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战神:韩信
7121300000021

第21章 功高震主 下(2)

公元前202年,由于韩信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彭越又在梁地不断骚乱,使楚军供应困难,形势对项羽日益艰难。汉军方面,萧何不断从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刘邦兵足粮足,在荥阳以西稳住了阵脚。

正面战场上的项羽,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不利了。公元前203年二月,张良奉汉王之命,立韩信为齐王,项羽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被韩信所拒绝。其后不久,韩信就从齐国向楚地发起了相当规模的进攻,由于韩信从齐国派灌婴向楚地进兵,袭占了项羽的许多地方,包括他的根据地彭城在内,项羽知道形势危急,就派人向刘邦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一分为二:凡是鸿沟以西的地方,都归汉王刘邦,凡是鸿沟以东的地方,都归楚霸王项羽。显然,这是一个对楚方不利的停战和约。其一,鸿沟地处荥阳东南,和议达成,就意味着项羽要把苦战夺得的荥阳拱手送还汉王;其二,项羽送还刘太公与吕氏,刘邦不必再顾忌身陷楚营的老父与妻子,可以任意行事。

即便是这样不合理的合约,此时的项羽也只能被迫接受,因为再不和谈,项羽已经快要支持不下去了。或许是出于担忧汉王毁约,项羽提出汉王必须派出一位亲信将领来楚军作为人质,才能归还刘太公与吕氏。项羽的这个条件提出以后,刘邦很费脑筋,派谁去做人质实在难以决定。这时,早年间跟随刘邦起兵于沛县的周缲,自告奋勇,前往楚营充当人质。

周缲多年来追随刘邦,鞍前马后,不离左右。不论刘邦如何身处险境,他都寸步不离,他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不仅汉军里人人皆知,就是楚军也有耳闻。周缲只身来到楚营,项羽当面问他:“你来此处换回刘太公与吕氏,万一汉王毁约进兵,你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周缲听后淡淡一笑,昂然说:“我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且我也已经将自己的身体交给汉王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项王何须多言?”

项羽不得不暗自感叹:前有以身代死的纪信,现在又有一个知险而进的周缲,看来刘邦本人虽无武勇,但确实能笼络人心,让人们甘愿为他拼死卖命。平心而论,在这一点上,我的确不如刘邦啊!也许,汉王能成为我的劲敌,原因就在此处?真是造化弄人啊!

和约并未规定汉王要撤回韩信、彭越、英布、刘贾等人在东方的军队,而实际上楚国所能控制的地域已经很小了,所谓的“中分天下”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即便如此,项羽还是接受了这个不公正的和约。

刘邦同项羽讲和以鸿沟划界之后,项羽和刘邦双方罢战,各自领兵退回。当项羽东归后,刘邦也想西归。刘邦目送楚军渐渐远去,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不管将来如何,目前却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他正准备下令撤兵,张良和陈平却给刘邦献策说:“我们已经有天下一大半,诸侯们也都归附我们。现在,楚军疲惫不堪,粮草已断绝,这正是消灭项羽的天赐良机。不如乘这次机会把它拿过来,如果不追击,那就是养虎为患。”

刘邦略加思索就下达了命令:全军越过鸿沟,跟踪追击撤退的楚军,务求全歼。

由刘邦首先提议的中分天下的协议,在项羽撤兵之后不久,就由刘邦君臣一手撕毁了。人们可以从道义上对刘邦的行为提出谴责与批评,但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决策。有道是“兵不厌诈”,刘邦撕毁和约的行为虽然算不上是“耍诈”,但是项羽也早就该想到这一点。

刘邦和张良、陈平等人在决策毁约进兵时,都只字没有提到那位前往楚营作为人质的周缲。与其说这是一时的疏忽,不如说是故作糊涂,要争夺天下,连父亲的安危都可置于不顾的汉王,怎能因为一个忠诚的部将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可怜对刘邦忠心耿耿的周缲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成了刘邦手头的一件工具。

项羽得知汉军尾追而来的消息,自然十分恼怒,但他不思株连无辜,何必再多杀一个无足轻重的周缲呢?于是下令释放了周缲,周缲平安返回汉营,仍然不改对汉王的忠诚。后来,刘邦封他为蒯成侯。当然,这是后话了。

刘邦下令各诸侯会合后,韩信和彭越却迟迟不来,眼下兵力不够,项羽又被刘邦不守信用的行为弄得怒发冲冠,刘邦一下子也不知所措。

这时,刘邦心急如火,求计于张良。他对张良说:“诸侯不来,怎么办呢?”张良回答道:“项羽即将覆亡,韩信、彭越二人还没有正式分封疆土,他们不来是不奇怪的,大王如果能够跟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促使他们领兵前来会师,如果不能共分天下,事情就难说了,现在,如果能将睢阳以北直到谷城,都封给彭越,从陈县以东一直到大海,都封给韩信,那么,他们两人都将尽力作战,楚军就容易消灭了。”

刘邦是最清楚轻重缓急的人,思前想后,同意张良的点子,并立即派使者前往告诉韩信和彭越:“请你们立即发兵,合力消灭楚军。楚军消灭之后,从陈县以东直到大海的领地,全封给齐王韩信,从睢阳以北到谷城之间的领地,全封给相国彭越。”

