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优点全集
710300000025

第25章 将快乐随身携带 (1)

运动可以驱除忧闷。

1快乐是一种能力

◆ 快乐是一种礼物,创造了绝大多数生活。愉悦则是来自不计后果的狂欢,让人忘记生活。

◆ “快乐并不是不快的缺席,它是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感觉如何。”

◆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尺度。我们用它来丈量生活的品质,丈量我们喜欢生活的程度。

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和愉悦并不是一回事。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快乐是一种礼物,创造了绝大多数生活。愉悦则来自不计后果的狂欢,让人忘记生活。”

“快乐并不是不快的缺席,”伦肖说,“它是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感觉如何。”但快乐和愉悦可以密切连接在一起。因为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而不是快乐上,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快乐。

所有有关快乐的研究都表明快乐的人忙碌、有活力、外向。生活在个人郁闷世界里的人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本我。孩子们则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当我们忘记自己是谁,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时,快乐就会来临。

有人讲述了一个好学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学生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宗大师,向他询问永远快乐的秘密。大师笑着拿起粉笔写道:“专心。”“这就够了吗?”学生问。“专心就已经足够了,”大师说,“如果不专心,快乐就没有栖身之所;有了专心,快乐现在就在。专心是心无旁骛。专心就是一切。”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但我们总认为我们没资格快乐,或者做得还不够,远不到快乐的时候。这种等待心理表现是:我们常常说,“如果……的话,我一定非常快乐,但是……”事实是我们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境界。如果快乐要待实现某个目标后才能享受,人就会藏起自己的快乐,一直等到那个时刻。不幸的是,不管这愿望是关于金钱、汽车、工作或者爱人,即使真的实现了,你却会发现自己仍然快乐不起来。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明天,生活已经失真。

很多人试图通过成功来创造快乐,是因为他们错误理解了这些东西带来快乐的质量和持续时间。新的幸福感很快就会暗淡,快乐开始变得平淡无奇,你只好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制定目标,只是鼓励大家将目标放在现在。问问自己今天可以为明天的最终目标做些什么,不管那目标是健康、工作成功、减肥还是别的什么。我们能控制的惟一时刻就是现在。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尺度。我们用它来丈量生活的品质,丈量我们喜欢生活的程度。

有这么一个故事。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设有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务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考核方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

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焦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节目里的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做饭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

五天后,考核方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主考官说出了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聘用了。主考官解释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

实际上,我们能否快乐主要是决定于下面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

即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是快乐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思维决定感情,所以我可以通过“想”某些事来促进相同结果的发生,即用思想指导行为。

2价值观念

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规则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成功是你生活的信条,那么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赚钱。这个规则——价值系统对制造快乐并没有必要。

绝大多数人继承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社会行为,我们甚至在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已经习惯了这些东西。如果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很多人确实如此——那么我们首先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而这种想法只能带来不快、气愤、压力和疾病。过于在意外部环境会带来压力感。快乐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的目标并明确了解完成目标的方法的人。

3角色认知

平衡我们的角色对快乐来说也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工作的、家庭的。人们当然会更重视能得到更多承认的那个角色——不管是工作的还是私人的。但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脸色上,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快和压力。

可能你在自认为最重要的角色上表现不错,不过要记住,为此而忽视其他角色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将制造快乐的方法称作“更高使命”——生活的全部哲学或者目的。一旦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明确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为什么要这样度过,你就能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步骤去实现它。

保持快乐的能力。

2忧虑是自我的“杰作”

◆ 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事还不错,只有百分之十的不太好。如果我们要快乐,就要多想想百分之九十的好,而不是去理会百分之十的不好。

众所周知,情绪可以影响甚至主宰人的心理及生理的健康,而厌烦更是许多心理失调和生活病症产生的根源。呼吸急促、头痛、睡眠不佳、晕眩、性无能、皮肤瘙痒等都是一些常见的生理症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厌烦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厌烦磨平了人们生活的锐气,浇灭了人们生活的热情,也夺去了人们生活的目标。

人们常认为,容易为厌烦所折磨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然而实际上工作的人也同样不能避免。不管是工作还是休闲,厌烦最可能侵袭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些特征:

1渴望安全感和物质的保障

2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3随波逐流

4忧心忡忡

5缺乏自信

6没有创造力

爱默生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当你觉得安全时,厌烦也会随着滋生,它是一种不安全的征兆。”因为那些在生活中选择了比较安全、没有风险的道路的人,其实也是选择了平庸。他们的生活缺乏冒险与激情,缺乏创造与新意,因而他们也就很难获得成功与满足作为回报。

而对于那些选择了不断进取和攀登的生活道路的人来说,生活永远充满了挑战与刺激,几乎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焕发生活的热情与创造的欲望。他们总有很多事可做,每样事又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他们是如此充实忙碌、乐观开朗,面对他们充满韧性与朝气的生命力,厌烦永远找不到潜入他们内心的突破口。

对每个人来说,生活中总会有或多或少感到厌烦的时候。尤其可能的是,许多平时为我们所不懈追求的事情,最终却可能使我们厌烦。一份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工作却带来无尽的压力;原本与女友甜蜜温馨的关系变得乏味厌倦;苦苦盼来的宝贵的休闲时间却因无所事事而成为一潭死水。于是我们往往开始指责周围的事物、社会、朋友、肮脏的城市、阴沉的天气、品质低劣的电视节目、丑陋而又多嘴的女同事乃至邻居家的笨狗。这实在是最容易又最普遍的一种反应。随心所欲地指责外在的影响既获得了自我心理膨胀的满足,也不负责任地为自己找到了种种理由。

