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震撼:甘肃省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集
7124000000008

第8章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党的召唤,人民的需要,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号角。只要一声令下,不论多么危险,我们都会勇敢地冲上去!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张小平,是武警甘肃总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队长。

5月15日,省委、省政府从大局出发,决定派我省唯一的一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赴四川重灾区救援。

当晚8点30分,我救援队150名官兵,带着全省2600多万人民的深情厚谊,从兰州出发,摩托化开进,昼夜兼程,火速向灾区挺进。

进入陇南地区后,道路越来越难走,裂缝、塌方随处可见,险象环生,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车毁人亡。没有什么艰难险阻可以挡住武警官兵坚毅的步伐,因为无数的生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无数的母亲在废墟旁哭喊。我们肩上扛着党的重托,人民的希望,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

当车队行驶到距青川约120公里处,突然发现前方山体正在垮塌,我果断命令司机紧急刹车。车队刚一停下,只见磨盘大的石头顺坡而下,尘土飞扬,道路瞬间被掩埋。没有丝毫停顿,大家手搬、锹铲,仅用一个多小时就打通了道路。类似这样的险情,一路上出现了30多次。

17日凌晨1点,经过28小时疾速行军,我们终于到达1200公里外的青川县沙洲镇。听说我们要来,许多受灾群众早已在沙洲镇桥头等候。我们跳下车,橘红色的救援服,火焰一般照亮了他们暗淡的目光。有个70多岁的老人,上前抓住我的手,激动地说:“你们来,我们就什么也不怕了!”

灾区的灾情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心痛。顾不上一路颠簸,我立即组织官兵帮助灾民搭建帐篷,借助搜救犬和生命探测仪,在一片片废墟上艰难地展开“拉网式”搜索,寻找生命迹象。

第二天中午1点多,有位店主跑来求救:他家店铺有41个氧气、乙炔瓶和液化气罐,被压在沙洲镇白云街一栋倒塌的楼房内。他说,41罐气体一旦爆炸,威力相当于500多公斤的TNT炸药,方圆数公里将会被夷为平地。情况万分危急!我立刻带领破拆组、排爆组25名官兵火速赶赴现场。危险品被水泥楼板深深地压在下面,坍塌的楼板和两面危墙相互支撑。移动压在气罐上的预制板,就会导致墙体倒塌,砸向气罐,引起爆炸。判明方位后,我和战士们迅速用液压撑杆撑住墙体,小心翼翼开始排险。

清理完碎石砖块,移出两块预制板后,我发现后墙角的一块楼板被两面墙体支撑,有一个口子可以进入。我便毫不犹豫地爬了进去,企图通过这个口子取出氧气瓶。就在这时,余震发生了,“嘭”的一声,一块预制板当即倒塌,在场的人吓得不由惊叫起来。一班长王斌礼大声喊道:“队长,危险,快出来!”这时,洞口变小,我的身体被挤压住,无法动弹,见此情形,几名战友不顾一切,一拥而上,硬生生地把我从洞里拽了出来……

必须尽快排除险情,尽快排除险情,决不能让灾区人民再次受到伤害决不能让灾区人民再次受到伤害!我又一次带头靠近危房。余震堵死了唯一的口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切割器、液压剪切割楼板。为防止切割产生高温引发爆炸,我们边切割边浇水冷却,一块一块进行清除。2小时后,第一个气瓶被安全取出。

就在第3个气瓶将要取出时,楼顶突然掉下的一小块预制板顺着我的耳旁滑过,一下子砸在气阀上。顿时,高压乙炔气体“哧”的一声直向外冲,现场人员都急忙喊道:

“快撤!快撤!”情况万分危急,若不果断采取措施,更大的灾难就会立即发生。没来得及多想,我扑上去用手掌使劲压住阀口,和战士们合力将气阀关住,并快速把气瓶转移到安全地带。

39度的高温像火炉一般炙烤着我们,排险难度和危险度却越来越大,气瓶一个比一个埋得深,一个比一个难挖掘。每取出一个气瓶,就像与死神握一次手。可大家毫不畏惧、毫不退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一点,快一点,再快一点!

由于高度紧张,大家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当最后一个气瓶掏出时,已是深夜12点。经过11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危险终于解除了!

