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源于实践的思考
7116500000001

第1章 构建和谐社会(1)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又服务于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社会主义道德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条件下,用来调节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具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新要求,同时也赋予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的内涵。如果说和谐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要求的话,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现实的目标指向。我们应该从这一现实的目标指向来思考和改善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构建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彼此友爱、运行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不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社会各方面综合要素的和谐。胡锦涛同志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从这六个方面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胡锦涛同志在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时,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个方面即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道德一经产生,就作为一种善恶标准,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意识,影响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集中形成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而且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道德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道德建设的状况也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并影响社会的政治、法律、科技、军事等诸方面。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影响意义深远。另一方面,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推动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思想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一旦公民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迸发出高度的革命热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推动力。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

道德通常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成为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起着谐调社会生活秩序、稳定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健康增长的作用。只有通过加强道德建设,使人们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才能确保社会发展健康有序的进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道德素质的优化问题。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道德素质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方向,决定着未来培养人才的价值趋向。只有加大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

二、建国后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探索及基本经验

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中,社会主义道德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分析和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对推进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行“以德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破旧立新,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路,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政治功能。破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破除非无产阶级道德思想,树立共产主义道德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加强党风建设,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他要求全党要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促进新生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和思想的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他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他认识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②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③他认为在搞好党风方面,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门的任务不只是处理案件,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纪,从而把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化。邓小平就明确指出,道德建设的好坏、集中体现在“四有”新人的培养上,思想建设的落脚点也必须放在“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上。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四有”含义即“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是在继承毛泽东同志,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强调道德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注重道德的制度化建设,这一正确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化的局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侧重于社会主义道德创新性建设。江泽民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动的正确规范。“以德治国”突出强调的正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把思想道德工作提高到“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到“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概括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谈话精神,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明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建国以来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中不断开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认识真理道路,从而更好地指导道德建设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2.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只有广泛性要求,没有先进性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失去了方向;只有先进性要求,没有广泛性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没有群众的基础。

3.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关键

共产党员要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在人民中倡导这些道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关键是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4.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道德教育是弘扬先进道德风尚的一种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激发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5.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能否把青少年道德建设搞好,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我们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营造好的舆论文化氛围,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努力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广大青少年。

6.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就是把道德的基本规范上升为法律,加强道德立法。实行法治,为开展德治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德治,在法律法规不能调控的领域里,发挥思想道德调控的积极作用。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更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也是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这是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败得失而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同志把这个原理通俗地表述为“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就是坚持和实践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一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何一项决策,包括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的确定,都不能脱离我国的道德现状和群众的接受能力,都要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从各地、各部门的实际出发。中央关于道德建设的要求和部署是立足全国整体提出来的,而各地、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中央的精神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从本地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出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思路。三是从个人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面对个体存在的差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对少数先进分子,主要是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大力宣扬他们的道德精神。大多数干部群众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要常抓不懈。对少数落后分子和腐败分子,主要运用强制性手段,制止他们的不道德行为。

(二)坚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要求。物质利益原则是处理和调整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贯彻这个原则首先要重视和关心群众的物质需求,解决群众物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要妥善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个人利益同个人主义混淆起来,忽视甚至抹杀个人利益,同时也要避免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防止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还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暂时利益与根本利益的辩证关系。

(三)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