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三节 表扬孩子要有“度”——超限效应
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时,一位记者请他谈谈感想。他微笑着不作答,只是拿起一块三明治请记者吃。记者刚刚吃完,他请记者吃第二块。虽然已饱,但盛情难却,记者还是吃了下去。不料,他又请记者吃第三块,这次,记者是极其勉强地吃下去。他紧接着说道:“请再吃一块吧!”此时,记者已经有要呕吐的感觉了。他却笑道:“现在,你不要再问我的感想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感觉到了。”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人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
别让过度表扬“甜”倒孩子
当前,不少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希望通过不竭的鼓励,让孩子天天向上。于是,各种表扬、奖励,充溢着孩子的生活。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造成反感。
某班有个“差生”平时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一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班主任一开始就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进行了表扬。起初这个学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学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骗自己,名义上是表扬,实际上就是让其注意这些方面,不让其再捣蛋,这分明是老师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后来他一听到表扬就反胃,就大为恼火。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世界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超出这个尺度,事物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都知道对孩子批评多了不好,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于是就拿起了表扬的“武器”。要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时间长了,再美妙的赞扬声也会腻味。到时,表扬不但不会激起孩子上进的欲望,一方面会让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标尺,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泥泞;另一方面,还会让他产生反感,觉得自己活在谎言当中,于是出现各种叛逆行为。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会担心孩子自卑、经不起挫折、一旦摔倒就爬不起来,总是希望他能在任何时候都自信、优秀,于是就想通过“反复表扬”、“持续鼓励”的方式来帮孩子树立自信心,使他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良好的情绪,向好的方向努力。
这种急切的期待和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认为“只要不断表扬、鼓励孩子就能达到效果”的想法是错误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同样的刺激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对刺激对象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不仅不会出现父母期望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孩子更大的心理逆反。
当然,这种“超限效应”有时还表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给孩子过大压力等情况中。例如,2000年发生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一个“超限效应”产生的悲剧。
徐力的母亲省吃俭用,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包揽下来,只是为了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能有出息。她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包括事发当天,她还是不忘时时刻刻提醒徐力。然而,徐力自己却认为根本无法达到母亲的要求,甚至感到绝望。
最后,徐力终于对整日唠叨不断的母亲产生了强大的逆反心理。也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他拿起榔头砸死养育自己多年的母亲。
客观上讲,徐力的母亲确实是一位好母亲、非常尽责的母亲。但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发生,完全是徐力的错吗?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越限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爱孩子、表扬孩子、给孩子压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个“度”。
合理表扬,也是一门艺术
许多家长都好奇,表扬既看不见,又摸不到,怎么去把握它呢?
表扬孩子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抓住表扬的时机,鼓励他进步。例如,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最容易泄气,情绪低落,同时也最害怕嘲讽。若偏偏在这个时候对孩子又挖苦又冷嘲热讽,甚至骂出“笨蛋”、“傻瓜”之类有伤孩子自尊的话,会使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上进心一滑再滑。但此时我们若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并热心地帮助孩子一起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收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要知道,表扬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为孩子打开一扇“别有洞天”的窗户。
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留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表扬也同此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适当的“留白”,更易激起孩子想象的浪花、好奇的涟漪。家长和教师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时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体味。这样,孩子就会敞开心扉,和你交心,与你为友。否则,过于唠叨,孩子会很反感。俗话说:“酒里,水多了,味道就淡了。”过多的重复表扬,到后来不但不再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再有,很多家长都不知如何把握表扬的度。第一,要符合实际,不要言过其实地表扬,注意分寸,不无限夸大。笫二,不吝啬表扬,但也不轻易表扬,如果是孩子本应完成的事情,不要因为孩子希望被关注就随意表扬。事实上,过多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让他养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习惯。不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赞赏又怎么会珍惜呢?
当我们回首童年的时候,会发现老师当年的赞美之词大都千篇一律:“非常好”、“你真聪明”。我们听惯了、听腻了,也就谈不上激励作用了。然而,当老师偶尔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反而能激发我们心中上进的欲望。
与此同理,我们表扬孩子也要讲究方式与方法。例如,当孩子数学成绩有所提高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的思维能力提高很大”;当孩子语文成绩有提高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越来越好了”;当孩子在与人相处或做事方面有进步时,我们可以说“你真的长大了”,等等。
在孩子漫漫的成长之路,他们不仅需要我们的批评教育,更需要我们合理的表扬与鼓励。身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门艺术,以让它在孩子身上发挥出最佳的效果。
心灵魔法屋:给孩子一件合适的“睡袍”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后来心里却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我们应为孩子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劣质的“睡袍”,那么,就别想孩子的行为有多高尚。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也会努力配之好的习惯。因为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内容去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