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性格影响命运
7128900000014

第14章 性格能影响你的命运(6)

1974年,当盖茨认为创办公司的时机尚未成熟而继续在哈佛大学上二年级时,他开始玩扑克,扑克和计算机消耗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像其他他所专注的事情一样,盖茨玩扑克很认真,他第一次玩得糟透了,但他并不气馁,最后终于成了扑克高手。只要晚上不玩扑克,盖茨就会出现在哈佛大学的艾肯计算机中心,因为那时使用计算机的人不多。有时疲惫不堪的他会趴在电脑前酣然入睡。盖茨的同学常在清晨时发现盖茨在机房里熟睡。

盖茨也许不是哈佛大学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却无人可以匹敌。他的导师不仅为他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奇,更为他那旺盛而充沛的精力而赞叹。导师说:“有些学生在一开始时便展现出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远大前程,毫无疑问,盖茨会取得成功的。”在创业初期,除了谈生意、出差,盖茨就是在公司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常常至深夜。有时,秘书会发现他竟然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鼾声大作。不过为了能休息一下,盖茨和他的合伙人艾伦经常光顾阿尔布开克的晚间电影院。“我们看完电影后又回去工作。”艾伦说。

1979年,微软公司迁到了贝尔维尤。1983年,微软公司宣布了要开发Windows的消息。一位曾到过盖茨住所的人惊讶地发现,他的房间中不仅没有电视机,甚至连必要的生活家具都没有。

盖茨常在夜晚或凌晨向其下属发送电子邮件,编程人员常可在上班时发现盖茨凌晨发出的电子邮件,内容是关于他们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盖茨经常在夜晚检查编程人员所编写的程序,再提出自己的评价。盖茨位于华盛顿湖畔的办公室距其住所只有10分钟的驾车路程。一般的情况是,他于凌晨开始工作,至午夜后再返回家。他每天至少要花费数小时时间来答复雇员的电子邮件。

商场如战场,对盖茨来说,他必须胜利。盖茨是个天生的工作狂。

生命要靠自己雕琢

世界着名化学家、最高科学奖设立者诺贝尔说过:“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自己的形象如何,是由自己的行为来雕琢的。伟大还是渺小,高尚还是卑劣,全在你自己!

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的一个石矿中工作时,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心里非常高兴。他抚摸着这块石头,仿佛从里面看到了摩西的精神,他开始雕刻这块石头,经过了许久,终于雕成一尊伟大的艺术作品——摩西雕像和十诫。

人的劳动是有预期目标的,人在处理工作、学习、生活等人生问题时也是有目标的。追求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实现,乃是人的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人开始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确定人生的目标,也就是在为自己“人生的道路怎么走”、“朝着什么方向走”、“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设计。这种自我设计,也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预测,自己为自己雕像。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一看到“自我”就皱眉头,认为自我就是自私。他们奇怪地认为人们可以在劳动前对自己的劳动结果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或蓝图,却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预测或设计。

自我不是自私,自我也不是个人主义的同义语,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是人的特点。人生的过程,就是“自我”不断实现的过程,自我实现的要求产生于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经历了自我意识一设计自己一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这么一个过程。如果把设计自己作为立志,那么自我管理便是工作,而自我实现就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和终极点上。

没有人生的目标,没有自我实现的欲求,就不能算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人有了“自我”,才有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主体与环境的分别;有了“自我”,才能谈得上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反映,才会有真正属于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并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社会性行为,也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虽然在取得成功的人当中,存在着自己确定自己目标方向的“自定向”,他人给自己确定目标方向的“他定向”,以及没有一定目标方向的“无定向”三种类型,但仔细分析起来,不管是“他定向”,还是“无定向”,都离不开人生的努力。人认识自己的才能有一个过程,有的人在年轻时就认识到自己的才能,也有的人是在通过很长的实践之后,才认识自己的才能的,还有的人是在他人提醒之后才认识自己才能的,但“我要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将怎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一种主观活动。人毕竟是自己前程的设计师,成龙成虫全在自己。社会和他人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作为,对其“自我”作出认定和评价。

人是自己的雕塑家。剪除人的自我意识,无异于消灭人本身;否认人有自我设计的权利,无异于否认人本身!

