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65

第65章 迦陵仙音第四讲(4)

否则,就是凡夫的遍计所执性,遇到什么,执著什么。乃至于听到一个法,都要执著于这个法。所以经上有个比方,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愚学增生死,智学证涅槃。这很重要,你学佛法,没有了解,你不要以为念念经就会解脱,你要搞清楚,愚学增生死,智学证涅槃。

同样是水,牛喝下去,它可以成为牛奶,蛇吞下去就成为毒了。同样是佛法,你没有智慧,不会学,你执著于它,在那个上面去起分别、计较、执著,很容易造恶业,很容易造谤法的业。

历朝历代显与密经常有争执,有一句话,“显以密为欲法,密以显为空谈”,互相排斥,看不起。这都是愚学增生死,不了解佛法是圆融一味的。对此一定要真正地了解。

否则,你以为你天天念一遍《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每天念十万佛号,那就是在修行佛法了?不见得。看你发心是怎么样,你念一遍《药师经》,或者你念一遍《无量寿经》,是为了求你身体健康,求你儿子每天赚十万块,这样你是修行佛法吗?你这是造轮回业啊。就算给你求到又怎么样?还是增加你的贪欲,还是造轮回业,那不是修行佛法。

应该怎样修行佛法?打个比方,四个人同样都念一遍《心经》。

第一个人发心,他是为了自己今生今世,这就是造轮回业,不是佛法。以轮回心来念,你不要以为你形式上面是那就是啦,不是那回事。

第二个人,他好一点点,希望来生不堕三恶道。那是轻现世,重后世,这是共下士道。

第三个人诵《心经》,希望能够解脱,能够超出六道轮回,这是共中士道。

第四个人,发菩提心,诵这一遍《心经》,回向给法界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成就,得解脱,这是菩提心。

第一个不是佛法,你别看他在那里诵一遍经,他是修佛法吗?不是的。所以一定要能够明白,我们要成就清净心。成就以后,虽然我们天天六根接触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但是我们的心不染着,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么你当下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你所走的地,都是极乐世界的宝地;你所见到的树,都是极乐世界的宝树。

所以重点在这个寂上,心寂静下来,心性休息,禅定休息。休息下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然后常寂。

光,光是般若德,智光遍照法界故,光是智慧。智慧也是我们的性德,本自具足,不从外得。怎么知道呢?我们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这些都是般若德起妙用,都是自性在起妙用。但是我们的无明烦恼掺杂在其中,所以错用了,去起贪爱、起憎恨、起分别。我们通过修行,转烦恼为菩提,这样就是开发本具的智慧,这样就没有障碍,能够自性光明遍照一切。

什么时候显现呢?已经讲过了,先转化风大,再转化水大,然后转化火大。转化火大以后呢?有光明就没有妄念,有妄念就没有光明,妄念不起了,自性的、尽虚空遍法界、没有障碍的、无穷无尽的智慧光明,就真正显现出来了。

其实所有的障碍,都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和执著。极乐世界的人,为什么能够天眼洞见,天耳遥闻呢?还是性德在起用。因为他没有妄想执著了,所以就智光遍照一切;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所以对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了。

所以我们才明白,原来极乐世界的宝树之中,“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这个原理就在于此地都还是我们自性的德能,仍然还是没有超出我们白性之外,仍然还是我们自性的妙德、妙用圆满地显发出来了,所以智光遍照一切。

不过现在我们火大没有转过来。火大转过来以后,生命的能量不浪费了,我们自性光明显现出来了,那我们对于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都明了了。你看那些成就者,他那个他心通、宿命通,都因此而得来。所以我们真如自性里面,本来就具足常寂光,本来就具足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但是在凡夫地位,它没有显现,不能起用。对一些人来说,那是如来藏(cang),如来藏在里面;对圣者来说,那是如来藏(zang),无穷无尽的宝藏——这只是一说而已。

我们修宝树观,归根结蒂要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的种种庄严是自性的变现,它当下就是自性,所以这是不二法了。简要地说一下《心经》里面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事实上这还是修行的层次。分为三个层次来修,句句深入,层层提高。

第一句“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说的。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于二乘声闻、缘觉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对菩萨说的。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凡夫都着相,见什么就执著什么。一见,他就分别他的外相,这个人很高,那个人很矮;这个人很胖,那个人很瘦;这个人很漂亮,那个人很丑;都是看外面的相来分别,起分别心,起执著心,起爱憎心。现在告诉我们怎么样?“色不异空”了,你不要着相,不要着有。一切的境界相,都要知道它本来就是空,不要继续执著。你认为它是实有的,所以你就贪得无厌。

修行的第一步,“色不异空”,让大家要清醒,你要搞清楚你所追求的外在的名利地位、财色名食睡这些种种,哪怕耗尽你毕生的心血,耗尽你毕生的心力,你去追逐,去求取,到头来还是怎么样?还是一场空啊。“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仍然还是一场空。

但是凡夫还是放不下这个执著。“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都为他人忙。”遇到障碍了,身体不舒服了,才知道,哎呀,身是苦;好的时候,身体健康的时候,忙于挣钱,忙于享受。实际上忙于享受,就是忙于造恶业。一个没有了解佛法的人,他活得越久,可能越麻烦,为什么?他如果不活那么久,他贪瞋痴还造少一点;他活到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这个贪瞋痴就累积如山。这就是堕地狱唯恐不深,真是不得了。

所以要知道,我们没有了解佛法,没有开智慧,那生命可能会成为一场灾难,会成为一场惩罚。为什么?你每一天都在累积恶业,每一天都在种无量的堕三恶道的因,那不是很糟糕?x不知道回心念佛。追逐那些东西有用吗?最后还是一场空。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随身”这个说法不是很正确,身还是要放下来。业随神识,临终就要“随业受报,枉受轮回。”所以我们要明白,“色不异空”,这都是空,空花相,所以不执著,不会去贪求了,从这个贪求中间回头来,就真的会念《心经》了,真的学会《心经》了。

第二步,“空不异色”,是对二乘,声闻、缘觉说的。声闻、缘觉执著于空。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人我执,证得了偏空涅槃,断了分段生死。但是他还是执著于一个空,所谓的“我空法有”。那么你执著于这个空,认为还有一个有在,那么这个还是个有。还是个什么有?你执著这个空,这个念头就是一个有了。所以他虽然了了分段生死,仍然还会有变异生死,虽然不入六道轮回,但是因为执空的法见未除,所以还会有变异生死。

第三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菩萨来说,色与空是一个整体。尽管显现的是千差万别的相,但是要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山色无非清净身”。这样,我们能够知道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这一切的色相,无不是自性的显现。

学过法相唯识的,可能了解一点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知道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的显现,森罗万象,都是相分而已。一切的色相,事实上就是你自己,尽山河大地,尽十方法界,都是一个自己。我们不在色相上去分别,不执著,随缘取用,不取不舍。见相就是见性,所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到自性,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我们修宝树观,仍然还是要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要执著于它是实有的一棵树,那你就搞错了。你修的一切观,都是内空外明。为什么?因为都是你自性的显现,见性即是见相,所以自性起妙用,光明自在,圆证菩提,从空出假,随缘度生。广修六度万行,度众生就是圆满自己的福慧,圆证菩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怎么理解?很简单。

比方说,我们参观故宫博物院,看到故宫博物院很多东西,有一尊佛像是黄金做的;有一个供杯也是黄金做的;有一只小狗也是黄金做的。那我告诉你,这些都是一样的,都是金子做的,都是金子,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