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54

第54章 迦陵仙音第二讲(2)

那么“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就是灵鹫山的意思,有众多灵仙所居住,山形好像一个鹫鸟,好像老鹰的头。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大比丘众是常随众,请释迦牟尼佛应供不容易,一来就一千多人。佛陀到哪里,他们都跟着去,跟着闻法的。

这些大比丘众都是大阿罗汉,最早是到鹿野苑度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再度了耶舍长者子和他的朋友,总共五十人;之后又度三迦叶,当时的事火外道,优楼频螺迦叶和他的弟子五百人,然后他的两个弟弟,伽耶迦叶、那提迦叶,总共又有五百人,度了这三迦叶,就有一千个人随佛出家;后面又度了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和他们的弟子,总共两百人。所以就有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菩萨三万六千。

比丘三义是因,阿罗汉三义是果。比丘三义,乞士,内乞法,以长养法身慧命,外乞食,以滋养色身性命;破恶,破烦恼恶;怖魔。

这些大阿罗汉,围绕着如来。

“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可见《观无量寿佛经》的法门,唯有大智慧才能够真正地深信,信入。

文殊师利(妙吉祥),在《佛说放钵经》上,释迦牟尼佛说:“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文殊师利是古佛示现,释迦牟尼佛因地,最初发菩提心,也是因为文殊师利的劝导。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犹如世间小儿皆有父母,文殊菩萨是佛道中的父母,所以经上说:“三世佛母妙吉祥”。而且过去现在未来皆示现成佛,过去本为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也在北方的常喜国示现成佛,号为宝积佛,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号为普现如来。

这些大菩萨以文殊菩萨为上首。可见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都融妄念归真念,总摄诸根在一根。我们不念佛的话,起贪瞋痴的念头,就是念三恶道,都是在打妄想。所以一句佛号,以一念代万念,然后以“是心作佛”,念佛,成佛,这一念就在佛法界。“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不用三大阿僧祇劫广修福慧,能够信愿观佛,念佛,即得往生。

这就是证信序,底下就是发起序了。

别序(发起序)

本经的发起序很特别,这部经如来为什么说出来呢?是因为当时有一场宫廷政变。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晚年的时候,在弘法教化众生上面有一些障碍。这也是因为众生的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所以如来的弘法有很多的违缘。

首先是两位很得力的护法国王。印度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国王都非常护持如来的教法,频婆娑罗王是摩揭陀国的国王;憍萨罗国的国王就是波斯匿王。但是波斯匿王的儿子琉璃王,就搞了一个宫廷政变。琉璃王本来不是太子。我们看祇树给孤独园,是祇陀太子供养树,给孤独长者供养花园的地,故名为祇园精舍。但是祇陀太子并没有继承王位,而是给他的弟弟把王位夺去了,他的弟弟就是琉璃王。

琉璃王发动政变,把他的父亲波斯匿王逼走了。逼得波斯匿王跑到迦毗罗卫国去避难,然后就死了。琉璃王继承王位以后,就举兵攻打迦毗罗卫国。

释迦如来在琉璃王的军队必经之路上,一棵枯死的树底下打坐。琉璃王带领大军过来看见,按照印度的习俗,在军队出兵的路上遇到圣人就退兵,所以琉璃王就下马,虽然他很仇视迦毗罗卫国和释迦族,但是他对释迦牟尼佛还是很恭敬。

他下马顶礼世尊问:“佛陀,中午太阳这么大,世尊您为什么要在一棵枯树底下打坐呢?要打坐应该找一棵枝叶很茂盛的树啊。”

佛陀就说:“亲族的荫庇如大树,现在释迦族都将要被你灭亡了,我失去了亲族的荫庇,好像这棵枯死的树一样。”

琉璃王就退兵了,连续三次都是如此。第四次再出兵的时候,如来知道定业不可转了,所以就没有出面。那么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尊者就不忍心,运用神通拿一个钵,把五百释迦族的人装在钵里面送到天上去。迦毗罗卫国很小,只是属于尼泊尔的南部一小片地方,所以琉璃王的军队就攻打进去了。

