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25

第25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九讲(1)

五浊尘劳可厌离,西方净土是归期。

直须念念光明现,便是花开七宝池。

池上藕花花上人,佛光来照紫金身。

更闻妙法除心垢,尽救迷情出苦轮。

举步遍游尘点国,利生终满涅槃因。

娑婆界上光阴短,极乐知经几劫春。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

昨天已经说到极乐世界种种的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鸟音说法皆是阿弥陀佛法音宣流,我们现在在此地共同学修《阿弥陀经》念佛,正是阿弥陀佛的法音宣流,愿大家都能成为阿弥陀佛的使者。

昨天讲到七菩提分,讲了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今天继续来讲除、舍、定、念。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这是讲七觉支,前面三支侧重于修智慧,中间这三支——除、舍、定侧重于修定。

除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诸见指见惑,烦恼指思惑。

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为五利使,属于见惑。因其迅速敏捷,谓之五利使。

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称五钝使,属于思惑,这十使是造业、受报之因,能使众生受轮回生死之苦,故名之为使。

我们断除五利使、五钝使这十使时,能用智慧觉照分明,能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除诸虚伪是因为什么?虽说有五利使、五钝使,有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但这些见惑、思惑其实是无有自体的,所以名之为虚伪。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云:“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些十使都属于‘不觉本无。’所以叫除诸虚伪。

[不损真正善根]就是我们用无漏的智慧来觉照时,能断惑,但无漏智慧不会受损害,犹如太阳光能破暗,日光却不受损害,所以以无漏智慧为真正善根,名为不损真正善根,谓之除觉分。

舍觉分:除是对内,舍就是对外,对外境也要不执著。

[若舍所见念著]就是对所见凡夫的念著之境,能知道其境界也是虚妄的,本来无有,能慧照分明,善能觉了所舍之境举体虚妄。

但在没有修七觉支之前,凡夫众生是遇到什么执著什么,这在唯识上称之为遍计所执性,现在我们能用智慧来觉照,知道这些境界也是虚妄的,只是因为凡夫的这种执著心、分别心的缘故,似现前境,是在我们第六意识里留下来的一个影像即落卸缘影,故说不实。现在我们能用智慧觉了,所以能不执著他。譬如一个人在梦中种种境界,妄生爱憎分别,梦醒时知道梦中的境界皆是虚妄,当然就没有追忆,没有留恋,名之为舍觉分。

也就是说除是对内的,舍是对外的;除是无念为宗,舍是无相为体;除是内心之中不起妄念,舍是对外境一切不执著,一切相都不取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接下来是第六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禅定有多种,有外道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他用一个强制力将第六意识压伏,像石头压草一样,将来能生无想天,寿命有五百劫。

他最初用半劫的时间修无想定,将来能生到无想天,寿命四百九十九劫,最后在天上的半劫,他就失去定力,定力一失妄念即起,前面成就无想定时,他认为已经得到涅槃,但并非如此。失去定力以后,他对三宝就起了诽谤心,认为不存在什么涅槃,这么一念谤法之心就会让他堕落到地狱之中,所以这属于外道禅,修无想定、外道定。还有是有漏的禅,四禅八定都还属于有漏禅,因为他只能生天道,当然若按圣道门来修,内外道都要共同修四禅八定,内道是进一步再修受想灭尽定,即可超出轮回。

但那只是竖出轮回,净土法门是横出轮回,如果没有得到受想灭尽定,就算成就了四禅八定,仍然不能了生死,天上的福报受尽以后,还是会降下来。此地的定觉分是能用智慧善能觉了,所有这些所修的种种禅定都是虚假非真实性。

“不生爱见味著,不生留恋。”就是说除觉支使我们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舍觉支是决定不被外境所动,不被外境所诱惑,然后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当然就能禅定自然现前,由这种不生爱见妄想,由这种自性定能契入到这种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的禅定,能生智慧,名之为定觉分。

接下来是念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此指怎样对治修行人的毛病。

在修行道路上往往容易有两种毛病,一是掉举,二是昏沉。掉举就是很散乱,心在散乱浮动时,应侧重于修除、舍、定。心在昏沉、打瞌睡时,应侧重于修择法、精进、喜,能思惟我们所修的法门殊胜的功德,内心之中会生起智慧的觉照,自然能驱除昏沉。

