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22

第22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八讲(1)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诸位善知识,愿大家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超出娑婆世界六道轮回苦,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上午我们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生处的庄严。生处都是莲花化生,莲花化生其实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会集本的《无量寿经》,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说: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接下来就是结示佛力,是说这些住处的庄严,生处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所庄严。

(己)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这就归结到佛力上来,归结到阿弥陀佛愿行成就了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再次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并告诉他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此殊胜的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愿行为能成就,极乐世界是所成就,称性功德都是称真如自性而修的功德,大愿就是阿弥陀佛在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所发的四十八愿。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第三十二愿说: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会集本的《无量寿经》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当然这两个本子都非常圆满。

这说明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所成就,阿弥陀佛每愿都说: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现在佛陀已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然其愿力成就了。

大行是指发四十八大愿以后勇猛精进,在阿僧祇劫之中,都修菩萨行,修种种六度万行。

《无量寿经》上说:法藏比丘观摩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摄取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清净之行,以此大愿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称性功德,是称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

一切庄严都是自性本具的,但虽自性本具,若无佛力,也不能成就,不能开显。所以说(称性功德之所成就]。

[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因为我们的心性真如妙心是圆满周遍的,所以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阿弥陀佛愿行圆满,庄严净土,为众生作为增上缘;使众生能往生不退,一生成佛。带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的种种庄严,为所缘缘。一切凡圣就缘此庄严净土,起欣慕心,而修净业,求生净土,所以是“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这是讲阿弥陀佛以因中所发的大愿,能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又以愿后所修的大行,能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因为佛陀以此愿行庄严成就了四种净土,又以此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众生对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能生信心,愿求生,且能执持名号,就是以佛愿为愿,以佛行为行,所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

简而言之,愿同弥陀愿,就是多善根。行同弥陀行,就是多福德。

如果从佛边来说,就是以愿行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作为利生的无上方便,作为接引众生、让众生得解脱的无上方便。“方便为究竟”,一个法门再好,但如果不方便,一般的众生根机不够做不到,这法门就不能广泛地利益众生。阿弥陀佛有无上方便,以一句佛名就能让众生往生不退,所以称之为无上方便。

从众生边来说,执持佛名就是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执持佛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要至诚恳切,万缘放下来执持一句万德洪名。

十方诸佛,如果从理体上说,智慧德能都是平等的,度众生的本愿也是平等的,都是相同的,但接引众生的方法和方便不相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无上方便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

按《龙舒净土文》上所说,现在流传的《阿弥陀经》就少了二十一个字。宋朝王龙舒居士说:“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朝人所书刻,自‘一心不乱’而下还有‘专执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这我们且不去过多地考据它,但起码我们可以更加明白,信愿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佛边来说,大愿大行所成就一句名号是无上方便;在众生边来说,一句佛号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具足了五分法身香,具足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并且将他所有果地上的觉悟、果地上的功德,都凝聚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我们如果不念佛自然就会念五欲六尘,就是无明熏真如,而念佛就是在接纳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众生虽然本具戒定香与自性智慧光明,但无明烦恼厚重,透现不出来。

所以要借助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无上方便,为强有力的增上缘,就能通过信愿持名引发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这就是香光庄严。

佛种从缘起,佛境从缘起。我们虽具成佛的种子,但如果缺乏增上缘,成佛的种子也难以显现,也难以成熟。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提供的殊胜的强增上缘,能有力地引发我们的佛性种子,所以说持名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念念执持名号,相续无间。就是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称性功德庄严,如果从众生边来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即指众生念念相续不断来执持一句万德洪名,就是成就自性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的殊胜功德庄严,也就是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是说众生自性本具的一切庄严,但由信愿持名方能成就。现在我们已经起性发愿,正在持名念佛,所以说“即是已成,非今非当”。非现今成,非当乃成,而是已成。因为我们已起信愿行。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从生佛圆融不二来作解说。前面是从佛边来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然后又从众生边来解释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现在进一步从生佛圆融不二来解释这一句。

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种种称性庄严,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之本质,带起众生自心所现种种的庄严。

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不可思议,因为一尊佛都是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教化的区域,唯独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无量无边,没有界限。

一切诸佛与某一个世界有缘,就到该世界去度化众生,但所教化的世界是原有的,必须迁就该世界的既成事实。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大愿大行所成就,并且阿弥陀佛又以能庄严的愿行、所庄严的净土来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作为众生得解脱往生不退的增上缘。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引发自性本具的香光庄严。所以一切诸佛刹土之中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永恒保持了称性功德,没有一丝毫的变质,确实不可思议。

反观我们娑婆世界,虽然在理上讲也是称性的,但在事上讲,凡夫的自性功德丝毫不能显发出来,因此无量劫以来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因此,古德说:“时光灭处命光微”。时间一天天过去,生命一天天减少,人命无常啊。“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所以我们要能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殊胜的增上缘,把我们真心本性的亲因缘引发出来。执持名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成就等无间缘;使我们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性德完全流露出来,就是全他即自;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觉成今始觉,成就究竟觉,就是全佛即生。