当时释迦族很多人都随佛出家了,是一位摩诃男做国王,摩诃男很有菩提心,他就跟琉璃王说:“你看这里有一个池塘,我跳下去,在我没有浮出水面之前,请你命令你的军队停止屠杀这些无辜的百姓。”琉璃王就答应了。他想,你跳到水里面去闭气,也闭不了多久,最多几分钟,老百姓也跑不了多远。

琉璃王等了两三个小时,摩诃男都没有浮起来。所以很多老百姓就跑了。他觉得很奇怪,不可能这么长时间。派士兵下去看看什么情况,几个士兵跳下去把摩诃男打捞上来了,就报告琉璃王。

原来摩诃男为了救度老百姓,他跳下去以后,把头发解开,绑在水里一个大石头上,水喝得很多,肚子已经鼓起来,早就死掉了。他是奋不顾身救度百姓,所以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救度众生。

但还是有很多释迦族的人在战争中死掉了。

琉璃王很惭愧,就退兵。

目犍连尊者由天上把那个钵拿下来一看,五百释迦族的人都化为血水了。他觉得很奇怪,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为什么琉璃王那么仇恨释迦族,世尊您的五百亲族,我明明送到天上去了,他们都在劫难逃,都会化为血水?”

如来就说:“有因有缘,恶因成熟了,恶缘也成熟了,那就定业不可转。”恶因是什么呢?

无量劫以前,有一个大村庄,村庄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湖,湖里面有很多的鱼。有一年,天大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整个湖都干涸了。湖里面的几十万条鱼,都给这个村庄里面的一万多老百姓吃掉了。

最后干到湖底,就剩下一条很大的鱼。整个村庄的人,每个人分了一小块吃。当时唯有一个小孩子没有吃,这小孩子在鱼头上敲了三下。

如来就说,当年的那个小孩就是现在的我(释迦牟尼佛);当年的那条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被吃掉的那几十万条鱼,就是现在琉璃王的几十万军队;现在被屠杀掉的和钵里面化为血水的五百释迦族,都是曾经吃过那些鱼的人。这是恶因。

缘是什么?缘是今生,因为释迦族种族很高贵,所以他们的族人就很傲慢。当时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虽然他的国家很强大,但是他的种族就没有那么高贵,于是波斯匿王就派人向释迦族求婚,请求释迦族把公主嫁给他。释迦族的人看不起他,就找了一个奴婢的女儿,冒充是公主嫁过去了,那就是茉莉夫人。

波斯匿王与茉莉夫人生了一个小孩子,就是琉璃王。琉璃王小时候,就到他舅父的国家——迦毗罗卫国来学习。释迦族的人看不起他,很轻慢他、侮辱他。他本来就很生气了,虽然年纪很小,后面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他刺激就非常大。

当时迦毗罗卫国,为了迎请释迦牟尼佛回国说法,做了一个很庄严的法座。琉璃王当时很小,贪玩,就跑到这个法座上去玩。释迦族的人,毫不客气把他拖下来,痛斥一顿,而且不准他继续留在迦毗罗卫国。并且做得很过分,这个琉璃王脚所走过的地方,全部挖下去三尺,挖出的土都要全部拉走,认为他很低贱,重新填上新土。

琉璃王受了这个侮辱,当时就发誓,“以后我长大了,我做了国王,我要消灭你们!”

