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1
7127900000018

第18章 珍禽异兽(8)

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茂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枚~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11月,褐马鸡准备越冬。这时,它的防寒,抗逆本领显着增加,并能适应一般的环境独立生活。从12月至翌年的春季,为了适应较为复杂的环境和防御外来天敌的侵害,褐马鸡始终进行群体活动。

褐马鸡为杂食性鸟类,大多数植物和动物都是它采食的对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松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种,动物性食物有像蝇类、蚊类、蛇类以及蝗虫类等。褐马鸡也喜欢觅食真菌类的银盘和羊蹄、荞面蘑菇等。

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现我国不少动物自然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

红胸山鹧鸪

红胸山鹧鸪是栖息于中国西藏东南部丹巴江和米许米山一带的留鸟。国外分布于斯里兰卡、不丹和印度。

全长约24厘米。额、头顶和眼先暗栗色,头顶后部和后颈褐色。眼前部的下边具一狭窄的淡黄色条纹,向后延伸与暗灰色的眉纹在后颈左右相遇。后颈下部和上背淡红栗色并具黑斑。颈侧棕色杂以黑点。背、腰、尾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具黑色羽缘或斑。肩和翅覆羽与背同色。翼羽褐色。颏、喉淡橄榄栗色,后具一白色块斑和一条黑色领环。上胸栗色,下胸至肛周灰色,两肋具栗色及白色斑点。

栖息于海拔1300~20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习性不详。《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红胸角雉

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春丕河谷及喜马拉雅山麓亚东、聂拉木、定日、吉隆等地。1990年在云南贡山独龙汀采到雌性标本1只。国外分布于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及印度北部。

全长约58(雌)~75(雄)厘米。雄鸟头部黑色,具羽冠;通体大都绯红色具白色圆斑;飞羽黑色具淡棕横斑;尾羽黑色具不规则的棕黄色横纹。脸部裸皮及喉部暗蓝色,有红、蓝二色肉裙,肉角翠蓝色。嘴黑,脚粉红色。雌鸟以棕、褐色为主,布以黑、白及淡棕色杂斑。栖息于海拔2000~4000m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和灌丛地带,冬季下降到1700~2000m附近。以植物叶、芽、球茎、根、果实及种子为主食。在树上筑巢,有关生态学尚无报道。已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又名锦鸡、金鸡。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青海东南部,甘肃文县、天水、武山和陕西秦岭山脉,四川青川、广元、北川、平武、南江、苍溪、万县、城口、巫山、秀山、南川、宝兴、灌县、南坪、汶川,湖北西部郧县、襄阳、神农架、宜昌,云南东北部昭通、威信,贵州赤水、遵义、绥阳、江口、贵阳,湖南西部及广西东部贺县、恭城、三江、天峨。

全长约70(雌)~100(雄)厘米。雌、雄异色。雄鸡上体除上背为浓绿色外,主要是金黄色,下体通红。头上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且披散到后颈。后颈生有橙褐色并镶有黑色细边的扇状羽毛,形如一个美丽的披肩,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尾羽长,超过体躯2倍为羽色黑而密杂以橘黄色点斑。走起路来,尾羽随着步伐有节奏地上下颤动,格外显得威武雄壮。雌鸟上体及尾大都棕褐,而满杂以黑斑;腹纯淡无光。

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在针、阔叶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常绿混交林中数量较多。杂食性,以食植物为主,兼食小昆虫和蠕虫,包括草籽、胡颓子、蕨类、青蒿、野蒜、栎树坚果、青岗子、茅栗、苦荞麦、悬钩子、雀麦果穗、红花酢浆果、野豌豆、药枣、大豆、四季豆、小麦以及鳞翅目昆虫及蠕虫等。冬季,山上食物缺乏,白天到山下丘陵地区觅食,晚上返回过宿。

繁殖自4月开始,这时雄鸡经常展开通身所有的彩色羽毛,围绕着雌鸡旋转,以炫耀自己的英姿,从而达到结成美满姻缘之目的。雄鸡间彼此相遇,各不相让,拉开架子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失败者遍体鳞伤,仓促逃走,得胜者虽得到伴侣,却也落得头破血流。巢很隐蔽,多做在野草丛生、乱石堆集的山林中。巢很简陋,仅为一个浅土坑,内垫以枯栎叶。每窝产卵6~8枚,卵如鸡蛋大小,呈浅黄色。

黑嘴松鸡

黑嘴松鸡在中国国内分布于大兴安岭。在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又名细嘴松鸡。

此种松鸡全长约70(雌)~90(雄)厘米。雄鸡体羽黑褐色,头、颈黑而闪着金属光彩,颏、喉及胸等具绿色反光;背纯黑褐色;肩羽黑褐色,外羽端部具白色中央纹:尾羽纯黑褐色。雌鸡上体大都棕色而具黑褐闪蓝的横斑。雌雄鸡两性的肩、翅上覆羽、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等均具显着白端。