其实,刘邦与项羽的这场反击战争,早在韩信的预料之中,并且早有了主意,只是最近与刘邦产生了一些分歧。

北举燕、赵,东击齐国,最后在荥阳会师,消灭项羽,这本是韩信的既定战略。但是,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韩信和刘邦却产生了矛盾。汉王事前不与韩信商量,事后也不通知,就派郦食其说降齐国,韩信很恼火,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于是不理睬刘邦的决定,按原计划攻占了齐地。在这个问题上,韩信不高兴,刘邦当然更不高兴,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韩信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虽然张良奉命前来立他为真齐王,但韩信知道,这是张良、陈平的计策,并不是出于刘邦的真心。在这个问题上,刘邦不高兴,韩信当然更不高兴。刘邦畏忌韩信的才能,对他既要任用,又不放心,韩信想到这些事情,总是怒火中烧。

但是,韩信又对刘邦心里的真实想法了如指掌。其实,韩信一直都在关注着刘邦与项羽的战况,他对刘邦虽有防范之心,却也是赤胆忠心。刘邦与项羽在广武相持,楚军粮尽,韩信就派灌婴攻占项羽的后方,对战事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现在眼看项羽就要被消灭,自己的计策即将全部实现,韩信心中十分高兴,日夜都在考虑如何与刘邦会师的问题。但是,突然有一天,探子报告:“汉王决定与项羽讲和,楚、汉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韩信大为震怒,心想这岂不是放虎归山,现在,关键时刻已经来到,消灭楚军已是指日可待,刘邦竟会用此下策,功败垂成,这是为什么?

韩信心急如焚,不过头脑里隐隐约约出现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能,深恐消灭项羽以后,自己将转过身来,把矛头对准汉军?想到这里,韩信苦笑了。他本来是项羽身边的人,后来背楚归汉,不能不怀疑啊。尤其是魏豹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让刘邦变得多疑。最近项羽又派武涉前来,游说他反汉与楚,尽管遭到严词拒绝,监视他的曹参、灌婴等人,还能不知道汉王对此的反应?

现在,汉王放走项羽,是不是企图利用他来牵制自己?想到这里,韩信不再是苦笑,而是震怒了。“野禽殚,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韩信突然想起这句古话。越王勾践和文种的故事,这时也浮现在脑际。汉王的举动,对韩信说来,是一个大疑问,韩信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无奈啊。

韩信虽然身在兵营,但仍时刻关心着外面的动态,不久又收到探报,得知项羽引兵东归的时候,刘邦毁约追击,这才放下心来。后来打听到,这个计策原来是陈平和张良两人为刘邦谋划的。他知道,刘邦要他会师的命令快要来了,他想试探一下刘邦。

果然,刘邦命令韩信率军到固陵会师。韩信接到命令后,不加理睬。刘邦急了,就按照张良的计策,将陈县以东一直到大海的原来齐国的疆域,封给韩信。尽管又打听到,这是张良的主意,也非出于刘邦真心,不过韩信还是消释了心中的一些疑问和怒气,毕竟完成统一天下的意愿是他的梦想。

不久,韩信随即传令发兵。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而至,心中大喜,当下命韩信为总统帅,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不过,话说回来,有了这一番曲折,汉王刘邦对韩信的疑忌更加重了一层,因为在关系楚汉兴亡的关键时刻,韩信一定要等到汉王明确划分封地范围之后,才亲自率兵参战,确实有乘势要挟之嫌。对于韩信而言,这决非明智之举。

韩信大兵既出,果然不同凡响。三十万大军军容齐整,旌旗鲜明,在韩信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齐国出发。

垓下之战闻名于世,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源于韩信神机妙算。

韩信很有头脑,他没有领兵直接西进,与项羽交锋,而是首先从齐地南下,与先期纵横于淮北的灌婴骑兵会合,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向守御力量不足的彭城。楚军集中主力精骑在南平阳县(今山东省邹县北)布阵迎战,灌婴的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一战而胜,楚军溃败。韩信顺利地攻占了楚都彭城,俘虏了替项羽留守根据地的项佗。项羽的根基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现在的战局对项羽来说,已经是无法挽回了。

此后,汉军又乘胜进兵,招降了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薛(今山东膝县南)、沛(今江苏沛县东)、酆(今河南永城西)、萧(今安徽萧县)、相(今安徽濉溪市西)等县城,攻占了苦县(今河南鹿邑县)、谯(今安徽亳州市)等地,占领了项羽的大后方。

汉兵云集,项羽自知无力取胜,就向东南方撤退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与汉军相持,双方都在等待决战时机的到来。韩信率领大军抵达,刘邦十分高兴,盛情招待韩信,把当前的战况说明一番。这时,楚军不过十万,汉军方面,仅作为主力的韩信部队就有三十万人,优势不言自明。

韩信估计了汉军的力量,也估计了楚军,认为楚军虽数量远逊汉军,却是百战之余的劲旅,在项羽率领下,又都抱有必死的决心,不可轻视。如果指挥不善,汉军的优势将会转化为劣势,胜负之数是不可知的,还须先计而后战,出奇制胜。经过反复思考,韩信的作战方略已定。

这夜,微风轻拂,星光灿烂,汉王帐内,各大将领都意气风发,准备商量作战计划。刘邦南面席地而坐,大将韩信坐在一旁,诸将朝北环立。汉王就当前形势说了几句,便把目光转向韩信,请他提出作战方略。韩信微微点点头,开始说出自己的计策。首先说明的是他对楚、汉双方的估计,接着说道:“这次决战,如大王从前所说,只能斗智,不能斗力,应该出奇制胜,用计谋克敌。我愿率领齐军三十万,首先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