看清自己,成就自己

从前有一个财主,十分贪财。一天,他遇见一个道士,道士拿一根草送给他,并且说:“这是隐身草,手持此草,别人就看不见你。”

次日,财主举着草到了集市上,走进一家店铺,拿起店主的箱子就走。店主追上来抓住他就打。那财主举着草,边躲边叫:“任你怎么打,就是看不见我!”

这叫财迷心窍。

一个心窍不通的人,怎么会看清自己?所有迷路的羔羊,皆因为心性已失。你想拥有光明的前途,就该时时打开心窗让自己看清自己的灵魂,时时告诫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少年劳教所里有这么一个现象:凡坚持写日记的少年犯,往往改造得特别好。而写日记是一种自我检测内心的过程,因为看清了自己,而知善恶,也明方向。

很多人在犯错误的时候,就是因为挡不住外界的刺激或诱惑,而失去自我与良知,一个人睡觉时,会打鼾,可他醒着时,就不会如此“出丑”了。

日本有人不惜花大钱,要求私人侦探调查自己。这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为一个人对自己往往不是太了解。

看清了自己,才知如何取长补短,才知什么位置适合自己,才有新的努力方向,才知哪里是自己的误区,才知什么时候该小心谨慎……

成就自己不是世俗的成功,它是一种永不停息的人生事业。它永远的主题就是完善你自己。

成就自己意味着发现自我,孤独但不是寂寞地与自己交流,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声。即内心中微妙的、纤弱的、易被忽略的低语中探寻自己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需要什么,不要什么;相信什么,忧虑什么;什么让你快乐,什么使你难过:如何看待事物,如何理解世界!是积极还是冷漠,是热情还是冷淡。

成就自己需要一种对目标与希望激切的关注与忧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你行动的时候,你必须清楚,你在为什么付出,你需要从努力中发现什么。

发现自我为成就自己提供了可能,而诚以待己便是它们之间永恒的桥梁。诚以待己意味着按自己的愿望真诚地活着。敢于自我暴露,卸下人格面具,将自己呈现,让别人理解,也增加自我的理解。

诚以待己意味着敢于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循规蹈矩,不让外部世界将你异化。因为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超越环境,是按自己内在的东西去行事,而不是以他是否顺应外界与社会来衡量的。

诚以待己意味着充分地、生动地、全神贯注地去体验生活,诚恳地、和谐地成为真实的、内涵的、深刻的自己。不必为内心深处的冲动与渴望惊慌,尽可能满足自己真正的内心的渴求。也不必为内心的自私过分忧虑,因为你将发现,在你的真实的自我中,也存在同情,仁慈与爱!

了解自己的三面镜子

认识自己似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事。谁又能连自己都不认识呢?但是事实上却是,很多人并不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要能完全了解自己的确不很容易。个人某些身体方面上的品质,如身高、体重、血压、血糖量……是有工具或仪器可以衡量,而且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因此我们有机会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情况。但对其他方面的品质的衡量,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心理学家虽然制定了很多测验和量表,但是都必须由曾受专业训练的人去实施和解释,一般人还不知道怎样去利用那些工具。同时也还有一些复杂的品质,是目前尚没有方法或工具直接量度的。人们只能利用简单的方式来获得一些对自己的认识。通常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实际的工作的成绩,利用自己和别人相比较的结果,将自己和某个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或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来推断。

和别人相比较以了解自己

和别人相比较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两个人并肩赛跑,速度的高低立见分晓;两个球队比赛一场,也可以在当时分出胜负。也许正因为这个方法十分简便,人们时常应用它,儿童从小就被训练和别人相比较。目前学校里面比较的空气十分浓厚:在教室里每一科打分数、排名次;在教室外面的各种活动也常都用比赛、竞争的方式进行。因此儿童们不时被提示着:他是比别人高(或低)些,他是在别人前面或后面,使他们对比较和比较的结果异常重视,异常敏感。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分数感兴趣,同时也急切地希望知道别人的分数;他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一部分要看他是否赶上了或超过了别人。经过若干年这样的训练之后,与别人比较的习惯被建立了,每当我们需要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是怎样”时,就很自然地会用“我比某人高或低些”这个公式,去判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

我们除了要不时和四周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要和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我们从父母、教师、书本以及大众传媒等处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价值观念,知道了很多名人或成功者(包括所有各方面有成就的人物)的事迹,而被鼓励着去拿他们做榜样。换句话说,以他们为比较的对象,以自己能否向他们看齐作为“成功”或“失败”的量尺。

与别人相比较虽然是很简便很常用的方法,但并不一定是十分理想的方法。我们只要仔细想一下,就可以察觉它的缺点。首先要指出的,就是人们很难在真正的公平情况之下,互作比较。通常我们也许会认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教导,用同一样的题目来考验,同样的标准计分,应该可以算是公平的了。但是我们若再仔细看一下,任何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之间,无论在身体健康、智力、家庭环境、过去的经验等各方面,个体的差异都很大。互相比较的结果,究竟表示什么呢?