心理学家曾经分析过很多引起厌烦的原因,其中一些常见的因素是:

1期望落空

2工作没有挑战性

3缺少运动

4气量狭小

5缺乏投入的热情

6感情脆弱

7生活单调乏味

然而问题是:是谁使我们的希望未能实现?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冷漠?为什么我们不能心胸宽广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心情就会在生活中一再出现,我们也将陷于厌烦的感情漩涡中不能自拔。

所以,归根究底,厌烦时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指责任何人、任何事。厌烦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味地抱怨什么也改变不了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想使生活多彩多姿、丰富有趣,我们一定得靠自己。没有人能帮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想消除厌烦,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勇气承担责任,有信心战胜困难,有决心直面痛苦,有行动改变现状。当我们做到这些时,厌烦就不再是问题了。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如果我觉得厌烦,我想那肯定是我自己的杰作。”记住这句话,如果你觉得厌烦,那是你自己令自己厌烦,一切问题都源于你,一切改变也只能依靠你。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可见心情会决定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以好心情来度过每一天,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愉快的事情,从而破坏心情,影响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事还不错,只有百分之十不太好。如果我们要快乐,就要多想想百分之九十的好,而不去理会百分之十的不好。

我们常常会面临那些给我们生活带来苦难而我们却无法控制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较为乐观的解决办法,将苦难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避得掉。

我们可以学着去应付问题,并且接受那不可避免的,但不必为苦难而忧虑,因为这比问题本身对我们更有害。

我们可以培养愉快的心情虽然并不容易,但却是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必要为那些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改变的事情而烦恼。我们尽可以暂时忘却那些事情,发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长此以往,我们的心情就会获得持久的愉快感受。

我们在上一节中讲到,不论办公或经营,有很多态度很重要,其中之一便是以快乐的心情去工作。若对工作感到乏味,做买卖也提不起兴趣,是人生中很不幸的事,当然也不会有工作成果可言。因此,即便是再单调的工作,也要愉快地去从事。

那么要如何才能拥有这种心情呢?我认为,使人才适得其所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跟别人无关,也没什么意义,当然无法对工作感到乐趣。所以,自己应建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去执行工作,并互相扶持。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多为自己寻找愉快的刺激。

你是不是属于那类能常常因持续的刺激而兴奋不已的人呢?就像一位在午餐时碰见老朋友,心情极为兴奋的人,他急忙地冲向餐厅,扑向朋友的座位,眼光极为明亮地说:

“啊!我多久没有见到你啦!你知道吗,在这期间里发生了多少事?有好、有坏。三天前我买了一栋房子,但也不幸地发生了车祸(车子报销了,幸亏二人都没有受伤),接着我匆忙地赶去芝加哥参加一项我梦想已久的工作的面试(唉!面试的情况不太乐观——我想我一定没希望得到那个工作了,真可惜啊!)。参加完面试之后我又匆忙地赶回这里参加个舞会。跳完舞后,又和别人一起出去玩,昨天晚上我大概只睡了4个小时。”

不见得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这个人所叙述过去3天发生的事很有趣,事实上反而有些人会因为其中发生些不愉快的事而怏怏不乐。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因为每个人对刺激的需要程度不一致:有些人需要很大的刺激才能感觉兴奋,并且很快就开始厌倦这种兴奋。一般情况下,低度需求的人不依赖密集的刺激。这并不意味着低度需求的人不会兴奋:一位对物质生活不太重视的哲学家和普通人比较起来,往往后者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获得和前者一样程度的兴奋。

不管是兴奋或是厌烦,如果不断增加,超过了某一上限,结果将演变成紧张,尤其是厌烦的累积往往极容易演变成紧张。当然了!这并非绝对如此,要因个人而有不同。

有许多实验表明,当接受微量或适当的刺激时人们能感觉到有趣,而一旦刺激过强,先前所有的感受完全消失,为另一负向的感受所取代,就会产生紧张情绪。当刺激到达某一点之后,就出现了吃惊、害怕及不满足的情绪了。

吃惊可能带来极大的乐趣赞叹,也可能是不愉快地震惊。而人类之所以会陷于如此复杂情况的原因,是无法预先得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还是他们是否能因此事而获得乐趣。一位任职于大公司的经理可以由他工作的多样性质而获得娱乐,有些人则从赌博中的不肯定性而获得趣味,更有许多人从冒险活动的刺激中得到极大的快乐——例如爬山、潜水以及其他花钱得到的冒险活动等等。又如在一场球赛中暂时受到挫折,不但不会使你觉得没意思,反而有股不服输的心理,从这种心理中产生攻击对方弱点产出兴趣及趣味。若如果长久受挫折,则反而会变成痛苦与折磨。极大的害怕可能会引起极强的紧张情绪,但并非所有的害怕都一定会导致不愉快的感觉。轻微的害怕,就像当我们第一次从跳水板上往水里跳时的那种害怕,不但不会引起不愉快的感觉,反而有些兴奋呢!