这个缘也成熟了。

所以我们现在修行,要能够消灾免难,最关键是怎么样?恶因有的话,如果没有恶缘,它也不会成熟。所以一定要在缘上面下功夫。

当时的释迦族如果不是那么傲慢,没有这个恶缘,或者这个业也可以转。但是有恶困、有恶缘,所以一定要受这个果报。

之后,琉璃王在退兵的路上,释迦牟尼佛很怜愍他,跟弟子们说,琉璃王要赶快忏悔,因为杀了一万多人,如果不忏悔,七天之内他一定会给大火烧死,入到地狱去。

这个话就传到琉璃王耳中来了,琉璃王半信半疑,有个大臣比较坏,他就跟琉璃王说:“大王啊,你不要听释迦牟尼佛说,你刚刚把释迦族都灭掉了,他一定很恨你,所以诅咒你,你七天肯定不会死的,不用那么担心。”

这个琉璃王还是不放心,之后这个大臣就出个主意,“不如这样,释迦牟尼佛不是说你七天就一定会被火烧死吗?干脆我们去到大海里面,大海里面四周都是水,肯定没有火,就不会烧死了。”

琉璃王一听,好主意,马上就选了最大的一艘船,带上最亲信的一些大臣、妃嫔、宫女,还有卫兵上船,装上七天所需要的食品和用品。

这个大臣又说,“我们在海上漂泊七天,七天以后没事,第八天马上就靠岸。然后去嘲笑释迦牟尼佛说得不准确,说假话。”

第一天,一到黄昏,这个大臣就站起来,大声宣布,“第一天已经过了,我们没事,很安全。”大家很开心。第二天又过了,也没事。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六天,这个大臣起来说,“好了,第六天都过了。看样子,释迦牟尼佛说得不准。我们明天一过了以后,就可以靠岸,去嘲笑释迦牟尼佛说大话,说得不准了。”

琉璃王也是大喜,他想想,我六天都过来了,不要说我给火烧死,我头痛都没有,一点病都没有,肯定不准了。就吩咐手下,马上摆宴席,通宵达旦,喝酒吃肉到凌晨,个个都醉醺醺的。

有一个大臣喝醉了,他迷迷糊糊靠在那个桌子上,一靠一推,把这个桌子就推倒在船板上。桌子上点的那个大蜡掉在船板上面,有一些布,有一些木板,马上就起火烧起来了。整个船的人全部都烧死掉了。

其实释迦牟尼佛绝对不会有瞋恨心,虽然说琉璃王消灭了整个释迦族,但是释迦牟尼佛对琉璃王仍然是爱护他,要救度他,好像父母对独生子女这样。如来的心中绝对没有爱憎的分别。

你看,琉璃王只有七天寿命了,如来都很慈悲,劝导他要来忏悔,但是他执迷不悟,到死不悟。

这是憍萨罗国的宫廷政变。

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也有一场宫廷政变。

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王,阿阇世就是未生怨的意思。没有生下来,前生就有怨恨了,就有冤仇了,所以叫做阿阇世。

阿阇世王也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把他父亲关起来,自己做国王。

就引起了这一会的说法——《观无量寿佛经》。

发起序分为六个方面:禁父缘、禁母缘、厌求缘、欣净缘、散善显示缘、定善示观缘。六缘发起这部殊胜的《观无量寿佛经》。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之中,有一位频婆娑罗王的太子。

【名阿阇世。】

阿阇世,未生怨。

【随顺调达恶友之教。】

“调达”就是提婆达多。

【收执父王频婆娑罗。】

发动宫廷政变,把他父亲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了。

【幽闭置於七重室内。】

把他关在深宫里面,要开七重门,才能够进去。

【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下令所有的大臣,不允许去看望他的父王,也不允许给他的父亲送食品。五逆罪,要饿死他的父亲。

阿阇世王子为什么要把他父亲关起来?是因为提婆达多的唆使。在《阿阇世王经》、《毗婆沙论》和《四分律》之中都有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宫廷政变的经过。

释迦牟尼佛晚年的时候,教团里面就有分歧,因为什么?因为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本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是阿难陀尊者的亲哥哥。你看阿兔楼驮、提婆达多、阿难陀,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亲弟弟。

提婆达多虽然随佛出家了,但是他的心没有入道,很贪求名闻利养,贪欲心很重。一看到频婆娑罗王很恭敬释迦牟尼佛,供养释迦牟尼佛的财物很多,就起了恶心,他也想来做教主,他就跟释迦牟尼佛提出来,说:“世尊,您老了,这个教团还是给我来带吧。”

