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这人才明白了佛陀点拨的道理。佛陀是提醒他要把重点放在眼前,全神贯注于当下,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要点。不好好把握现在,就好比你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服却舍不得穿,郑重地供奉在大衣柜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时了;再或者你也曾经买了一块漂亮的蛋糕却舍不得吃,郑重地把它供奉在冰箱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过了保质期。
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穿上的衣服,没有在最可口的时候品尝的蛋糕,就像没有在最想做的时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遗憾。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要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郑重地供奉在心里,却未曾去实行,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与它错过。我们总是漫不经心地经营我们的生活,我们总是等待反应而不做出行动,而让做出来的事情不够完美。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每天的时间,让自己充实地度过。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该舞就舞,该眠就眠。当我独自走过美丽的果园,思绪却飘向远处,我就会引导它们回到这次散步的果园中来,和我自己尽情享受孤寂的甜美。”从现在开始,要把握、要珍惜身边所有的人、事、物,认真经营你的生活,要学习活在当下。
珍惜青春年华,就是珍惜当下的时间,无须透支你的现在去赢取未来,把握现在的生活就够了,用心体验这个年龄段所应该做的事情,投入自己的激情和智慧,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尽管这个时候,我们很青涩,就像春天接近尾声的果园里刚长出叶子的树,甚至枝叶还不是很茂盛,根须也不发达,但是接下来就是夏天,我们将会迎来的是充足的阳光和雨露,哪怕夹杂着风雨甚至是异常的冰雹,生命的生机孕育在其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沐浴每一缕阳光,吮吸每一滴雨露,预备迎战极少可能的风霜,让自己开出美丽的花,等到秋天结出硕大的果,而冬天来临时,可以回味自己那尽管有伤痛但是充实的一生。
珍惜时间不是和时间赛跑,仅仅是要懂得抓住时间,把握当下而已。
善待同胞手足
尽管现在的社会,一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在现在的年轻人群中,还是有不少的双子女家庭。如何处理好手足之情,对于我们来说,一样是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人世间除了母子(女)之情、父女(子)之情外,其他亲情莫过于手足之情。爱情可能会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婚姻有时会情断缘了,但同一娘所生的手足之情,应该是久经生命考验的难断之情;同一父所出的血缘关系,永远是浓于水的。但是,有时在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同胞手足之情也会苍白无力,也会因种种原因老死不相往来。
十多年前,阿华的家境非常艰难,全家只能依赖几亩薄地维持生活。哥哥咬紧牙关,豁出一个血性男儿的胆略筑起债台,让阿华到西班牙打工,希望她闯出一条生活之路,把全家从贫困中解脱出来。阿华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也懂得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哥嫂。到西班牙后阿华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她披星戴月,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凭着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阿华帮助哥哥推倒沉重的债台,并把哥哥嫂子从农村贫苦的生活中解脱出来,顺利地来到西班牙。
这当中阿华也找到了如意郎君,开了一家百元店,生意很不错。哥哥嫂嫂出来后,操起了倒卖光碟的行当,经过奋斗自己也开了一家百元店。哥哥嫂嫂开的店和阿华开的店距离相差300米左右,但不在同一条街道上。对此,阿华很是不满:想不到哥哥竟然在离妹妹店不远的地方开起了同样的百元店,这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两个店相距比较远,基本不会相互影响。但是因为害怕互相影响,原来纯真质朴的兄妹手足之情,就让阿华几句过火的言辞给断送了,而且他们还大打出手。从此以后阿华和哥哥嫂嫂就像仇人一样。
是什么毁了兄妹之间的手足之情?有人说是因为开店做生意,当然是因为钱的因素在作祟。其实和第一个故事一样,无论是政治还是金钱,都只是表面现象。最深层的,是没有意识到手足深情的分量。作为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父母辛辛苦苦地将我们养育,在我们看来的利益争夺,在他们的眼中,都不过是一时的意气用事,什么也比不上一家人和和气气。孩子们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于父母来说,就是最大的孝顺。
接受生活困境
史铁生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着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就好比说死亡,你一听见它就着急、生气、发慌,它肯定就会以更加狰狞的面目找你;你要是镇静地看它呢,它其实也很平常。死,什么样儿?就像你没出生时那样儿呗。死,不过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吓唬吓唬你,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到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当然不能骗自己,其实这件事你想骗也骗不了。但是你要先对它说“是”,固执地对它说“是”,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里,这个道理很适用。因为将有许多的未知数等着我们去面对,正是由于未知,所以我们将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将会觉得很迷茫甚至是恐慌。但是仅仅是一遇到困境就恐慌又有什么用呢?困境决不会因为你的畏惧就让步,它不是你的父母亲人,在你饿的时候会给你准备好饭食,在你冷的时候会叮嘱你添加衣物。恰恰相反,你越是在困境面前显得弱小,困境反而会膨胀得更加庞大。面对挑战,关键还是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就像下面这个故事讲述的一样。
一个女儿对父亲诉说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她已厌倦职场中永不休止的竞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第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人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咖啡粉。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炉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勒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与水融为一体,并改变了水。
“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粉?”