松鸡是典型的针叶林鸟类。主要喜栖在落叶松-白桦林、落叶松林里。在桦树林及混交林中亦可见到。松鸡的栖息地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食物全部为桦树的花序及芽苞和嫩枝,其中以花序和芽苞为主。5月初还食忍冬的浆果和叶片、兴安落叶松嫩枝和乌拉草的小穗,还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3~4月是松鸡发情期,常5~7只雄、雌鸟集群于山坡向阳而具稀疏高大树木及小灌木地带的求偶场内配对。5-6月进入繁殖期,雌鸟在巢附近活动,活动范围以巢为中心,直径在100~150m。雄鸟则单独活动。6月中、下旬雏鸡孵出,随雌鸡到处游荡,并逐渐集成大群,一般为5~7只,多者达100只左右,直到8~10月,它们多活动在两山中间的低洼灌丛中取食。5月初筑巢,雌鸟用脚扒地面呈凹窝状,再叼些落叶松松针、少许树皮、小松枝和本身少量羽毛等垫入凹窝中。巢材主要是松针。每窝产卵8枚,雌鸟孵卵。孵化期23~25天。雏鸟生长迅速,半月余即能飞到3~4m的高树上。

黑嘴松鸡现在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枕绿啄木鸟

黑枕绿啄木鸟属啄小鸟科,全身羽毛大多为绿色,额部和头顶镶有一块鲜红色的大斑,红绿交相辉映,分外亮丽;4枚脚趾排列成两前两后的对趾型。被誉为“森林医生”的啄木鸟,分布在我国的种类不下25种,黑枕绿啄木鸟是其中分布最广和最常见的种类,也是长年停居在本地的留鸟。

黑枕绿啄木鸟总是伴随着树林而出现,并且是以隐藏在林木体内的害虫作为主食。又短又钝的翅膀表明啄木鸟并不是善于飞翔的鸟种,它们具有一对短而有力的鸟脚和两前两后对生的脚趾,使身体能够牢固地抓住垂直的树干,一般情况下是很少来到地面的。

每当黑枕绿啄木鸟在树林里侦察和搜索食物时,主要依靠短健的双脚,与坚挺而富有弹性的尾羽密切配合,稳妥地攀援在树干上,从下部开始环绕着作螺旋式的跳跃上升,同时用强直如凿的尖嘴使劲地敲叩树身,发出急速连续的“笃笃”声,这在寂静的林子里听起来感到特别响亮。它们的敲击行为很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医生在为每株树木进行体格检查。如果绿啄木鸟感觉到树身发出与众不同的异样响声时,就能准确无误地判定树下或木质部内有深藏着的蠹虫。于是就毫不犹豫地立即给这棵病树施行“手术”,锲而不舍地用嘴啄破柔软的树皮和朽烂的木质树心,把坚硬带钩的长舌深深地探入蛀区,钩出蠹虫或肥胖的天牛幼虫,吞而食之。经过绿啄木鸟的诊治,许多蛀空了树身、病入膏肓而回生乏术的病树,就这样通过森林医生们辛勤的啄木捕虫,终于除尽了病虫被救活了。有些被蛀虫、毒蛾、天牛、松毛虫等糟蹋得濒临毁灭的大片森林。也经常由于招来和保护了啄木鸟,得到了拯救。

黑枕绿啄木鸟有每年凿建新巢的习惯,而遗留废弃不用的洞巢又会被久山雀、柳莺、椋鸟等的利用。所以,在组织浩浩荡荡的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大军中,黑枕绿啄木鸟所立下的丰功伟绩是不能漠视的。尽管它们并不是什么稀世珍禽,但是大量消灭林业害虫和维持森林环境的角度来评价的话,黑枕绿啄木鸟确实应该称为珍贵鸟类,也是人类的挚友,被列为江苏省重点保护鸟种更是顺理成章的。

黑琴鸡

黑琴鸡又名乌鸡。全中国国内分布于大兴安岭的布特哈、乌尔其汗、红花尔吉、根河;小兴安岭的逊克、孙吴、萝北、缓远、完达山、张广才岭;长白山区的黄松浦、漫江、前川;新疆天山山脉西部的塔城、喀什及北部阿尔泰等地;河北围场;均为留鸟。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山地,俄罗斯南部,蒙古及朝鲜北部。

长约45(雌)~60(雄)厘米。雄鸟几乎通体黑色,翅上具白色翼镜,尾呈叉状,尾羽长而向外弯曲。雄鸟在繁殖期眉纹裸露的皮肤红色肿胀,形似红色肉冠。雌鸟体形稍小,体羽棕褐具褐色横斑,翅上白色翼镜不显着,尾亦呈叉状,但叉裂不大,尾羽不向外弯曲。