释迦牟尼佛知道他这个人心术不正,没理他。他就想到什么歪主意呢?他想着,他要有神通就好了,他就去请教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阿罗汉之中智慧第一,看穿了他,就不理他,也不肯教他。请教了很多的大阿罗汉,都不教他,最后他没办法了,他就求自己的亲弟弟,找阿难陀说:“阿难陀,我是你哥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你都听到了,这个神通怎么修,你一定要教我。”一再地哀求。

阿难陀没有成就阿罗汉道,心又很软了,求一求,他就答应了,真的就教他。一教他,提婆达多就用功去修,很快三个月就成就大神通。

他得到神通以后,就跑到阿阇世太子这里来现种种的神变,身下出火,种种的神通变化。阿阇世王子就对他很有信心,马上就给他另外建了一个大精舍,给他很丰厚的种种的供养。

这时候提婆达多就唆使阿阇世:“太子,不如这样,你把你父亲关起来,你做新国王,我来做新教主。我们来共同化世。”阿阇世太子不肯,头脑还是比较清醒。

提婆达多看见阿阇世太子,右手的小指断了一小节。他就跟阿阇世王子说,“太子啊,你要知道,其实你父亲对你并不好。”

太子很奇怪,说:“我父王对我很好。”

提婆达多就跟他说,“你看看你右手的小指,知道为什么会断吗?”

太子说:“我不知道。”

提婆达多就跟他说:“你是怎么得来的,你知道吗?当年频婆娑罗王已经到中年了,还是没有儿子,没有人继承王位,就很苦恼。就到大自在天的天神庙去求子,求了很久都没有求到。”

后面遇到婆罗门教的一个占卜师,就跟他说这个灵鹫山中有修外道的仙人,他三年以后会命终,命终以后就会给国王您来做儿子。

频婆娑罗王说:“哎呀,我年纪老了,我等不了三年了。”

频婆娑罗王马上派使者去见那个仙人,跟仙人说:“你希望有什么享受,有什么供养,我全部可以满足你。但是有一个条件,你要快点死。死了以后给我们大王做儿子。”

仙人说:“我不要你的供养,我寿命还有三年,我还要修道。”仙人还是有一点神通力,他不肯。

这个使者就把仙人杀掉了。仙人临死之前就发誓,“我命未终,为王所害,我转世为王,必定报怨。”

仙人死了以后,果然王后就怀孕了。还没有生出来之前,频婆娑罗王觉得占卜师说得很准,把占卜师又找来。

占卜师看了以后说:“王后所怀的是一个男子。但是给大王您做儿子不太好,因为还是有冤仇。”这个仙人临终有怨气,所以这个名字就叫做未生怨,即阿阇世。小孩子生下来,满月的时侯,占卜师又来看,又说了一番。

所以频婆娑罗王心就动摇了。他想想,哦,既然是跟我有冤仇,我不要,那也算了吧。就命令人在楼上把这个小孩子,刚刚出生一个月嘛,满月这一天把这个小孩子由窗口扔出去。

哪里知道扔出去,没有死,就把右手的小指摔断了。频婆娑罗王一看,还没死,可能也没有问题吧,还是把他带大了,还是很宠爱这个小孩子。

所以提婆达多就趁机唆使阿阇世太子:“太子你看,你的父亲两次害你。前生你寿命还有三年,就把你杀掉了。今生你刚刚出生一个月,就把你由楼上扔下去,好在你命大。你父亲其实对你并不好,一点都不好了,你哪里要去报什么恩?”

提婆达多一再地唆使,阿阇世太子越听就越火,马上发动政变,就幽闭其父频婆娑罗王。这是讲这个因缘。

类似的例子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你看隋炀帝为了夺取皇帝的位置,很善于伪装。本来这个皇帝轮不到隋炀帝杨广,他还有一个哥哥杨勇是太子。杨广很有心计,让他的父亲杨坚隋文帝把这个太子废为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