所以“念”就是让我们保持定慧等持,若修出离世间了脱生死之道时,心沉没就要用择法、精进、喜;心浮动就要用除、舍、定。能使定慧均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定慧等持,得成无上道,名之为念觉分。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我们虽然从名相上能知道,但八正道是什么人才真正能修?只有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才真正在破一品无明、显一分法身,这才叫真正有正见。

我们说要树立正见,是真正有正见吗?只要你还有生灭心,没有契入到不生不灭的真心,都不名为真正有正见。这个标准其实很高。

八正道(八圣道分),前面的正见、正思惟,由前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因为有择法觉分,所以能知道拣择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所以能入正道。

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槃曰道。正见是修无漏行观,无漏行观就是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每一圣谛都有四种行相或称为四种行观,比方说灭谛,灭净妙离等等,总称为四谛十六行观,就能见四谛分明。能修这十六行观就不会入生死轮回。慧眼分明,见理正确,名之为正见。

正思惟就是以无漏心见四谛智,总名一切智心,“思惟”不是我们平时想的思考,而是觉照,是用智慧觉照,所以说不是识心思惟,乃是无漏心相应之思惟。

用无漏的智慧相应,这样名之为正思惟;用凡夫的意识心来思考,这不名为正思惟,而名之为缘虑分别。

[动发觉知筹量]指依四圣谛能动发四谛十六行观,能辨析四圣谛,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能让我们观智增长,断惑证真,入大涅槃,这称之为正思惟。

所以八正道的标准是挺高的,一定要法身大士才可以真正修八正道,才可以真正名之为正见。

我们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之为正见。

漏是烦恼,比喻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后,我们本性之中,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都隐而不显,不能起妙用,要修无漏法才能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名之为正见。

但与净土法门相比较,净土法门比其他法门要更殊胜,因为她是平等成佛的法门,她要树立的正见是你只要真正信得过,不怀疑,愿求生,老实念佛。

一切众生入净土法门都是修平等成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薄地凡夫,都同样修信愿持名,求愿往生,平等地修学,平等地证得。如果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真正信得过,不怀疑,这就是净土宗的正见,就是与诸佛如来见解相同。所以净土宗的念佛人要能树立正见,站稳脚跟,不为他歧所惑。

比如永明延寿大师作《禅净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这很多人都知道,但现在的人往往错会,他认为有禅有净土就是要叫我们禅净双修,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禅有净土是指摄禅归于净土,有禅是在禅宗里大彻大悟,有净土是信愿持名,大彻大悟以后一定会归心净土念弥陀。因为大彻大悟只是见法身,若真正见法身,就真正能对净土法门信得过,真正相信原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是我的真心,所以一定愿求生,因为身土不二,能直接入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

所以蕅益大师很推崇元朝时一位天如禅师说过的一句话:“悟后不念佛,保管此人未彻悟”。后来他就作了一本书叫《净土惑问》,对净土宗很多实修的问题都用问答的方式来予以解答。在《要解》里,蕅益大师特别地赞叹和推荐。

所以要知道有禅有净土不是叫我们禅净双修,而是告诉我们参禅开悟以后正好念佛,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就一心持名老实念佛呢?所以现在的人往往会错会,去倡导禅净双修,就会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印光法师曾经很直接地批驳过: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以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祖师这话就说得很严厉,也很直接。号称禅净双修者其实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他实质上就是无禅无净土,到最后两头都靠不住。

“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你没有信愿求生之念,只是念一句佛号或参一个念佛是谁,说是禅净双修,其实就是没有净土,你没有信愿,哪来的净土?哪是在修净土法门?哪里能得生净土?“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你只是把其会归自心,没有一个真正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哪还有净土呢?你没有开悟,哪是真正有禅呢?所以说“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有些人是空腹高心,空谈玄理。

他说自己不同于一般人念佛,是在念实相佛。印光法师又一针见血地破斥说:“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

