理想目标,做适度的调整。艾金孙(John W.Atkinson)在做抱负水准方面的研究时,做过一个投环测验:投掷的距离由被试者自己决定,结果发现凡是成就动机较高的人(也就是肯努力工作,愿意克服困难追求成功的人),多选择在中度距离位置投掷;而成就动机较低的人,则多选很近或很远的位置投掷。换句话说:后者是希望在十分有把握或完全凭运气的情况下工作,其抱负水准不是偏低,就是过高;前者则是情愿在有适度把握,又有适度冒险的情况之下做努力的。

4.不以和别人比较作为唯一衡量自己的量尺

和别人比较是建立“我观”的参照标准之一,事实上由于我们经常和别人接触,随时有比较的机会;而且大家又习惯于这种方法,因此与人比较也是颇为重要的参照标准。在学校里,分数和名次是衡量学业成就的量尺,孩子们拿它来比较高低。离开学校以后,大家很少有机会一起参加考试了,就得找其他的东西来做互相比较的量尺。如每月的收入、宫阶或地位的高低、房舍的大小、汽车的有无(或等级)、财产的多寡……都是大家所密切注意的。有时还要把个人所隶属的团体、子女的学位或职位、儿女亲家的社会地位,以及应酬时所出入的饭店酒家……也都包括在内。这只要听太太们在菜场里闲谈的话题,就很容易看到大家是在拿什么东西来评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