现实人生中,看似强硬,但遭遇痛苦和逆境后畏缩了,变软弱了,失去了力量的“胡萝卜”有很多。而内心原本可塑就好比是鸡蛋,先是个性情不定的人,但经过病痛、分手、离异或失业之后,虽然外壳看似从前,内心却早已经变得坚强、倔强;像是咖啡粉改变了给它带来痛苦的开水,并在它达到华氏212度的高温时让它散发出最佳香味,水最烫时,它的味道最好,在情况最糟糕时会变得坚强并使周围的情况变好。问问自己是如何对付逆境的: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粉?我们希望自己不是胡萝卜,最少可以做一枚鸡蛋,努力追求的就是做咖啡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心态去看待生活。胸怀江河者看到的逆境是暂时的回流,回流之后又是可以放舟千里的浩荡之水;而胸怀溪涧的人面对逆流便以为人逢绝路,只能永久地停留在此岸了。所以,尽管我们必须正视困境的存在,但是当我们处在硬着头皮接受挑战却难以收到好效果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策略,来改变困境,让生活投影在心灵上的图画一如既往,平静祥和。
勤俭是美德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小处说,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从大处说,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着述宏丰,其名着《资治通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着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朴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华,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只有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我们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大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飞速进步、资讯异常便捷、文化交流频繁。总之,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庄,我们在这样资源最大化共享的世界里,消费者或许是美国的可乐、西班牙的面包、日本的电器、韩国的影视,甚至仅仅是一杯白开水,因为南水北调,北京的孩子或许和长江边的孩子同饮一江水。所以自不必像古人一样衣仅避寒、食仅果腹,但是这也并不表明世界就此成为无忧的乐土,因为整个人类的资源有一个消费的期限,而一个国家的资源也有不能共享的限制。
比如水资源。在干旱的西部缺水地区,当那里黄沙漫天、骄阳似火的时候,南方或许阴雨连绵,洪灾泛滥,但是没有办法将这样的水资源调节利用。对于西部来说,水比金子还要宝贵,“节约”两个字哪里能够形容出他们用水的艰难?大明星董洁目睹西部的缺水状况后,真诚地说:“无论做多少都微不足道。”
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名叫李涛涛的10岁小男孩。小涛涛每天都要赶着驴车和她又聋又哑的妈妈走三个小时的路程去打水,因为家里穷,驴车也是借邻居家的,打完水将驴车还给邻居时,还要给人家一半的水作为酬谢。打来的水也是又苦又涩,可即使这样,他们都要精打细算,全家用不到一盆的水洗脸洗菜,然后澄清了洗衣服,最后才用用过的水喂鸡。每天小涛涛打完水之后还要上学,学校在15公里之外,而在他的书包里,只带半瓶水。
有的村子用水条件更为恶劣,那里的人每天要来回走4个小时去扛水,而且都是由家里的年轻女人去做,因此被称做“背水媳妇”。如果有哪天这个女人生病了,一家就没水喝,或者喝自家井里打上的水。自家井里的水是黑的,还有一股臭水沟的味儿,喝多了人会得皮肤病。村子里经常能看到生病的小孩,他们手上的皮肤都是发绿的。董洁说:“以前总认为节约是很麻烦的事情,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节约不是个人经济的节约,而是大自然的节约。我们做这些微不足道,但对这里的人来说却真的非常重要。”
如果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也许很难想象这种缺水的程度,但是不用怀疑,有富足就会有贫乏。当许多人在浪费的时候,一定还会有许多人在求之而不得。社会的进步不是让我们更加奢侈,不是要我们铺张浪费,只是为了更多的人享受到生命的快乐、自由和幸福。
尽管因为社会的发展,朴素节俭的生活内涵在一点点变化,与以前相比的穷人,也许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富翁。但是朴素节俭的精神不能丢,它告诫我们:已经有一样东西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再进一步要求物品外在的华美和点缀,就会很容易陷进奢侈浪费的深渊。古人以俭朴为美德,今人以俭朴而遭讥笑,更是要不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一句永不过时的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