19日早上6点40分,得知受损最严重、遇难群众最多的木鱼镇还可能有幸存者的消息后,我立即率领救援队赶赴现场。到达木鱼镇后,我们强忍着难闻的气味,借助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在倒塌的楼房内展开“拉网式”搜寻。

不放弃每一个角落,不抛弃每一条生命。6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正当官兵们迈着沉重的步子准备撤离时,一位老大妈跑到我的面前,说她还有一些钱和贵重物品,装在一个木盒子里,没能拿出来,希望我们能帮帮她。

人民的需要就是命令!我没有丝毫迟疑,问明了位置,小心翼翼地钻进危房,利用各种专业器材和救援工具在废墟中搜索,一小时以后,我们终于帮大妈找到了她的东西。我将木盒交到大妈手里,她捧着我们冒着生命危险抢出的物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带着哭音,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这动情的感谢声,让我突然觉得,木盒虽小,但它将我们和老百姓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受地震影响,通往沙洲镇的唯一通道——

白水大桥严重受损,车辆无法通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桥南,只能靠人力搬到桥北。

5月20日下午1点多,我奉命带领25名队员,冒雨赶赴白水大桥搬运救灾物资。面对形状各异、大小不等、轻重不一的几十吨救灾物资,我和战士们一人背、两人抬、三人扛,快速卸载搬运。连续5个多小时,大家滴水未进,在420米长的大桥上,往返30多趟,一个个累得两腿打战,可救灾物资搬运了还不到三分之一。

说实话,看着战士们筋疲力尽的样子,我真的很心疼。从进入灾区以来,他们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有时忙到半夜刚躺下,又来新的任务。战士高超,家就在青川,距我们抢险的沙洲镇不足20公里,家里的三间房屋倒塌,都没能去看一眼。好多次,他都累虚脱了,晕了过去,战友们把他抬到一边,让他多休息一会儿,一转眼,他又冲进抢险队伍。我多想让他们停下来喘口气,但忍饥受困的灾民在等着他们,盼着他们!他们不再是孩子,而是军人,是肩负重任的战士!我一咬牙狠下心,决定把他们分成5组,组织大家进行搬运比赛。我说:“现在正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让我们用行动证明,我们是党和人民最忠诚的士兵,是累不垮的钢铁战士!”

比赛开始了,大家不甘落后,一个个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再次掀起搬运热潮。手磨烂了,用布一包,继续!脚磨起了泡,用针扎破,继续!摔倒了,爬起来,继续!22日凌晨两点,物资全部搬运完毕,我和战士们全部瘫倒在泥泞的白水大桥上。我们用自己的臂膀,架起了一座连接全国人民和灾区群众的“爱心桥”。

在青川县灾区的10天里,我带领官兵排除险情227处,搭建帐篷513顶,搬运救灾物资355吨,协助信用社抢出现金135万元、黄金10公斤。

5月25日凌晨5点,我们准备离开青川,奔赴陇南文县抗震救灾。当车队冒雨驶出沙洲镇中学的大门时,眼前的一幕,令我和战友们惊呆了!闻讯赶来的群众把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老人、有小孩,还有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受伤群众。有的人举着“你们辛苦了!”“感谢武警!”的牌子,站在大雨中为我们送行。看到我们出来,捧着鸡蛋、饮料、水果的群众,不断地涌向缓缓行驶的车辆,把手里的东西,一个劲地往官兵们手里塞。车队被迫停了下来,我们只得改用步行的方式向前行进。

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气喘吁吁地追上来,把一瓶矿泉水塞到我手里说:

“叔叔,路上喝!”我哽咽着说:

“谢谢你,叔叔有,你留着自己喝吧。”一听我不要,她急了,哭着喊道:“叔叔,你一定要收下,这是我用攒下的零花钱买的!”听着这稚嫩的声音,我的双眼一下模糊了。

车队越走越远,无数的群众还挥舞着双手,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看到雨雾中他们挥手相送的身影,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自豪。

大地震发生以来,我们从兰州到青川,从青川到文县,转战南北,千里奔袭,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用热血和汗水践行着人民武警为人民的宗旨!党的召唤,人民的需要,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号角。只要一声令下,不论多么危险,我们都会勇敢地冲上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