如果只是单凭自力,你就算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地位,惑业没有断尽,大彻大悟还只是显发法身,只是断见思惑,你还有尘沙惑、无明惑,何况你见思惑都还未必彻底断尽。有一些只是断见惑,思惑还没有断。

所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

这话就说得很透彻了,你若主张禅净双修,把那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说会归自心,就是我们真如妙心显现出来的,但你在凡夫位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你没有真正证到,不过是倒果为因,佛陀这么说,你只是鹦鹉学舌跟着这么说。

你没有真正证到,如果没有真信切愿,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阿弥陀佛无感不能有应,我们愿求生的心,真信的心,这是有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有应,才能真正感应道交。你没有信愿之心,不愿求生,哪会有应呢?因此就难以出轮回。

而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自性天真佛还是在因位,还没有显发出来,也没有威德,所以就变成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印光法师对禅净双修这种说法痛下针砭,一针见血。印光法师说:“美其名曰禅净双修,实际上是无禅无净土”。你认为自己很高明,其实你变成最下等,什么证量也没有,还不如老实念佛。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是搞禅净双修,弄到最后既不能感通佛力,也不能成就自力。

因此我们一定要能树立正见,专修净土,信愿持名。正如蕅益大师所说:“离却阿弥陀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要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本来本体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他还是在因位,我们要真正明心见性也要依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捷径之中的捷径,要这样来树立正见。

因此树立正见极其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种种似是而非的影子佛法到处流传,就很糟糕。原来到处流传过的《墓林僧苦行笔记》,那人有很多似是而非错误的见解,说你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画波浪,你念满一千万,画满波浪,将来一定保证你能往生。而且还说你念满一千万就看到我了,看到他起什么作用呢?这都是没有正见,是错误的。

还有我们之前特别批评过的,(因为现前有很多这些书在流传,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批评)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在中国卷土重来。没有树立正见的人往往被本愿法门所迷惑,认为他说保证你能往生,什么都不用,你只要信就好,你持不持戒也没有关系等等,这些都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做狮子吼。

比如《真宗要旨》第六条(这是日本净土真宗的一本书)上说: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展开就是《无量寿经》;第十九愿展开就是《观无量寿经》;第十九愿之机止于化城,故为邪定聚。这就错得很,说观机的根机是邪定聚,这就很糟糕。

杨仁山居士就驳斥说:“生净土者,盖入正定聚,绝无邪定及不定聚。经有明文,处处可证。若以观经所摄判为邪定聚,则是聚九州铁。铸成一大错矣。”这就很错误了,是曲解佛经,妄以凡夫的分别妄念来妄测圣意,然后乱说。

本愿法门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八愿展开就是《无量寿经》;十九愿展开就是《观无量寿经》;二十愿展开就是《阿弥陀经》。这本来也没有错很多,但后面说《无量寿经》是为正定聚的根机说的;《观无量寿经》是为邪定聚的根机说的;《阿弥陀经》是为不定聚的众生说的。这就错了。

得生净土都一定是正定聚,哪有什么邪定聚?哪有什么邪定聚、不定聚生净土呢?还有本愿法门那个法然,作了一本叫《选择本愿念佛集》的书,那上面就说:“众生口不称佛,佛即不闻之;身不礼佛,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者,佛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舍离,故名疏行也。”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以凡夫之见来妄测如来境界。佛陀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遍地教化一切众生,哪有亲疏之别呢?哪里说众生口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听不到呢?身不礼佛,阿弥陀佛就看不到他呢?佛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怎么可能看不见呢?

本来前面引用的善导大师的话是对的,善导大师说:“众生口称佛,佛即闻之;身礼佛,佛即见之;心念佛,佛即知之。”这当然对,但你如果把它引申过来说,如果不称佛,佛就不闻;不礼佛,佛就不见。就引申错了,就是胡说八道了,所以一定要树立净土宗的正见。

八正道的第二就是正思惟。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人大涅槃,名正思惟。]这里的思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研究、考虑,不是落在第六意识中的这种思考和分析,而是由根本智起后得智,由实智起权智,对一切通达明了,能进入如来果地所证的大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