从别人的态度来了解自己

另一个建立自我印象的依据,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人是需要和别人交往,与别人共处的。别人对他的态度,常可用作镜子,用以观测自身的情况。比如某人若是为父母所钟爱,为师长所重视,为朋友所尊重、喜爱;大家都乐于和他交往,愿意和他一道工作或游戏;那常表示他一定具备某些优秀的品质。若是他常被朋友推举担任某项工作,或是常成为大家所求教的对象,就表示他是具备某些才能,或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其他的人。反之若是一个人不为他周围的人所重视、所喜爱,大家都对他厌恶或嫌憎,不让他有参与工作或活动,这虽不一定表示此人有什么缺点,但在一般情况下,他是应当感到不安,而不能不自我省察了。我们因看不见自己的面貌,就得照镜子。同样地,我们不易评量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就得利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和反应,来获得一些印象。一般说来,对方和自己的关系愈密切时,他的态度也愈有影响作用。

镜子也不一定都是很完好的,有时会因为反光作用欠佳,使人看不清镜中影像;有时会因表面欠平,而歪曲了人物的形象。游乐场所陈设的哈哈镜,有意地把人反映成为尖头细腿等种种滑稽形象,就是极端的例子。同样的道理,由别人的态度所反映出来的自我印象,有时也难免歪曲或有夸张的作用。对方的偏爱成见、缺乏了解,都将使其赞美或批评和当事者本身的情况不尽相符。若是依据它来建立自我印象,自然是不适宜的。

当然这项缺点是可以补救的。不完好的镜子终究是少数,若能多用几个镜子,总可以看清自己的。同样地,有成见的人也有限,如果我们能和较多的人交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有助于自我了解。

借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

除了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别人相比较的结果之外,我们还可以借自己实际工作的成果来评量自己。由于这种了解常有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因此而建立的自我印象通常比较正确。这里所指的工作是广义的,并不限于课业或生产性的行为。所有各方面的活动: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技术性的、社会性的、体能的……都包括在内。因为各人所具潜能的性质,互不相同,如果只看少数项目上的成绩,往往不能看到其才能和禀赋的全貌。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年们有机会参与多种活动,也就是希望多有机会发现他们的才能。学校里有计划地举行性向测验和兴趣测验,目的是要发现每个青年可能因训练而获得最大发展的方向,因此那些资料,也常能有助于青年们对自身的了解,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目标,也正在此。有人拙于文字,而长于工艺;有人不善于辞令,而精于计算;必须辅导他们循着自身潜能所在的方向发展,才可取得最大的成就,也才能建立其对自身的信心。

近代心理学者很重视人们对于自身的印象,称之为“自我观念”或“我观”,因为“我观”是决定各个人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人,无论是智或愚,贤或不肖,他所表现的行为,都是当时和其“我观”相符的行为。说得再浅显一点:没有人会做自己认为和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穿衣服时他会选择和本身年龄相宜的服装,说话时他常要选择和其身份相称的词句,进食时他会选择和其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相称的场所……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依照其“我观”,来决定哪些事不可以做,那些事可以做,或是该怎样做。别人也能从他所表现的行为里,对他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这正可以让我们明了正确自我了解的重要性。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换句话说,他有颇为正确的“我观”,那么他根据其“我观”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不过事实上并不常能如此。你可以做一次简单的试验:走进一家服装店,在其所陈列的衣服中,挑出你认为大小适合于自己身材的一套服装,穿上试试。可能你会发现其大小长短不一定完全合适。这表示你对于自己身材的印象不完全正确。好在买衣服不必仅凭视觉印象去决定,而是可以穿上试试。因此对身材估计纵然有欠正确,也不会有太多影响。对其他方面的估量若有错误,就不会这样易于发觉。你只要看街上人们穿着衣服,大小不适合的情形尚少,颜色形式和人的年龄、职业或身份不尽相称的则颇有人在,这就是由于那些品质不如身材那么直观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