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用争气代替生气
7126800000072

第72章 妥协——有进有退才显大智慧

“妥协”并没有从我们眼前消失,相反,人们现在离不了它。妥协是一种策略,是一门艺术。

人们喜欢把本来已成为过去的一些事情在脑子里重新演绎。这样,就有了“如果当时……”“假如当时……”的感慨,也就记起“妥协”这个“事情”。

有时,“妥协”是很不光彩的,因为你丧失了坚持自己的力量,也因为你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就显示了妥协的耻辱之大。所以,“妥协”之计,当属“三十六计”中的“下下之策”,不选为妙。

无奈,总会有“事与愿违”的时候,无论你如何躲避,都逃脱不了“妥协”的厄运。这时,你的对手逼迫你:“投降!”你的内心说服你:“看在生命的分上,让步吧。”就连你的周围,也主动为你的“妥协”创造条件:“来吧朋友,这才是你的明智之举。”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下,你极不情愿地举起“妥协”的旗子,并告诉自己,“就这一次,何况,可能没人知道。”然而,你却错了。很快所有你知道的或知道你的人,都对此事了如指掌,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快,怎能不令人仰头长叹“今非昔比”,大有英雄末路的悲壮之感呢?

一旦“妥协”,则后患无穷:被人抓住小辫子,自然只有听从对手摆布,或打、或辱、或赔、或让,总是免不了的。连以往自己的“手下败将”,也借此反攻,让你无可奈何。更要命的是,从此被钉在耻辱柱上,一生一世甚至生生世世也翻不了身。

为我们熟知并称颂的项羽,虽然在建功立业方面并不如刘邦,但因为他能意识到,如果妥协,将“无颜见江东父老”,敢于大无畏地唱着“虞兮虞兮奈若何”自刎身亡,因此比刘邦更受后人称道。由此看来,尽管妥协赢得了一时的苟且偷生,但若从长远计议,还得三思多思才是。

不过,“妥协”并没有从我们眼前消失,相反,人们现在离不了它。妥协是一种策略,是一门艺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接受妥协,且愿意妥协。

比如去逛商场、买东西,执意坚持自己,而不妥协的人定会被人讥笑为“死脑筋,不开窍”。也许花上一整天时间,也无法买到一件中意的,实在得不偿失。假若妥协一点,不仅目的达到而且双方皆大欢喜。在国际商战中,妥协的结果是双赢,是互惠。在事业上,当你屡败屡战,奋斗多年一无所获时,选择妥协便合乎情理,也“无可厚非”,反之,你则会落得“老大徒伤悲”;在爱情上,追求一份不属于自己的爱情,实在是件徒劳无功的事,最好早早妥协。

其实,和生命存在相比,这些只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小事罢了。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旦死去,便无法复生,只有活着,才能拥有一切。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接受生死关头的妥协又何妨呢?

“妥协”是讲原则的。人怕“妥协”、不愿“妥协”,不仅仅是怕失去面子,怕被人耻笑,更主要的是维护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声誉”。所以,只要不牵涉到人格国格、民族气节的大是大非,妥协一般都能为人接纳,否则,就“血战到底”,“宁死不屈”,决不妥协。

因文化背景的差异,东西方在妥协的内容上侧重点不同。中国人对关于利益方面的,能妥协就妥协,对关于生命方面的,能不妥协就不妥协;西方人对关于利益方面的,能不妥协的尽量不妥协,关于生命的,能妥协就妥协。这又是中西文化的又一差别所在吧?

所以,人们真正在乎的,并不是妥协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