所以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全他佛的庄严来即自己的庄严,来引发自性的般若智慧光和五分法身香。

接下来合释能受所受。前面已从能受用的众生来解释世界为什么名极乐,又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处、生处种种庄严来解释世界为何名为极乐。接下来是合起来说能受所受,是给我们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日常生活。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就是前面讲了极乐世界众生住的环境、出生的环境。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众生的生活状况,这样潇洒自在,天天在成就增长福德智慧的殊胜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

极乐世界常有天乐鸣空,并且随个人的意愿能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天降花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个个都神通广大。清晨各以盛花之具装满妙花,一念之顷,能到他方佛世界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见神通自在,分身有术。

供佛的福德是最大的,每天听佛说法能让我们善根福德智慧日日增长,是最妙的福慧双修,因此在极乐世界成佛容易。

经典里讲到释迦牟尼佛讲经时,有很多听众听到一半就证果了,根器好的一看到佛陀马上要求出家,且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佛说:“善来比丘”。马上就现出家相。

你看,在娑婆世界单单听一尊佛说法,还只听了一半就能证果,何况在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听一切佛说法,哪有不大彻大悟的道理呢?当然成就就很迅速。生到其他任何诸佛国土,都只能听一尊佛说法,在极乐世界可以遍礼诸佛,遍闻十方诸佛讲经说法,简直不能相比,可见极乐世界最为殊胜。

并且晨时出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回来时正是吃早饭的时间,然后散步、经行,生活逍遥自在。可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其活动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前面已学过,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是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所以极乐世界,哪怕只是同居土的众生都已是享受缘生的胜妙五尘,这里就描绘此胜妙五尘,如常作天乐等等。

天乐之音声是声尘;黄金为地,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天降花雨,雨天曼陀罗花,此花是色尘和香尘。饭食经行,饭食、食物是味尘;盛花、散花、经行,都是触尘。常作指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歇,不同于世间的音乐经常间歇。

名为天乐有两重意思,一指天人之乐,二指天然之乐。天人之乐是诸天奏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莲池海会圣众;天然之乐是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经中所讲:“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并非单指这个音乐非常美妙、和美,而且还能让闻者生善心,能忆念三宝。

[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黄金为地是地的本质,昼夜六时,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昼夜,因为众生身有光明,莲花也有光明,但释迦牟尼佛顺此方众生而说,因此方众生有个时间观念,所以佛说昼夜六时。

接下来说曼陀罗华,雨曼陀罗华。像下雨一样降下来叫雨,雨做动词就念yu。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就是《妙法莲华经》上讲到的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的四花,表四因位。

“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上面讲了天乐,这是耳根所对的胜妙声尘;金地是眼根所对的胜妙色尘。这里讲的天花是眼、鼻二根所对的色香二尘。

昼夜六时都降下天曼陀罗花,种种色香美妙,适悦人意,清白洁净,世所未有的天花。这是天人散花雨,表供养。正如大本《无量寿经》上所说:“一切天人,皆赍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这是康僧铠译本所说的。

衣裓是装花的工具,就像我们朝山的香袋;众妙花是指有很多种。《妙法莲华经》上讲到:“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

曼陀罗是适意花,曼殊沙是柔软花、大柔软花,以此四花来供养他方佛,此四类花就表示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指菩萨修行的位次。是说以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地上万德庄严的究竟佛果,说种种花其实是表示六度万行的因花,因为果德无所不遍,所以说遍供一切诸佛、十万亿佛。

那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切诸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这是真因;念念趋向无上妙觉之佛果,这是果德。果德遍于十方界,所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为什么要说十万亿呢?蕅益大师说:能供十万亿佛是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法的,如果我们还想回到娑婆世界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弥勒佛也是很容易的。能承阿弥陀佛威神的加被,就能无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神通自在。

再来比较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可以知道,他这种神通力比娑婆世界阿罗汉的神通就大多了。带业往生的人哪怕是凡夫,一丝毫的见思惑都没有断,只是伏住了,其天耳通就可以听到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音声,他心通就能知十万亿佛土以外众生的起心动念,而且神足通能一刹那顷遍历十万亿佛土,供佛闻法,因此这个神通力不可思议。这个能力不是他自己修得来的,而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是报通,不是修通。

所以再看娑婆世界那些阿罗汉,他有天眼通,但他的天眼通只能看到一个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他就看不到了,阿罗汉也有宿命通,但是他的宿命通只能知道五百世。所以极乐世界,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神通自在,遍供十万亿佛,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这是讲到“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个“食”作动词念Si。

[食时,即清旦。]一清早就装了种种花去供养多佛,吃饭时马上就回来了,就可以知道神足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