黑琴鸡是落叶松和混交林的林栖鸟类,主要栖息在落叶松~白桦林;山杨~白桦林;樟子松林;也见于幼林及林间空地。为定居性鸟类。秋季和冬季因觅食而游荡,游荡路线不定。秋、冬季常成群活动觅食,多则上百只,少则3~5只。夏季主要食物为乔灌木的嫩枝、叶、芽、花序(桦、柳等)、果实和浆果等。冬季主食桦树、柳树、榛树的嫩芽和嫩枝等。4月初开始发情,有固定的求偶场。5月上、中旬雌鸟开始营巢。巢多在倒木旁或草丛中,或在山杨、白桦、松林附近的隐蔽处。窝卵数以8~10居多。孵化期19~25天。雏鸟出壳1~2天即可离巢随雌鸟活动,一个月后能做短距离飞行。

黑领噪鹛

黑领噪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中国国内为华中及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留鸟。

它全长约29厘米。体色与小黑领噪鹛类似,区别在于体形稍大,并且眼先为棕色,耳羽白色杂发黑纹,且下缘为黑色并延伸到嘴基。栖息在低山的茂密灌丛间,常与其他噪鹛尤其是小黑领噪鹛混群。在枝杈间跳跃同时振翅展尾,不断鸣叫。取食昆虫、种子、果实。营巢杯状巢于距地面不高的灌丛间,卵蓝绿色。

黑领椋鸟

黑领椋鸟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为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稀见留鸟。

它全长约28厘米。雄鸟上体黑色,具白色细鳞纹,具完整的黑色领环,整个头部白色,眼周黄色,下体白色。两翼黑色,具有白色的端斑。雌鸟似雄鸟,但黑色中多杂以褐色。

常栖息于村落附近的农田、牧场及其他开阔地,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繁殖期3-8月,筑巢于高大树木的树冠枝杈上,每窝产卵4~5枚。

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又名黑面琵鹭,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但尚未发现繁殖地。近年来有报道的迁徙途经地有鸭绿江河口、青岛沿海、盐城和崇明岛东部滩涂区;在江西鄱阳湖,贵州草海,福建金门,广东福田,广西,海南东寨港,台湾曾文河河口以及香港米浦沼泽地越冬。

身长78厘米左右。体羽白色。喙端部成匙状。眼先、眼周、颊部裸区黑色,喉部黄色,冠羽黄色。繁殖期胸羽黄色,非繁殖期为白色。飞羽的羽轴为黑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黑色。

大致与白琵鹭相似。越冬期栖息于沿海滩涂、河口、沼泽以及内陆湖泊的浅水湖滩,以小鱼及水生动物为食,觅食、休息、睡眠多集群活动。目前仅知在朝鲜半岛发现黑脸琵鹭的繁殖地。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朝鲜海岛的繁殖地出现,5月中旬在悬崖上营巢繁殖,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35天,1个月后幼鸟离巢跟随亲鸟外出觅食,9月末开始南迁。

黑脸琵鹭大多数在中国的台湾省越冬。1994年曾文河口有250只、香港米浦有70只;1993年据王会调查在盐城见到47只,但1993~1994年在盐城只见到13只。1993年1月在福田保护区见到48只,在海南东寨港保护区见到13只。

在越冬地受到的主要威胁大致与东方白鹳相同,主要是丧失湿地、过度捕鱼和毒鱼、毒水禽。LaTouche(1931~1934)在60多年前报道,黑脸琵鹭在中国东南沿海常见,在福建全年可见,因此估计当时的数量远较现在为多,分布范围亦较广泛。黑脸琵鹭在松花江及北京为旅鸟,现时均已不见。

黑颈鸬鹚

黑颈鸬鹚又名鱼鹰,我国国内分布于云南西部德宏、临沧、保山、怒江等地州,为留鸟;云南东南部自为夏候鸟。国外繁殖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区,偶见于阿富汗和马来半岛。

身长约50厘米。体形与鸬鹚相似,但较小。雄鸟全身羽毛亮黑色,繁殖期头顶和颊部斑杂有白色丝羽;肩羽、翅上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呈银灰色,羽缘黑色。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头颈部渲染棕褐色。幼鸟通体褐色,下体近白。喉囊绿黄色,虹膜淡绿色。嘴形侧扁而细长,端部下曲成钩形,嘴角褐色。趾间具全蹼,呈黑褐色。

栖息于滇西高原海拔500~1500米的河谷地带。常见5~6只小群在田坝区的沼泽地、水库、坝塘及河滩中活动,以鱼、虾及昆虫等为食。已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

黑颈长尾雉

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维西、永平、腾冲、潞西、永德、楚雄、景东、镇源、德宏、保山、大理、迪庆、思茅、武定,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天峨、百色为留鸟。国外分布于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及印度阿萨姆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